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税收法律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是纳税人权利,对纳税人权利进行理论分析需要从宪政基础、经济基础以及程序保障方面对纳税人权利体系进行系统地梳理。纳税人权利作为一组权利集合,可以分解为代表性权利、集合性权利以及个体性权利,而这三类层次权利的内涵和外延各有不同,对应着不同的法律救济渠道。而完整的纳税人权利体系应当以个体性权利为基础、以集合性权利为核心、以代表性权利为最终保障,通过完善的救济体系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税收法律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是纳税人权利,对纳税人权利进行理论分析需要从宪政基础、经济基础以及程序保障方面对纳税人权利体系进行系统地梳理。纳税人权利作为一组权利集合,可以分解为代表性权利、集合性权利以及个体性权利,而这三类层次权利的内涵和外延各有不同,对应着不同的法律救济渠道。而完整的纳税人权利体系应当以个体性权利为基础、以集合性权利为核心、以代表性权利为最终保障,通过完善的救济体系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隐藏在比例原则背后的规范逻辑为权利的本位性、公共利益的非至上性和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可权衡性。权利本位性要求公权力地行使应当以权利保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得随意限制权利,但又否定权利至上论。公共利益的非至上性要求非唯公共利益是从,公共利益只能作为限制权利的必要条件。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可权衡性,要求公平权衡权利与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4.
自然法学说是西方一切法哲学流派的滥觞,是价值法学派,自然法学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权利观念的发展史。自然法学派起初的权利观念更多带有“天赋”权利的色彩,人生于自然,人的权利也来自于自然。自然法学的权利观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各有其特点:古代与中世纪自然法学的权利观是以正义为基础的,近代自然法学的权利观是以自由为核心的,现代自然法学的权利观是以平等为内涵的。在这里,我们以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权利学说为基线, 简要解析洛克、卢梭、罗尔斯和德沃金的权利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人权哲学的视野下定位受刑人权利,正当性是受刑人权利的本质,也是受刑人权利研究的逻辑起点;受刑人权利的逻辑结构也因此展现为受刑人人权、受刑人法定权利和因受刑人特殊身份为矫正需要而被赋予的特殊权利;基于对受刑人权利正当性本质和逻辑结构层次的分析,受刑人权利保护也必须基于特定的刑事法律关系进行,以程序正义的理念形成对刑罚权的制约和受刑人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重建法理学"无疑是当前法理学界喊的最响的口号之一,如何构建新的法理学理论模式,法理学界可谓众说纷纭.文章通过对法理学界关于法学基本矛盾、法学基本范畴体系、法学基本范式、法学基本理论模式的辨析研究,提出了一种以权利与权利的矛盾为根本矛盾、以权利为核心范畴、以权利本位为法学范式的权利权利法理学理论模式,并指出法学家的任务是探求权利、权力和义务的最优化配置、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7.
加尔文重构了基督教教义,以良心自由和两个国度理论为西方权利理念的神学基础。以良心自由为其中核心,首先要求宗教自由,而取得宗教自由则至少需要保障人不受迫害和暴政的威胁,促使加尔文主义者发展出反抗权利理论。从良心道德律出发,加尔文主义者发展出主观权利和自然权利理论并且极大扩展了这些权利的种类和适用范围。从加尔文教会实践里,为之后共和宪政理论确立了民主、自由、法治三大基石。加尔文通过自己的实践为权利变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鉴于传统的权利本质学说均无法全面的指出权利的所有特征 ,对于权利本质之研究采要素解释学的方法较为合理 ,研究权利之本质实际上就是确定何种要素为最核心、最基础之要素 ,就是确定权利概念的中心词。私权之最核心和最基础的要素应为自由 ,这是由私权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所决定的 ,私法建构之权利本位要求私法建构应以自由为本位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权利具有重要的利益指向,其肯定了社会各主体平等利用图书馆诸多资源之主体资格,并以自由利用资源为权利核心。图书馆权利之正当化证成理由有三:一是符合权利生成的构造机理;二是吻合“尊严自主”权利化的演进规律;三是满足特定客观价值的利益诉求。鉴于图书馆权利在权利构造上所表现出的边界不周延性、内容的包容性、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权利叠加性等特征,造就了图书馆权利兼具公益和私益双重保护价值功能,图书馆及其馆员享有图书馆资源收集、处分和保护的权利,而读者则享有利用公共图书资源的主体资格与自由。因此,应在认知图书馆权利特殊的权利功效之上,把握图书馆权利的权能构造,准确厘定图书馆权利的概念、性质及其边界,以冀全面有效地实现图书馆权利的体系化搭设与法治机制运作,进而促进图书馆权利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构建。  相似文献   

10.
罢工权的属性、功能及其多维度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已批准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当通过国内法的制定和实施,保护劳动者罢工自由(罢工权)这种自我防护、自力救济、以压力手段调整劳动关系的权利。从权利产生的机理和其属性、功能等方面分析,可以把罢工等集体争议或产业行动权纳入“人权———法律权利”、“人权———宪法权利———劳动法上的权利”、“第一性权利(目的性权利)———第二性权利(工具性、救济性权利)”,“私法权利———公法权利———混合性权利(社会法权利)”、“政治权利———法律权利”等分析模型,深入、系统地研究;应实现有关意识形态和“治道(governance)”的转换,对罢工等集体行动不再(主要)作为政治现象而作为(转化为)法律现象、法律事件、法律过程和必要的利益表达机制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成为一项独立征收客体,获得征收补偿提供正当性理论基础,然而现行的农地征收补偿制度构造的理念是建立在债权性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忽视对失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单独进行相应的补偿,这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产生了严重的偏差,并受其强烈冲击引发了现行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缺憾,亟须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补偿进行制度化构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公安执法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公安执法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的形象,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正确认识公安执法现状,分析原因,查找症结,因症施治,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同志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物权请求权与占有保护请求权在权利基础、权利主体、行使目的、举证责任、诉讼程序以及是否适用消灭时效等方面均存在不同 ;物权请求权与损害赔偿请求权在目的与功能、权利基础、损害的要求、归责原则、责任方式以及是否适用诉讼时效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物权返还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在上述请求权发生竞合的情况下 ,应当允许物权人选择于其有利的一种加以行使。在一定条件下 ,物权请求权会发生向损害赔偿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人权的代际理论,受教育权先后被人们归属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乃至于第三代人权.事实上,受教育权沟通了三代人权并具有一种综合的权利属性.可见,各类人权不仅在价值上相互依赖,而且在权利属性上相互重合.我们不宜以人权代际理论等理论上的分类方法为依据来延缓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第三代人权的保护,要对之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监狱服刑人员的权利保障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和法治文明的发展。从法律规定来看,监狱服刑人员的权利是多种多样的,涉及了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等方面,对于这些权利的保障,要从宏观的制度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保护监狱服刑人员的权利,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和法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农民享有公共产品权益的政策。调查发现,农村公共产品权益保障政策备受关注,但是相关政策的执行困难指数较高、政策执行部门存在较强的政策执行偏好等问题,亟待采取相应对策以优化政策执行,进一步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7.
物权与债权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债权的相对性和物权的绝对性,而在于二者权利内容的实现方式不同。我们不能把物权实现过程中他人不得干涉物权的实现与债权内容的实现方式即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得出物权具有对世性而债权具有相对性的结论。对于特定的物权,由于其缺乏权利外观,其对抗效力几乎弱化为债权的对抗效力;对于特定的债权,由于法律赋予其权利外观,其对抗效力几乎强化为物权的对抗效力。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是国人目前普遍关注热点,农村发展没有质的进步,农民人权保障缺失,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双双步入困境。农民人权是农村发展的目的,也是农村发展的手段;农村发展以农民人权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二者的极大关联性,引入博弈论分析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在博弈模型中,"策略"是对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的行为假设。经过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博弈,农民人权与农村发展达成一种利益均衡的契约,这种契约产生的合作共赢的结果,称为"结局"。而对这种结局进行评价称为"效用",表现为以农民人权度量农村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9.
超期羁押28年的谢洪武案件是我国人权法制实践中一个悲剧性的典型案例,暴露出我国人权保障机制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是法律理念严重滞后、有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在人权入宪的背景下透视我国人权法制发展问题,应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立足点推进法制转型,特别是推动法律观念革新和人权法制创新,这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原理 ,合同之债主要是一种对内效力 ,即对合同当事人的效力。但是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损害 ,允许债权人对债务人和第三人的行为行使法律所规定的权利。这些权利的行使 ,实际上涉及到第三人并对第三人产生法律的拘束力。而且由于合同变更与合同转让 ,给第三人的权利义务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 ,对不同情况下第三人法律地位的确认 ,能更好地保护合同当事人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