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认识方法是人类探索未知、获得真理的精神性工具和手段,是人类认识经验的结晶。在邓小平看来,认识是有角度和方法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事物,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认识。中国人的事情要由中国人来认识,由中国人自己来做。从这一点出发,他强调运用反思方法认识过去的事物,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运用本质分析方法认识现存的事物,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运用纠错方法及时纠正错误的认识和偏差,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运用预见方法认识未来的事物,以面向未来,开辟未来。一句话,邓小平的认识方法具有强烈的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真理性的认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真理性的认识能正确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的实践不断的向前发展.而真理又是一个理论体系,其中经验真理就是真理的一种.认识和研究经验真理,时我们更进一步认识真理体系以及对未来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立培  吴家华 《传承》2010,(3):52-53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真理性的认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真理性的认识能正确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的实践不断的向前发展。而真理又是一个理论体系,其中经验真理就是真理的一种。认识和研究经验真理,对我们更进一步认识真理体系以及对未来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丁妍  潘友梅 《人民论坛》2013,(10):208-210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它通过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构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实现路径.重温《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对于我们当前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光耀 《理论月刊》2004,(12):131-133
文学作为人类认知的形式,实际上具有三个向度:文本、文体、文类。文本认识世界这一客体,文体认识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自身。这两种认识都是意向性的。文类的认识则是非意向性的,并因此成为文本认识和文体认识的基础。作为一种实体性的认知方式,抒情诗、叙事类、戏剧三种文类分别认识人的现在之在,过去之在、未来之在,并分别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为其言说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决策认识的可行性限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决策认识的可行性限域刘李胜一决策认识是具有决断能力的主体为指导行将进行的实践活动,在观念中对未来实践的目标、方法、手段、结果所作的超前设计和决定,它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相对独立的最高阶段。决策认识的可行性限域是指决策认识主体要合理地进行决策认识所必须切...  相似文献   

7.
赵钢  王岩 《前沿》2008,(3):75-77
青年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有了青年我们国家就有了希望,毛主席说:"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有了优秀人才,再加上我们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才能达到.所以,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认清未来历史的重任,为建设祖国努力学好知识,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使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要实现上述目的,就必须首先了解教育对象的情况,认识教育对象的特点,尤其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政治观念,以便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沈和 《群众》2022,(24):8-9
未来产业是以满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新需求为目标,以新技术创新为驱动力,扩展人类认识空间、提升人类自身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从全球看,加快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从全国看,发展未来产业是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构建竞争新优势、下好发展先手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刘锡桓 《岭南学刊》2007,2(1):70-73
确立社会和谐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重大发展,对共产党执政理念和理论认识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的新探索形成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对我国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进行分析基础上,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规划未来作出的重大举措,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一、加强对农业持续发展的认识与理解在认识上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协调农业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 ,是农业能否取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 ,必须自上而下地加强对农业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并把持续发展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 ,以促进认识深化。通过各种形式 ,如举办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有关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如农业持续发展与未来中国经济、农业持续发展与未来居民生活等等 )的辩论会、研讨会 ,形象、生动、深刻地向社会各界宣传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二、增加农业投资 ,发展生产潜力 ,确…  相似文献   

11.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刘福源同志在《论思想政治工作》来稿中指出 :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 ,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进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过去的、现在的事物 ,而且能够依据现有的知识分析和预测未来的事物。思想政治工作者从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及人们的现实思想出发 ,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是可以预测人们未来思想发展变化趋势的。加强主动性 ,首要的还是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只有在认识上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2.
在未来的三、四十年里,世界各国将面临着不同于现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制定一个既能提供更多税收收入,又能支持经济增长的税制的迫切性,于是对未来税制进行了设计.研究澳大利亚对未来税制设计背景的认识、设计的原则和设计的主要内容,对于推动我国中长期税制改革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蒋茜 《岭南学刊》2014,(5):40-43
恩格斯晚年结合新的历史时代背景,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认识只能把握起点和方向,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有中间环节,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海湾战争后,由于高技术武器的“神奇”作用,使部分官兵认为,“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高技术武器使得未来战争成为物化了的智力对抗,人的因素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了,主要靠装备,装备落后,打不了胜仗”。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错就错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事实已被人们逐渐地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成为判断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将十分有益于认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本质,将十分有益于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读者可能注意到了,本期我们编发了一组有关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稿件,但栏目标题却是“社会主义新思维”。这主要在于“再认识”目前似乎更多停留在对过去反思的层面上。而反思过去应与把握现实、着眼未来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王军凤 《理论月刊》2006,(11):133-135
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在集中计划体制下单一的按劳分配模式,它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理论设想中引申,根据苏联体制,结合中国工业化的环境、特点而创设的。剖析这种传统分配机制的基本特征,辩证地把握其功能作用,透视其深层成因,是把握、认识未来趋势与改革选择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第一个春天以来,围绕台湾问题,发生了一系列严重损伤两岸关系的恶性事件,笔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宏观探察这些事件,对两岸关系现状与未来提出了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肖峰 《求索》2022,(4):23-31
脑机接口技术对人的认知具有强大的修复(治疗)和增强功能,由此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可以在将来发生深刻的变化,或谓之“认识主体的新进化”。这种新进化主要体现为:认识主体被重新赋能,使人的认识论能力产生质的提升;认知活动得到新的实质性的延展,使“延展认知主体”更具现实性;通过脑机融合形成“赛博智能”,使“人机混合认识主体”更具可能性。此外,借助脑机接口,认识主体的外延还可从“常人”扩展到“亚常”和“超常”人群,由此为认识主体的含义增加新的丰富性,从而展现出认识主体未来进化的新前景。  相似文献   

20.
王永鑫 《新东方》2015,(3):55-59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至今已经27年了,总结经验与教训,认识未来发展的可能与前程,特别是深刻认识与把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理念,还是很有必要的。"小政府、大社会"与"一省两地"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新时期、新阶段、新常态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应当有新思路、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