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的变迁,集中带来了许多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通过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具体路径研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不仅数量急剧膨胀,而且质量也在快速下滑,"有用主义"随即成为大学生的处世哲学。当前,"有用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读书无用论、考试重点论、报班狂热论、消极等待论、破罐破摔论等表现形式。造成"有用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和泛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转型和教育体制改革造成的,当然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反思增长主义的发展模式,反思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如何和谐发展的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扩展为全球性的发展难题。原因在于"资本逻辑"作为一种非人性的力量统治着整个全球社会,把人和自然作为资本增殖的工具。无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从20世纪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来分析,都说明"以人为本"才能超越资本逻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乱世绽放的文景"。按照价值观划分,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百家争鸣"的活跃无一不同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凸显"百家争鸣"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强化"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指导地位,反对"以君为本"的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资为本"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当前正面临着"边缘化"的危险。出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危险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国际上错误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内面临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理论研究不足和宣传手段缺乏的制约等。要防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边缘化",必须要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敏锐、知识渊博、纪律严明、作风严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6.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创作于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来说,或多或少地可以作为借鉴。社会团结及其两种类型是该书的主线,作品深入讨论社会团结的类型特征、历史转变和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法律保障及其威胁因素,展示出涂尔干对社会整合与和谐的终极学术关怀,这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精髓,它科学地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代表着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是前提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根本方针;积极推进改革、加快社会转型是基本途径;发展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动力之源;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是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 ,中国伦理学会道德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委党校和中共文登市委在济南和文登联合召开了“新世纪伦理学发展展望”理论研讨会 ,与会的专家学者结合对文登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的考察、学习和研究 ,热烈地讨论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难题以及新世纪伦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等问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 ,要科学的认识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总体状况 ,克服道德评价中的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倾向 ,首要问题是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仔细的解剖世纪之交社会发展的“时”与“势” ,确立着眼于宏观的历史比较、着…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语境下的“表达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表达权与以人为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表达权的基础,决定着表达权的发展,成为讨论表达权问题的语境。表达权在本质上是公民以语言或行为的方式相互沟通、交流思想的权利,其实现迫切需要法律化。表达权法律化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表达权法律化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社会公民组织壮大,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中国全能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日益凸现出局限。而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治理理论引进,无疑预示着我国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改革启动后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重大社会事件,进城务工对青年农民的生命历程产生重大影响。社会流动作为农村青年婚变的结构性背景,为农村青年婚变逻辑的转变营造了土壤。从伦理本位到权利本位的生成、转向与演变,既是当前农村青年婚变的基本逻辑,也是当下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与农民价值观念转变的主要趋向。  相似文献   

13.
包容性发展是指让每一人类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是一种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社会转型时期避开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利用包容性发展可以使我国走出发展困境,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对我国现阶段推进包容性发展的实际意义和面临的发展困境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是实现我国平稳、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着力解决好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是重中之重,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全面推进包容性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和中国两国在文化和习俗方面都有许多共融之处。虽然在客观国情上的差异,使得两国在教育模式的选择、发展状况上各取所需。但在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两国的教育产生了新的碰撞,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产生了异曲同工的效果。本文将通过分析新加坡教育政策中“因材施教”理念的产生、发展及实施状况,结合我国近年来在教育领域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当前中国大学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尝试结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期能找到解决问题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因为在形式方面暗中契合了"以人为本"这一信仰,20世纪末,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并获得巨大发展.但是当前网络媒体还存在不少发展瓶颈,在内容方面人文精神的缺失,又使得网络媒体目前距离主流媒体还有较长一段距离.从长远发展来看,"以人为本"应为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生态主义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兴”概念,是一种激进的左翼思潮,对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在生态主义视阈下结合当前国情,要以对未来的战略性考量为出发点,从自然生态、个体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维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这是当代中国掌握生态话语权的有效路径,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确立边疆制度的国家。但是,在两千多年的边疆发展中,中国的陆地边疆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因此,陆地边疆治理主要围绕族际关系展开,并形成了"族际主义"的治理取向。新中国成立以后,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仍然在延续。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的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国家的领土内不同区域间的联系日渐紧密,超越领土的活动不断扩大和日渐频繁,国家利益溢出领土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因此,国家发展的地理空间场域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在此条件下,陆地边疆及其治理的地位也前所未有地凸显,陆地边疆治理的"族际主义"取向与国家治理及发展的不适应性也愈加突出,将陆地边疆治理的价值取向由"族际主义"转向"区域主义",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为本与改进高校工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群 《工会论坛》2006,12(1):36-37
“以人为本”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执政理念;“以人为本”也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和理论视野。高校工会工作贯彻“以人为本”,就必须要保障教职工的民主权利,依靠教职工搞好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世界是抽象的人类世界,是符号的世界,站在不同的立场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中国传统的刑法文化存在着复杂多样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多重性格,既存在着"慎刑"主义与"重刑"主义的对立,也存在着泛刑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文化争鸣,儒家思想和法家学说分别是这两种法制现象的理论源泉。正是这种兼容的多元文化传统为后世的刑法实践提供了多元的选择,也为我们对犯罪的预防对策和控制模式提供了研究上的启发和帮助。我国现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并不完全是学习西方——"拿来主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从价值和实证角度说都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作为一国法制之基础和核心的宪法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转型有着实际的互动关系.中国宪法发展要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走适合国情的特色路子,争取与社会转型达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