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的不泯理想与不懈追求,为此,古代中国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制度治国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古代中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加强制度设计,并坚守人心聚、天下宁的真谛,将民本思想贯穿到制度设计中,助推大一统成为古代中国的亮丽主色。  相似文献   

2.
均衡问题充满了复杂性。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人类社会文化追求公平与正义,要遵循自然规律。大一统的教育模式不符合民族发展的实际,教育方针应遵循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摈弃简单化的思维方式,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和民族发展的实际出发,着力于底层的文化建构。以多元文化教师培养为起点,激发源动力,提高子系统的自主性,是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兼容并蓄性等特点,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品质不仅孕育出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大一统"价值观,而且形成中华民族和谐包容、文明互鉴、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在当代表现为把多元的民族和文化凝聚成一种力量,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现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从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两个方面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外部障碍包括制度障碍、经济障碍、社会文化障碍、法律障碍等。内部障碍则是就农民工自身素质束缚而言的。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建设层面、经济层面、社会文化层面、法律层面及农民工自身层面五个大的方面来系统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统一战线的理解,不能仅仅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和策略,尤其在中国这种历史文化传统厚重的国家中,更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统一战线.大一统作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文化形态,是中国统一战线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政治制度崩溃之后,大一统文化形态要求依据现代民主共和的政治原则重建大一统,这给了现代革命政党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单一政党力量的不足决定了要通过多党合作来共同建国,这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规律,也是大一统对统一战线的内在规定性.在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过程中,国民党违背了这一内在规定性,最终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遵循这一规律,最终领导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协商建国,成功重建大一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需要通过统一战线来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巩固与发展大一统.  相似文献   

6.
"大一统"观念是现代中国国家建构、塑造中国文明基体并关联各历史阶段的重要政治思想资源。"大一统"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念,顺应了维护地缘安全与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在近代,"大一统"观念通过"三民主义"与"天下为公"、"社会主义"与"民本观念"、"协商民主"与"和而不同"的三层文化对接,注入国家建构进程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未来,"大一统"观念又将因其内涵的国家超越性为国际政治注入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从显层的经济—政治结构体得以规定,而且可以从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加以规定。市民社会文化所构筑的观念世界,是一个以独立个体自主交往为基础的意义世界,其具有权利与责任意识、法治与诚信意识、多元与宽容意识、理性与批判意识、世界公民意识与俗世意识等特征。市民社会文化既是维系和整合社会,使其价值制度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化解现代政治和经济冰冷逻辑的良药,更是俗世生活中人们重新找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场所。  相似文献   

8.
现代多元社会,民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倾向,融合多元民意和多元表达内涵的民意表达,必然是一种多元民意表达。无论是处于静态意义的多元民意,还是处于动态运行意义的多元民意表达,对现代宪政民主社会而言,都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9.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一统"天下观是历经战乱的古代中国人对国家类型的期盼和提升。后经秦汉统一王朝的实践,最终上升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之本。以后中国人又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且一统多于分裂实践中使得"大一统"观念深入从天子到庶民的血脉之中。自然而然,受"大一统"天下观的影响,边疆统一、国家认同、以和为主便成为中国边疆观念的核心和边疆治理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守中治边、因俗而治、多元一体便成为中国边疆治理的方略。对今天边疆治理的启示则是:"大一统"天下观仍然是边疆治理的指导思想;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因俗而治的延续;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现代研究成果表明,行为倾向的遗传性、大脑缺陷、性染色体畸变、性激素的作用和生物化学因素的失衡,都会导致人的行为异常乃至于易犯罪。作者经过长期的思考,无法抛弃的观点是:1.犯罪原因论是社会因素与生物因素等的多元决定论;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认识和改变犯罪的生物学因素提供了广阔的前景;3.不了解犯罪的生物学因素,对于犯罪原因论的认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4.不去了解而且否认犯罪的生物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下岗职工对再就业问题普遍存在着的观念上的误区和心理上的障碍,这是影响再就业工作的最大阻力。因此,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就业观念在再就业中显得极为重要。 一、再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1、观念障碍。部分下岗职工抱有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工作才是就业,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不算就业。一些人对下岗原因认识不清,有的甚至认为是自己无“关系”所致。一些人有严重的依赖思想,不  相似文献   

12.
"同心"思想是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开拓进取的现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贵和尚同"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现代升华,是新时期社会普适性的价值观。"同心"思想是新时期做好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整合多元社会价值和多元意识形态的思想武器,为多元社会格局下不同政党、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提供了思想和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体现了由一元社会管理到多元复合治理、从传统行政管控到现代协商民主的治理方式的重大变化。随着当今社会格局的深刻变化和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如何在新的治理体系中创造性地展示、创新性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亟须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借鉴国外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在多元社会治理中,不仅不能缺失或弱化政府的作用,而且更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引领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一统思想主要包括对于中华民族祖先认同、对中华文明的心理认同、对中华民族族源认同、对以龙为主图腾的文化认同、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等。在政治实践上,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历分分合合,但是最终还是在大一统思想下重归于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 “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形成源于治理水患与抵御外敌所需要的国家管理能力,而其维持则需要适应性的政治经济制度设计以维持中央政权的全面掌控能力。在农业社会,国家的控制能力取决于有效的组织体系与稳定的土地税收。为此,中国历代政权经过长期调整形成了以科举制为选拔机制的核心政治密码及建立有效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的经济密码。科举制能够更多地促进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延缓了侵占国家权力与土地税收的大地主的崛起,而土地制度虽然为适应人口及生产状况最终走向了私有制为主的道路,但在科举制确立以后的土地兼并再未形成影响国家行政能力的门阀地主阶层,从而有效地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因此,有序社会流动与土地税收制度设计正是保持历史上中国大一统的核心政治、经济密码。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和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是现代多元社会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的政治社会实践中,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表现是多维度的。围绕着解决和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我国逐步建构了“一主多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形成了以统一战线为核心的实践组织系统,不断完善民主包容的执政理念,在制度、组织和理念的协调并进中有效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系统研究和总结我国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总体格局、内在逻辑、历史经验,对于实现多元社会力量的整合、提高统战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学精神的重建是我国社会价值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型密切相关。国家治理观念的转变正在日益凸显大学的社会功能。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面前,我们一方面需要深化高教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思维创新,使我中华民族之复兴奠基于多元文化的互补与交融之中。  相似文献   

18.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香港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采取了相对主义的价值取向,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儒家伦理、宗教伦理和西方现代伦理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多元文化的认知、多元价值澄清法、多元文化体验法及多元文化实践活动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央纵向下放经济管理权力形成新的多元经济利益格局以来,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换所形成的法律和制约机制的脱节、漏洞和不键全缝隙中,“地方保护主义”这般暗流逐渐涌动起来,如一个个或明或暗的巨大漩涡,已成为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严重障碍。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干涉。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仍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乃是一  相似文献   

20.
国外城市民主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政府分权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城市民主治理中公众参与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公众参与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参与主体的素质、公民文化与法律制度等条件,而且取决于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不断创造条件,积极有序地推动公众参与的发展,使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的管理体系,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