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士 《前沿》1996,(12)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是当今教育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教育系统外部来讲,社会需要、人们期望和社会所提供的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加之传统文化观的影响,是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在教育系统内部,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和教师实际可能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减负”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
教育加减法     
基础教育中减负与增负间的拉锯战几成胶着状态。一方面,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要求减负;另一方面,在各种考试的压力下为得高分,学生的负担却在反弹。有的地方规定周末不得给  相似文献   

3.
赵金山 《天津人大》2013,(12):36-36
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在社会受到了普遍关注。课业负担过重挤占了学生用于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多个减负文件,并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过分强调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弱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标准直接影响了减负工作落实,加剧了"分数GDP"崇拜,扭曲了教育教学理念,致使当今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异常繁重。过重的  相似文献   

5.
正拥有正确的评价观,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减负"才有可能落在实处。"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这样的口号不知喊了多久,它引起了业界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强烈共鸣。但是"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及评价制度的改革,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  相似文献   

6.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点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的减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学生的课业负担日渐减轻。在减负工作实施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减负不是目的,重在优化育人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客观的存在。就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本身就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认知、创新过程。学生没有负担是不现实的,减负的主旨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负担”是有指向性的。教师布置同样的课业内容,对于不同学生来讲,感受不一样。有些学习成绩优良的…  相似文献   

7.
2010年2月27日下午,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谈到了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温总理表示,整个教育改革当中的问题,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启发他们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也专门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  相似文献   

8.
“减负”包括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两个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之于传统的、机械的、僵化的教学,过重的心理负担主要来之于过重的课业和成绩的压力。可见,减负的关键还在于改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我的做法是: 一、备课──减少备教材,增加备学生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传统的备课更多考虑的是所授课程的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主导性教学观念强;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主体性教学。认为为师之道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教师传递,学生接纳,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减负“问题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大热点,教育战线内外广泛开展讨论,寻求共识,大有必要一、对“减负“应持积极态度。轻减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势在必然。大量的事实表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碍身心的健康发展,目前一些地方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心理状态欠佳,令人堪忧。不减,不改,素质教育无从推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无法贯彻,学生个性的发展无力实现。着眼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国民全面素质的大局,放眼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流,教育战线内外都应为“减负“呼唤出力。否则必然出现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承载着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已是不争的事实,“减负“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一致呼声。尤其在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后,“减负“更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人们对“减负“一时难以适应、真正接受,“减负“工作的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实推进,还是征途漫漫。一是行动落实上的不到位。有两种倾向,第一,个别学校和教师对“减负“内涵把握不够准确,以致“减负“工作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现象,不仅减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连必要合理的负担也减掉了。比如对学生成绩的测试次数、课后作业量,较  相似文献   

11.
新千年最热的是教育,教育最热的是素质教育。1月3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1月7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布置新千年头等大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行素质教育;3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再次强调减负的意义。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引起全社会和各级领导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但是,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减负”的目的是什么?学校、家长、学生如何看待“减负”?学生过重负担的表现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却没有形成共识。本刊为此进行专题采访报道,是为了让更多的学校领导、教师、家长、教育行政系统了解这一情况,以便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今日上海》2009,(4):41-41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今年上海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市教委推出的具体措施有:  相似文献   

13.
陈斯雅 《当代广西》2013,(18):44-45
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每天锻炼1小时、强化督查……8月21日,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下大力气治理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而这些颠覆性的新规,也被一些媒体用"减负国十条"来形容。针对家长们的不同意见,教育部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9月5日,《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在调整部分内容后,再次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倡了多年的减负问题再次引发公众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初,教育部下达了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紧急通知”,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使全社会又一次把注意力聚焦于教育,也促使人们更深入地去思考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方向。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造成这种状况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原因的,并非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把学生负担过重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是不公正的。依靠行政命令想达到减负也是行不通的。我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目前仅在校学生就有2亿多,相当  相似文献   

15.
一、减负与增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成教育界共识,也是时代发展对教学提出的要求。不过,如果把减负仅仅理解为减作业、减课时,只是浅层次的作法,尚属皮毛。教师的素质没有提高,教学水平没有进步,教学方法没有改变,备课没有花大功夫,只会降低教学质量,不会有好的效果。不错,减轻学生负担是我们的目的,但只有通过提高课堂效率这一途径达到减负才是我们追求的,是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可以说,增效是前因,减负是后果,二者密切相联,我们教学中应正确处理这对矛盾。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高效利用每一分钟,让学生也高效地学习。“时间就是金钱,…  相似文献   

16.
“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简称,不难看出所谓“减负“是减轻“过重“的负担,这说明:一是我国的中小学生的负担已往“过重“了;二是我们减的是“过重“的负担,而非适度的负担,适度的负担是必要的。减负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体而言,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于“减负“是支持的。就学生而言,减负后“书包轻了,作业少了,自由多了,“他们有时间去游戏,去旅游参观、去发展业余兴趣,去交小朋友。因此“减负“的第一支持者是学生。就教师和学校而言,教师可以减少批阅作业负担和考试组织问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教育工作的顽症,已经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特别是近些年来,学生负担有增无减,因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出走、轻生;家长给学生施加压力,教师体罚和殴打学生甚至造成学生致残、致死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今年1月17日,浙江金华市第四中学一名高中学生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竞打死其母。  相似文献   

18.
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有一个亮点,那就是重提“推进素质教育”。温总理说:“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政府总理呼吁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可见这个问题有多么严重和迫切。  相似文献   

19.
<正>多年来,尽管中央和地方三令五申,减负措施和法规一次比一次严厉,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却是越减越重。在学校,思想品德课、科学课走过场、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只在领导视察时才上;音体美劳课被挤占是家常便饭,占课的理直气壮,被占的无可奈何;语数外物化成拖堂先锋补课模范,有的小学中午拖堂  相似文献   

20.
为中小学生减负的问题自上而下抓了很多年了,应该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孩子们现在有"玩儿"的时间了。但是,在给学生减负很多的同时应该给学生加上什么。也就是说,减负的真谛是什么。所谓"减负",旨在减轻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倡导不要只专注于书本知识,更要全面的发展,快乐的学习。单纯地强调减负,事实上并没给学生真正减负,而是给学校减了负。大批三点半、四点半就放学的中小学生们不得已流向校门口的小饭桌,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