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在十位开国大将中,王树声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英勇顽强、奋勇杀敌,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和平年代,他鞠躬尽瘁,勤勤恳恳,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不做孝子贤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决定给时任总军械部部长的王树声建一幢住宅.按规定,房子和家具可以考究一点.但是,王树声的"意见"来了--盖成一般平房,外加"两不要":不要独门独院,不要警卫森严.  相似文献   

3.
在太行山区,王树声曾3次调一位叫齐吉树的战士做警卫员,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后来,他随王树声来到延安,并幸运地调到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然旧情难忘,他与自己的老首长依然保持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他们风雨与共,走过了一段段难忘的岁月。 “太行山扩军”的时候,王树声第一次见到 了小战士齐古树,并一眼看中了他  相似文献   

4.
王树声,我军著名的高级指挥员、无产阶级的军事家,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他的一生戎马倥偬,军功卓著,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在红四方面军长征时,他一马当先,指挥部队强渡嘉陵江,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在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王树声以善打恶仗、硬仗令敌胆寒;他也曾受张国焘蛊惑,陷入政治"沼泽",产生错误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与《不怕鬼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1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负责编选的小册子<不怕鬼的故事>.这本小册子从编选到写序、正式出版,毛泽东始终参与,凝聚了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强调的"打鬼"思想,今天读起来,依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王燕 《党史纵览》2002,(5):36-37
大将王树声是战功卓著的猛将,他的革命生涯是轰轰烈烈的,但他的婚姻生活却是曲折、坎坷的。 第一次婚姻是封建习俗的恶果,第二次婚姻也无幸福可言。 王树声22岁那年,正值1927年革命处于低谷,家里却强迫他成婚。新娘名叫胡静贤。此时已是共产党员的王树声正带领人在山上打游击,根本无心操办婚事。  相似文献   

7.
张振武是一位年近八旬,虽下肢不适,但精神矍铄的老人,他不仅是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员,而且还是先后担任王树声、张才千转战中原时的贴身警卫员。在笔者的敬仰聆听中,张老记忆犹新地讲述了他那个年代在王树声、张才千身边经历的往事。中原突围王树声绝境逢生悲喜交加王家店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重建家园,翘首期盼新生活的到来。然而,蒋介石玩弄两面手段,背信弃义,公然撕毁国共和谈协议,依仗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企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时任郑州绥署主任的刘峙在蒋介石的密令下,统率第五、第六绥靖区所…  相似文献   

8.
振东 《党史纵横》2003,(9):35-37
高风亮节留世 1929年9月,在结束了5个春秋的海外求学生涯以后,刚刚过了27岁生日的周培源受聘回到阔别5年的母校,成为国立清华大学年轻的物理学教授.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他虽然多次出国,而国内战火纷飞,祖国前途未卜,他始终不能将自己的生命之树移植在异国他乡,总是在学术上卓有成就之后便返回祖国.周培源在数十年的科学生涯中,为振兴中华民族、促进全人类的文明、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被看作是中国最真诚的和平愿望的象征,被誉为"和平老人",并于1985年当选为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周培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高风亮节一直铭记在后人心中.  相似文献   

9.
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正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的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王树声奉调回延安,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任军事队队长。 转眼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 1943年秋,王树声在中央党校举行的一次文娱晚会上,遇见了中央门诊部的医生杨炬,并对她一见钟情。杨炬身材苗条,脸俊眼美,浑身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在中央门诊部有着“一枝花”之誉。 年近不惑之年的王树声,第一次陷入了“单相思”。 老战友汤明春看出了王树声的心思。他想:王树声以前为了革命事业在枪林弹雨中东拼西杀,一直没有机会顾及自己的婚姻,现在“红都”的生活安定,别人早已是成双成对了,他也确实该找一位伴侣了。因此,汤明春便自告奋勇说让其爱人连军从中牵线搭桥。连军在中央门诊部当护士,并与杨炬很要好。 然而,一连几天过去了,牵线的事却如泥牛入海毫无音信。王树声心如油煎,坐卧不安,直骂汤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员先进性是党员存在发展的生长点、支撑点与生命之魂.从建党初期提出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到战争年代深化拓展共产党员先进性内涵,再到和平建设时期归纳升华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演变,表明共产党员先进性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共产党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来考察共产党员先进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三、关于国际战略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一直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际动态,注重国际战略和战争战略的谋划。对于在世界上团结谁、争取谁、孤立谁、打击谁,他始终心中有数。关于世界格局,他从提出"中间地带"到"两个中间地带",再到"三个世界"的划分,以及他提出的"一条线"的战略,反映了他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战略思维。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  相似文献   

12.
正享寿百岁高龄的阿沛·阿旺晋美,是在中南海勤政殿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代表,是西藏自治区政府的首任主席。从年轻的庄园主少爷到西藏地方政府高官,从西藏地方政府首席谈判代表到国家领导人,在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阿沛·阿旺晋美亲历了西藏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西藏20世纪历史的见证者与书写者。作为从西藏走出的开国中将,他在关键时刻的历史抉择,让他成为"和平将军"。  相似文献   

13.
他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从门外汉成长为安监专家;他关心群众,热心帮助那些在事故中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他以一颗赤诚之心,生动地诠释着安监的使命,为地方安全生产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即使身患癌症,依然不改初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安监战线的忠诚卫士"。他,就是青岛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研员李适,书写着和平年代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对安监事业的无限忠诚。  相似文献   

14.
王彪 《党史文汇》2010,(10):49-55
为革命大义灭亲,反遭报复1905年4月,王树声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里。他的祖父靠行医兼教书积累了一些家产,在当地算得上小康之家。王树声六岁丧父,九岁亡母,他兄弟姐妹五人全靠祖母抚养。  相似文献   

15.
朱德委员长是中华人民共和闰的开国元勋,是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他的一生是戎马生涯的一生,也是与兰花结下不解之缘的一生.在战争年代,朱德带领部队转战于深山老林中时都不忘采集兰花,并把它们种在各种简易的便于携带的盆具中;在和平年代,在繁忙的上作之余,与他相伴的也是兰花.兰花是国香,朱德是兰化迷,对兰花可谓一往情深,因此朱德还被他身边的许多同志称为"香帅".  相似文献   

16.
贺绿汀,一位个子不高甚至有些瘦弱的湖南人,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由小山村走向世界,用音乐奏响了"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战斗号角,他与聂耳、冼星海、马可等知名音乐家一样,被赋予一个亲切而伟  相似文献   

17.
在王树声大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既品尝过胜利的快乐,又体味过受挫的苦涩.然而他在挫折面前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可贵品格,恰恰说明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他书桌上的什物孩子们不敢随便动?为什么他没有亲自指挥部队打过仗,却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而被授予上将军衔?为什么他在遭逢意外恢复记忆后提到的第一个名字是"王石坚"?……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本文作者走进了生于白色恐怖年代、成长并建功于战争与和平年代的李伦中将家,听他讲述父亲李克农上将的传奇人生经历以及他们这个神秘而特殊的家庭.  相似文献   

19.
在四川省东北部、美丽的嘉陵江畔,有一块神奇的土地,这就是仪陇县. 仪陇英才辈出,这里诞生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三军"之父、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朱德元帅,哺育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同志.李先念、王树声、许世友等一代名将曾在这里浴血奋战,革命战争年代全县有5700多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从建国之日起就确立了和平外交政策.但是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共的和平外交政策先后经历了从建国初的"一边倒"向1950年代中期乖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一边倒"政策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从"一边倒"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选择,但"一边倒"冷战体制下的和平共处原则难免会在实践中暴露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