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政治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一国国内政治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更加明显。于1 997年起步的东亚经济合作,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其发展进程难以令各方满意。本文试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着重分析影响东亚合作进程的政治制约因素和推动因素,并展望其前景。一、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合作中的政治因素阐述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并不断融合的情况下,地区经济合作为各国政治目的服务已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这同时使我们关注各国内部及各国间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如期建成,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给江苏省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双方的经济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今后,江苏省与东盟应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合作,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试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目的及实施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能加强双方经济合作关系,迎接区域化的挑战,促进东亚一体化进程,而且有助于提高双方的国际地位,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越中经济合作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1年越中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的经济关系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在未来10~15年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时,两国的经济关系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背景、意义与未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第五届东盟、中国"10+1"会议上,中国与东盟正式决定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按照双方所达成的协议,建立该自由贸易区的过渡期为10年,除了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外,还将会把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作为近期合作的重点领域;为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中方将适时向东盟中的三个最不发达成员--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特殊优惠关税待遇.这是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进展,将对东亚地区经济贸易合作的全面展开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份建构问题是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 ,其中包含集体、双边和自我身份建构三个层次。这三种身份建构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 ,而是相互影响 ,相互交织的。其中自我身份建构是基础 ,双边身份建构是关键 ,集体身份建构是目标。这三种建构一方面是梯阶式的 ,前一阶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后一阶建构的开始 ;同时它们又是同步的 ,集体身份建构的阶段性成果也会推进成员的自我和双边身份建构。东亚经济合作的互动实践是身份建构的物质推动力量 ,而身份建构又在观念上指导着东亚经济合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双边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同时又表达了双方的某种超越性经济利益的诉求。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安排说明其是一个渐进性的综合安排,其妥协因素将会影响自由贸易区效果的迅速释放。总体来看,自由贸易区建成将会促进双边经济相互依赖,但其对于双边关系的促进作用或许将下降。  相似文献   

8.
9.
东亚的经济合作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以1967年8月东盟成立为启动标志,到亚洲爆发金融危机的30年间一直进展缓慢,并以东盟单一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东盟自由贸易区于1992年提出,原东盟6国于2003年启动自由贸易区,新成员国也将加快关税的减让速度.在2001年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上,东盟10国和中国领导人决定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东亚互动的政治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推行融人世界的国际战略。在此期间,中国与东亚地区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也渐趋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中国与东亚近邻的互动包含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且这些方面往往彼此交织在一起。因而,仅仅从单一角度出发对中国与东亚之间的互动进行解析,难免有所偏颇。基于此原因,本文试从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与东亚互动的缘起、运行等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力量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事业蓬勃发展。但是,过去由日本主导或作为“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和中国的腾飞已荡然无存,东亚在经济合作中主导力量缺位。谁又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领导的作用?当前,中日尚不可能,东盟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可发挥统招者的作用。东亚各国以及其他参与国亦惟有借助于东盟这个主导平台,才能更好、更快、更顺利地走向区域经济合作和奔向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光明大路。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对扩大和深化云南与缅甸的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双边现有的良好合作基础和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的愿望出发,为适应和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全面推进滇缅经贸合作,加快昆明-曼德勒沿线的社会经济发展,把中缅地区经济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笔者建议:把加强与缅甸的合作,共同构建昆明-曼德勒经济走廊提上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以"10 3"为主渠道的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取得显著进展.在此背景下,作为亚洲区域合作积极倡导者之一的日本,推出EPA"行动计划",表明其区域合作政策出现一些新变化.日本调整东亚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以扩大经贸合作深化与东盟的关系,以增加合作成员削弱中国在东亚合作问题上的作用,最终达到其主宰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目的.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差异较大,国家之间关系复杂,要想使区域合作进程完全按日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尚有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成。新形势下如何深化中国与东盟的交流,推进包括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区域合作,促进中国东盟合作再上新台阶,很值得双方的重视和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经济的全球化不仅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面对不断增加的全球性经济金融风险,各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环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际政治环境不仅是一个国家制定内、外政策的依据,更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东北亚国际政治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东北亚这一区域正在经历全球体系中发生的三项重大变革:即,全球化、现代化与国际体系力量核心的转移。这些变革直接影响到区域内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其地区内的格局。其中,全球化、国际体系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对区域合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金融合作也深入开展起来。欧元的成功实践为东亚国家(地区)开展货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及发展为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东亚国家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进一步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了保证。东亚国家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选择最优合作伙伴,逐步推进次区域货币合作,最后通过长期的努力建立欧盟那样的货币联盟。  相似文献   

19.
东亚经济合作发展新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东亚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内容的机制化的发展新阶段。由于包括日本、中国、东盟等在内的东亚主要国家都参加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来,使经济合作机制化在东亚地区具有了普遍的性质。但自由贸易区并不是东亚经济合作机制的惟一形式。目前东亚经济合作已经出现多种机制并存的局面。东亚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它给东亚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但东亚经济合作机制化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离成熟期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江扬 《国际安全研究》2013,(2):24-33,155
引入大国竞争以达到战略均衡与通过"东盟方式"建立地区合作机制,这是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合作进程中并行的两种战略,大国竞争究竟是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动力还是障碍?作者在总结东亚地区政治经济合作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国竞争对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影响以及所面临的挑战。尽管大国竞争在冷战时期为该地区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而稳定的政治环境,但冷战结束后该地区部分国家在加强地区合作机制建设的同时,希望通过引入大国竞争达到战略均衡并为地区经济合作创造一个稳定而安全的战略环境,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东亚国家若要继续深化地区经济合作,必须进行新的战略选择,而战略选择的关键是,如何从目前通过引入大国竞争以满足部分国家的利益而全面转向通过地区合作机制的建设寻求地区共同利益。对大国竞争过分依赖的战略不但会影响地区共同利益的构建,而且会削弱甚至阻碍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