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语言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宪法》第49条第1款中的"母亲"一词的使用即是一例。法律语言失范主要是社会变迁、立法语言规范意识、立法语言研究等因素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律的不确定。《宪法》第49条第1款中的"母亲"应当为更为准确的"妇女"一词所代替,从而明确宪法保护对象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2.
条约作为美国实现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国际法和美国的国内法中有不同的含义。特别是美国《联邦宪法》中的条约制度安排,使美国条约法深受宪法制度的影响,并造成了美国宪法体制下的条约与行政协定的特殊关系与定位。美国虽然不是《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成员方。但在国际习惯法方面仍然要遵从于该公约。美国的条约缔结机制从本质上反映了国会和总统之间在国际协定缔结机制中的斗争与妥协。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取得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人权”入宪。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第一部《宪法》到1982年颁布第四部《宪法》,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人权”一直作为资产阶级的产物遭到批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对普世价值的吸纳,“人权”这一概念逐步得到正名,并最终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写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不仅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宪法的概念是宪法学的元问题,是探讨中国宪法变迁的前置性问题.现行宪法颁行以来,学界对宪法概念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形成了多样但又具同一性的宪法概念,并实现了一个根本转变——从突出“管理性”的国家总章程转向了强调“权利性”的国家根本法.同时,现行宪法颁行以来的“宪法概念”史也是一部实质宪法的界定史,更是一部突出阶级性和根本法属性的实质宪法史.  相似文献   

5.
“言”、“意”之辨是《庄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得意忘言”是其中的主旨所在。分析《庄子》“言”、“意”之辨中的“忘“,可见其能够区分为“言为体“道”之障,和““言”为得“意”之具这样两个不同的方面。对“忘”之含义的区分,有助于对《庄子》之“三言”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60年来,“台湾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宪法成长的重大内容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78年宪法都体现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1982年宪法体现了“和平统一”的方针。为解决“台湾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将长期以来的大陆对台政策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制度化,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台湾问题”的法律实践在我国形成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如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历史阶段的划分.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思路的变迁以及在具体手段上,从单一的方法转变为具有丰富性。长效性的综合举措。  相似文献   

7.
继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之后,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法典,我国实现了从“人权入宪”到“人权入法”的立法转变.如何在立法和司法层面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对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进行历史考察和理论解读,揭示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在两法关系方面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以促进两法关系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法治的含义理论界多有探讨,本文针对《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所载张春生、阿喜先生《准确把握“法治”的含义》一文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从法治与民主、法治与传统、法治与道德关系的角度,对法治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以准确把握其含义。  相似文献   

9.
造成《公司法》第5条之“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不能真正付诸实践之最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社会责任”本身灵魂脱壳,然“公司社会责任”之精髓意义重大,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加以否定.“公司社会责任”灵魂“托生”之途即为“公司利他权”,此等界定实为正本清源,不但解决了公司或其董事等高管“积极实施利他主义行为”之理论困惑,且能使它更合理地融入《公司法》,使《公司法》更契合民商法的本质和价值理念,体现正义,真正践行《宪法》规定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有助于公司或董事为其他利益相关者之谋利在实践中真正得以落实,确保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发表于《史学月刊》2010年第1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一文中,作者牛可指出,“国家安全”理念是二战后美国政治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理念中的一个新的要素,是“国家安全国家”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基础。“国家安全”理念的特性是对外部威胁的强烈感知和强调,对“安全”和“利益”含义的广泛的、  相似文献   

11.
“公共利益”的宪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上的"公共利益"主要是指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等以保障人权为最终目的,并且应当主要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和决定的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执行和适用有关法律时应有宪法思维,进行合宪解释,要以宪法上"公共利益"的含义和精神来理解、解释和界定法律上的"公共利益".而不是随意进行解释和界定.  相似文献   

12.
《海南人大》2010,(1):47-47
吴天昊在《文汇报》2009年12月2日撰文: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易经》中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在古人看来,“道”是抽象的、内在的、永恒的、高层次的;“器”是具体的、外化的、暂时的、低层次的。这种重“道”轻“器”的观念似乎也影响了我们宣传宪法的态度和做法。这些年来,通过宣传,许多人了解了“人民主权”、“有限政府”、“人权保护”、“权力制约”等“宪法之道”,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宪法思想中有关于权力必须受制约和监督、“民权”和“政府权”互相牵制的内容,这与我国现行宪法不谋而合。然孙中山的政府权力制约思想有他的英雄史观和阶级观念所造成的局限。本文从“民权”与“政府权”视角,揭示了孙中山的权力制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是否构成“武装冲突”是适用武装冲突法的关键条件,但在国际性和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国际条约、判例、学说和国家实践中对“武装冲突”的界定标准并不一致。“9·11”事件后,国际社会重就“武装冲突”的法律含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武装冲突法的根本宗旨出发,“武装冲突”的认定标准可以归纳为“有武装部队介入的一定烈度的军事行为”。  相似文献   

15.
“谋杀”为唐律杀罪之首,科刑最重、含义庞杂。将唐律中的“谋杀”作为完整的独立形态,鲜有专文研究。唐律谋杀从立法技术上分为典型的谋杀形态——共谋“二人对议”与修正的谋杀形态——独谋“一人同二人之法”;各自形态下,依据犯罪主体与谋杀对象间是否存在特殊身份关系分为一般谋杀与特殊谋杀;谋杀行为依据行为结果分为谋而未行、谋而已伤、谋而已杀三阶段。具体的谋杀行为在科刑上多参照别条律文而不见本条规定,又受《名例》中总则性律文与各篇分则中诸多“通则性条款”的影响,具体谋杀行为的科刑情况甚为庞杂而亟待考证。  相似文献   

16.
该书《编后记》中介绍说:“在本书中,杰克·N·雷克夫以探讨革命时期美国国家政体建立的过程为目的,从分析制宪者的最初目的和宪法文本的原始含义入手,分析了制宪的动机以及联邦政府取代邦联政府过程中的有关制度设计问题。全书共分11章,作者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较详细地展现了1787年费城会议美国13个州的代表讨论联邦宪法制宪事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就是劳动者和劳动岗位的结合.就业对于劳动者而言,不仅有直接的功利意义,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意义.而女性作为劳动者在改革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问题.根据宪法规定,就业权是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之一.宪法规定:“妇女在经济生活中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自由.”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中明确要求:“企业招用工人,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工种,应当招用女工.”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中也强调:“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工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1992年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更加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作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可见,国家非常重视妇女的就业问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我国“五四宪法”颁布40周年。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开辟了我国宪政史的新纪元。1954年6月14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即将通过时,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宪法“通过以后,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①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到各地各有关方面,在宣传宪法、贯彻宪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通过声势浩大的“一五”“二五”普法,广…  相似文献   

19.
试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酹江月”的含义张福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历来是人们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这首词中一些语词的含义和用法,如“羽扇纶中”者是周瑜还是请葛亮;“墙橹”,还是“强虏”;“故国”应作何解释;“神游”...  相似文献   

20.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及其弟子多次提到“君子”、“小人”的字眼。在不同的时代,“君子”、“小人”有着不同的含义。孔子又对学生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到底何为“君子”、“小人”,何为“君子儒”、“小人儒”。关于这两个问题,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一直争论不休、看法不一,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这里也尽力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君子”与“小人”、“君子儒”与“小人儒”、“义”与“利”稍作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