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睹治乱之本源’足为明镜之鉴戒。乱’未尝不任不肖;治’未尝不任忠贤。任忠贤’则享天下之福;用不肖’则受天下之祸。塞切直之路’为忠者必少;开谄谀之道’为佞者必多。主护短而永愚’明主思短而长善。人君处尊高之位’执赏罚之权’用人之才’用人之力’何为不成?何求不得?此言之实易’论之实难。薄赋轻徭’百姓家给’上无暴令之征’下有讴歌之咏’屈一身之欲’乐四海之民’忧国之主也’乐民之君也’此其所以为难也。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知能不举’是为失材;知恶不黜’则为祸始。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  相似文献   

2.
朕鉴于世界情势与帝国之现状,欲以非常措置收拾时局,兹告尔等忠良臣民曰:朕命帝国政府通知中、美、英、苏四国,接受其共同宣言。 夫谋帝国臣民之康宁,偕万邦共荣之乐,此为皇祖皇宗之遗范,为朕之拳拳无措者。者,向美英两国宣战,亦  相似文献   

3.
闲话欲望     
人之欲望如同车之辕、鸟之羽翮,不可一时无有、一刻缺失。人一旦失去了欲望,也就失去生活的信念和生存的渴望。世人之所以喜新厌旧、朝三暮四、得陇望蜀、贪生惧死,皆为一个“欲”字使然。故古人云:“人无无欲者,即如禅寂之徒,以槁木死灰自命,然终不免槁木死灰之欲。”由此可见,人总是或多或少要有点欲望的。欲望虽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皆欲己所欲、弃己所恶。自古挥金如土、引珠弹雀者有之;爱财如命、车辙寻粟者有之;杀妻拜将、烹子邀宠者有之;闻官洗耳、焚身不仕者有之……凡喜其中一二欲者,皆谓自己所欲为天下之大欲,无不贬他欲而扬己欲、…  相似文献   

4.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  相似文献   

5.
“知止”观念和“忠恕”行仁之道,表现了儒家对自我认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及个体人格教养的独特理解。“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知止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忠恕之道就是从最切己的欲望、要求和意愿出发,通过推己及人的践履工夫,达到于内外、人己、物我的一体相通,即“仁”的境界。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统一、限制性与沟通性的统一,是不可以做“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积极表述的。儒家论人格教养,特重“独”、“诚”的观念,“独”表征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诚”则标志人性的完成,表现为一个转化实存和“形善于外”的工夫历程。  相似文献   

6.
晓理 《党课》2011,(18):106-106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相似文献   

7.
经典语录     
<正>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朱子语类·卷十八》)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六韬·大礼》)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济其私。欲行道者心存于天下国家,欲济私者心存于伤人害物。(《日知录》)  相似文献   

8.
“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69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时,日本天皇的声音首次向日本公众播出,标志着日本正式接受中、美、英发表的《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终战诏书》,“玉音放送”传向日本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9.
经典语录     
<正>通于物者不可惊以怪,喻于道者不可动以奇,察于辞者不可耀以名,审于形者不可遁以状。(《淮南子·修务训》)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孔子家语·五仪解》)己未善,则舍己之未善而从人之善;人有善,则取人之善而为己之善。(孟子三·公孙丑中)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西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中国哲学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讲“仁义礼智信”和“恕庸忠孝悌”。其中所含的基本理念 ,就是告诉人们要追求“仁”、“义”、“情”。所谓“仁”就是爱人 ,就是人对人的“爱”。如孔子主张“爱者欲其生”、“仁者爱人”、“泛爱众”。他叫人爱人首先要爱生己养己的父母和同父母所生的兄长 ,即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爱兄长手足之情。孔子还认为 :为了父母兄长 ,个人应当作出牺牲 ,包括不得已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所谓“义”。《中庸》云 :“义者 ,宜也”。韩愈《原道》曰 :“行而宜之谓义”。通俗地说 :“义”就是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  相似文献   

11.
<正>恕,乃推己及人之意,蕴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层含义。《说文解字》曰:"恕,仁也。从心,如声。"段玉裁解释说: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则有别,浑言之则不别也。孟子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认为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儒家认为,恕乃为仁之方也,是立德之基,又是临时应事之道,它代表的不仅仅是胸怀,还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在 近 年 来 查 处 的 腐 败 大 案 中 , 其 主 角许 多 是 各 级 党 政 部 门 的 “一 把 手 ”。这 些 “一把 手 ”之 所 以 肆 无 忌 惮 地 大 搞 腐 败 ,为 所 欲为 多 年 未 被 发 现 和 查 处 , 是 因 为 他 们 在 本单 位 、本 部 门 是 “一 霸 手 ”,办 事 一 手 遮 天 、惟 我 独 尊 , 将 自 己 置 身 于 党 的 纪 律 和 人 民监 督 之 外 。现 实 生 活 中 ,象 这 样 的 “一 霸 手 ”大 有 人 在 。他 们 隐 瞒 政 策 ,做 事 随 自 己 的 喜好 而 定 ,有 利 自 己 的 就 办 ,不 利 自 己 的 就 不办 。 他 们 培 植 势 力 ,排 …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3,(30):66-66
说到做人处事,儒家给出了许多值得参考的建议,譬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是指君子说话要非常谨慎,但做起事情来却迅捷有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者,当自己要立身处世时,也要让别人立身处世。例如我若要做个好老师,就必须好好教书。要做好老师是己欲立,好好教书则学生会受到影响而变成好学生,这就是我立了学生。再如孔子那句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人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去为别人考虑。  相似文献   

14.
刘修春 《党课》2012,(22):74-75
古人云:“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识人。”但识人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识人之难,连千古一帝唐太宗都感到困难。为什么识人如此之难?因为在用人的问题上,用了忠臣,百姓幸福,社稷安宁;用了奸臣,百姓遭殃,社稷哭泣。可见识人用人之难。崇祯皇帝在大明帝国灭亡时说过一句名言:“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相似文献   

15.
一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产物。人类在共同的生活中由契约生发了诚信、善良等日常生活要求,这种要求不断沉淀,发展成为风俗、习惯、舆论、社会意识等,并进一步由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故礼者,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是人类基于发展需要的一种自觉,没有这种自觉,人与人之间不可能达到契约,形成规范…  相似文献   

16.
一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产物。人类在共同的生活中由契约生发了诚信、善良等日常生活要求,这种要求不断沉淀,发展成为风俗、习惯、舆论、社会意识等,并进一步由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故礼者,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是人类基于发展需要的一种自觉,没有这种自觉,人与人之间不可能达到契约,形成规范…  相似文献   

17.
宋初反贪污的措施之一,是改武治为文治。宋太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由文臣统治全国,不仅保证了宋代的统一和稳定,而且有利于为政廉洁。文官不能挟军权以营私,且大多有廉耻之心。包拯的家训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太祖虽为武夫出身,但他深感武夫治国的危害,因而当他“知堂吏擅中书权,多为好赃,欲更用士人”。而各地在“五代时,尉职以军校为之,大为民患”。因此他改为任用文人,“令初赐第人…  相似文献   

18.
据《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对魏征说:“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这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用对了一个人,则天下所有贤德之士都将从中得到鼓励;而误用一个恶人,那么天下的奸滑之徒就将挤进官府。可见,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人才的选用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对于被选用的人来说,它包含了对其价值的认可、肯定和褒奖,而对其他人来说,这也是一种价值宣传。无论是对什么人才的选用,其事件本身都会传播一种长远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人才史鉴(三则)峻岭管仲论用人不求全责备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文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  相似文献   

20.
正"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69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时,日本天皇的声音首次向日本公众播出,标志着日本正式接受中、美、英发表的《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终战诏书》,"玉音放送"传向日本的各个角落。鲜为人知的是,在日本投降的最后时刻,仍有主战派追随者发动"起义",包围皇宫,搜查天皇录音。在狂热法西斯者的垂死挣扎被镇压后,《终战诏书》才最终得以准时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