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收容审查(收审)是公安机关用来对付流窜犯罪分子和流窜作案嫌疑分子的一项行政强制措施。其对象是有流窜作案嫌疑或有犯罪行为又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来历不明的人。理论界关于收审利弊问题争论较大,成为公安机关及社会有关方面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收审的由来及其演变 收审是公安机关同流窜犯罪斗争实践的产物,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经济遭到破坏,大量人口外流,在这些流浪人口中,少数不法分子混迹其中,进行偷盗、拐卖、抢劫、破坏等违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处所肩负的主要任务是对流窜犯罪分子进行收容审查,根据国发字[1994]56号文件规定,收容审查的范围主要包括“一个前提,四种对象”,即在有轻微违法行为的前提下,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来历不明的人;有流窜作案嫌疑的人;有多次作案嫌疑的人;有结伙作案嫌疑的人。长期工作实践证明,收容审查是对犯罪分子进行斗争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必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稳、准、狠地打击犯罪。  相似文献   

3.
流窜犯罪是一种流动性强、跨越地区作案的犯罪形式。根据笔者调查的情况,流窜犯罪分子作案近期上升幅度很大,而且侦破工作难度大,破案率不高。客观原因之一是一些公安机关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动员足够的警力、物力对付大量的流窜犯罪活动。另一原因是目前我国的刑事侦察理论,只强调研究和掌握流窜犯罪分  相似文献   

4.
收容审查,作为公安机关普遍使用的一种措施,多年来对其性质、利弊、存度等问题,有关各界争论不休,理论上和实践中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不少。笔者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收容审查措施始于六十年代初。当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盲流人口剧增。为了制止盲流,整顿社会治安秩序,在大城市设立了“收容遣送站”,以民政部门为主负  相似文献   

5.
流窜犯罪一词,不是规定在刑法理论中的一种犯罪,它是在公安工作的实践中对从甲地到乙地进行各种犯罪活动的一个总的概括。这种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活动的地域大,给侦查破案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对付这种犯罪一直受到各级公安机关重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流窜犯罪的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如目前外出民工人员“回头”作案的案件有所增加。这种流窜犯罪同其它形式的流窜犯罪有所不同,有其自己的特点,本文将就这种新形式的流窜犯罪略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1992]19号文件)明确指出:“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机关”。这清楚地表明,公安机关是一个不同于一般行政机关的特殊机关。探讨这一问题,对予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和特点,进一步加快公安工作的改  相似文献   

7.
刑事拘留和收容审查是法律和法规赋予公安机关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重要手段和强制措施。 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在紧急情况下,对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拘留只有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才有权依法行使。拘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刑事犯罪活动中,流窜犯罪相当突出。而在流窜犯罪活动中,“两劳”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又占相当的比重特别是在八三年“严打”中被判刑的大批犯罪分子,在服刑期满后将逐渐释放。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人财物大流动的情况下,一部分没有改造好的“两劳”释放人员,特别是劳改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在今后将会进一步增加。可以说,“两劳”释放人员是当前以至今后,危害我国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危险源。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扼止“两劳”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这是当前我国公安机关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扼止“两劳”释放人员的流窜犯罪呢?  相似文献   

9.
流窜犯,顾名思义,“流窜”是一种行为方式。简要地说,以到处流窜行为方式进行犯罪活动。流窜犯活动,地域较广,作案频繁,集盗、骗、抢、奸、杀于一身,手段狡猾。当前值得注意的是团伙流窜犯罪与农民中滋生出来的流窜犯罪较多。预防和打击流窜犯的基本措施: 一、地方公安机关,应把经常工作与  相似文献   

10.
流窜犯罪是当前刑事犯罪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打击流窜犯应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长期工作。因此,弄清流窜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制订打击流窜犯罪活动的对策,是公安机关的当务之急,本文对江西省丰城县在1986年抓获的15名流窜犯(不含本地外逃犯)进行剖析入手,试图就流窜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及相应对策作些探讨。一、打击流窜犯罪情况丰城县地处赣中丘陵地区,靠近省会南昌,水陆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很大,是流窜犯作案较频繁的地区。从抓获的这15名流窜犯罪分子的情况看,有六多:一是成年人多。18岁至25岁的8人,26岁  相似文献   

11.
从山东侦破的大量流窜犯罪案件看,当前流窜犯罪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文章认为流窜犯罪大量增多,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公安机关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积极探索打击流窜犯罪的新方法、新路子和强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更名启事     
根据教育部[教发函(2010)56号]、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函(2010)144号]文件规定,原“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湖南警察学院”,湖南警察学院属于“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3.
一、协作配合工作在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随着体制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增多,刑事犯罪活动特别是重特大刑事犯活动突出,流窜犯罪、跨区域作案及“三逃犯”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影响大局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到今年上半年,卢氏公安局就协破外地案件1,299起,抓获流窜犯罪分子、“三逃犯”230余名。严打的实践和数字表明,友邻地区公安机关协作配合在严打斗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及时遏制和控制突发、暴力性犯罪活动。近…  相似文献   

14.
从本期起,本刊将进行“关于流窜犯罪的讨论”。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在人、财、物大流动的过程中,整个社会治安和犯罪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流窜犯罪,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四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是个极大的困扰。在流窜犯分子中,有很大一批以“两劳”释放人员为主体的职业型流窜犯;有以经商为掩护的兼职流窜犯;有以弃农经商涌入城市的农民索取型流窜犯。他们流窜范围广,涉猎面广,具有一定隐蔽性,作案手段残忍、狡猾.犯罪方式有暴力型、有设计型,对社会危害极大。为了进一步探讨流窜犯罪的规律、特点,加深对流窜犯罪的研究,如何扼止流窜犯罪,本刊将进行为期一年的讨论。热忱欢迎各地公安机关、公安科研、教学工作者参加讨论。来稿请自留底稿,字数以3000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三逃’犯罪人员是危害社会安定的潜在隐患,并直接对整个社会秩序构成严重威胁,过去公安机关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不少抓捕“三逃”犯罪人员的成功经验。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追逃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此,笔者联系工作实际,对当前“三逃”犯罪人员特点和抓捕对策,略抒浅见。一、“三逃”犯罪人员的特点1、流窜性。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犯罪分子作案后一般都抱有逃脱法律制裁和躲避政法机关打击处理的侥幸之心,认为一跑了之,拖几年就没事了。“三逃”人员正是抱有侥幸之念,往往在作案后畏罪潜逃,流窜异地。有的逃到遥远…  相似文献   

16.
收容审查是对那些在刑事拘留时限内无法查清主要罪行和取得必要证据的嫌疑人所采取的强制性行政审查措施。收审的对象是特定的,同时又是一种严厉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其目的在于继续审查被收审人的其它违法犯罪事实。因此,国务院对收容审查的审批及时限作了明文规定:收容审查审批必须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的党组、党委批准,对于有流窜作案嫌疑的必须在一个月内查清事实;案情复杂或跨省、区作案在一个月不能审查清楚的报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审查期限一个月;如果仍不能审查清楚而又有延长审查期限必要的,可以报请省、自治区、…  相似文献   

17.
最近,公安部在《关于复议治安申诉案件有关程序问题的批复》(公复字[1992]4号文件)中规定:“公安机关在复议治安申诉案件中,对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法规、规章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或者滥用职权,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公安复议机关经过审理,可以决定撤销原裁决,并可以退回原裁决机关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这一规定,指出了复议机关“责  相似文献   

18.
浙江工商大学“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创新团队成立于2009年11月,是首批“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之一(浙委办[2009]126号文件),也是浙江省地方高校仅有的四个“文化创新团队”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颁发15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纪念座谈会,就是要全面贯彻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14号文件的重要意义,为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新的贡献。14号文件作为指导我国  相似文献   

20.
实有人口管理工作是公安机关开展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依托,上海人口的多元化及开放式、分层次流动的特点使得上海公安实有人口管理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公安机关要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分层次管理为手段,不断提高实有人口管理的质量和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