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西南边陲的乌江流域地区,因其资源丰硕和远离中土,一直成为外来移民迁居的理想之地。宋朝建立以后,在封建朝廷立足当地深入统治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共推之下,众多外来人口陆续移迁到乌江流域地区生产和生活。这些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不同形式移民纷纷扎根乌江流域,不仅大力推动了本地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而且有效推进了本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胡建华 《前沿》2010,(15):172-176
在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加强乌江流域环境保护法制保障具有重大意义,针对乌江流域环境保护法制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建议宜从加强乌江流域地区生态环境的立法、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完善生态环境的执法和司法等方面来切实加强乌江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以期实现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及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孟国荣 《重庆行政》2008,(6):107-109
一、乌江流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现状乌江流域体育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特点突出,优势明显,开发潜力巨大。峡谷险滩类资源具有独树一帜的优势,地质景观类资源可谓是天下奇  相似文献   

4.
刘琳瑜 《人民论坛》2010,(12):156-157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生命平等、相互依存、平衡协调等生态伦理观念体现了卓越的生存智慧。从万物平等、和谐共生、互惠共荣三个方面发展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对于丰富这些传统理念以及建构更为完善的生态伦理观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乌江流域地域广阔,杂居着近五十个民族.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为大义为重的家国争谐观、和平共处的民族和谐观、古今一体的历史和谐观、合一共存的天人和谐观和一脉共存的灵肉和谐观.  相似文献   

6.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生命平等、相互依存、平衡协调等生态伦理观念体现了卓越的生存智慧。从万物平等、和谐共生、互惠共荣三个方面发展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念,对于丰富这些传统理念以及建构更为完善的生态伦理观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古永继 《思想战线》2011,37(2):117-122
明清时期,外省籍移民大量入迁云南,其中江西移民数量众多、涉及地区广阔。江西移民通过军事留戍、商人寓居、仕宦任职、谪迁流放、矿业开发等不同渠道进入云南,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黔府办发〔2016〕3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乌江流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2016年10月18日(此件公开发布)乌江流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乌江流域环境污染防治,不断改善流域环境质量,实现流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九江市庐山区五里街道人大坚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代表活动,让辖区内代表担起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宣传员、信息员、监督员和服务员。做好宣传员。利用接待日、社情民意"面对面"对话会、征迁政策现场咨询会等平台,代表在倾听百姓意见的同时,也积极做好拆迁改造、危旧房改善等工程具  相似文献   

10.
田华银 《前沿》2010,(18):195-197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宗教信仰。我们根据物质与意识相互关系理论透视分析认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渗透了朴素自然生态理念,即天地人一体的整体理念,强调人的特殊价值和主体性地位,认可并尊重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理念。这些以宗教信仰为载体的自然理念,对于研究乌江流域的生态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关西七卫内迁去向和内迁人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多种原因,明政府在嘉峪关外设立的七个卫所相继内迁,失去了拱卫西北边疆的作用。在内迁诸卫中,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无内迁人数统计,沙州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和罕东左卫有内迁人数统计。本文据《明史》、《殊域周咨录》和《边政考》等史料,对明代关西七卫内迁去向和内迁人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内迁人口与湘西经济市场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鹤 《求索》2011,(10):237-240
抗战时期,大量人口内迁湘西。内迁人口拉动市场需求,使湘西大米、茶叶等食品商品化进一步提高,也使纱布、民族饰品生产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内迁人口对文化用品和陶器、工艺品等生活用品的需求促进了湘西经济市场化的提高。大量人口内迁,促进了湘西旅栈业、饮食业和理发、照相等服务业的发展。大批商户内迁,促进了湘西经济市场化。内迁人口从事商业性生产经营,推动了湘西经济市场化。  相似文献   

13.
<正>黔府函[2017]83号省环境保护厅:你厅《关于审定〈乌江流域水体达标方案(报审稿)〉的请示》(黔环呈[2017]63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乌江流域水体达标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实施重点工程228个,总投资159.88亿元。二、你厅要明确工作职责,抓好工作协调,通过工程项目实施,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快生态系统修复。确保到2020年,乌江流域水质稳定向好,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环境监测、预警与应急能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对其历史上重大事件及活动的一种选择性纪念和记录。民间传说是民族记忆的形式之一,在社会中有着深刻的根基,是一段时期内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集中反映。乌江流域的土司传说是区域内民族起源、迁徙、战争、发展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诗性记录,是广大民族群众对他们认为重要的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凝聚点所在,具有民族记忆的一般特征和乌江流域特有的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5.
唐超 《传承》2013,(9):116-117
中国传统的土葬以恋土情结、孝道、祖先崇拜为深厚的文化根基。河南周口的平坟扩耕不尊重乡愿民俗,有悖于文化底线;经济至上,本末倒置";移风易俗",却平坟难迁。殡葬改革,平坟扩耕,要尊重当地的乡愿民俗。  相似文献   

16.
唐超 《传承》2013,(7):116-117
中国传统的土葬以恋土情结、孝道、祖先崇拜为深厚的文化根基。河南周口的平坟扩耕不尊重乡愿民俗,有悖于文化底线;经济至上,本末倒置;“移风易俗”,却平坟难迁。殡葬改革,平坟扩耕,要尊重当地的乡愿民俗。  相似文献   

17.
针对省域结合部性质的乌江流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历史文物遗址遗迹等角度系统归纳该流域民族文化资源的数量、类型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然后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分析表明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特色鲜明、但散而不聚,开发乏力。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原则、真实性原则和民族和谐等原则,把握文化资源的开发层次,大力开发显性文化资源,效率优先,积极开发灰色和隐性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元素";打造民族文化知名品牌以及合理规划文化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8.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是我国历代学校教育较为落后、科举人才较为匮乏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科举人才的分布呈现出整体落后、区域差距、阶段起伏、科举家族涌现等特点。宋、明、清三代 ,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形成“点→线→面”的格局 ,其成因有六 :一是政治因素 ;二是经济因素 ;三是教育因素 ;四是考试政策因素 ;五是文化因素 ;六是交通因素。民族地区科举人才的生成 ,不仅受制于多种政治因素 ,而且也受制于当时当地的经济、教育、考试政策、文化和交通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谢东莉 《前沿》2014,(13):189-192
在黎族的社会文化中,始迁祖是黎族峒寨祖先崇拜对象的起点。峒寨始迁祖先迁移的原因有自然灾害、战争、家庭矛盾、游耕生产、仇杀“避鬼”等多个方面。黎人对始迁祖先崇拜从形态类型上可以分为始迁远祖崇拜、始迁近祖崇拜两种,人们对其的信仰已经超越了黎族家祖崇拜中对“祖先鬼”的信仰局限,把其作为神圣的力量进行看待了。  相似文献   

20.
祝国超 《求索》2011,(2):78-80
多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乌江流域为例,剖析了影响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人才、法律等诸方面机制建设,是实现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