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国的广播电视和播音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流风潮的发源地--广播电视 由韩国电视连续剧和时髦歌手们的人气旺盛而在东南亚兴起的"韩流",其流行的母体是韩国的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2.
随着"韩流"在东亚地区的风行,许多韩国学者开始致力于破解韩流的秘密和韩流文化的"基因",很多研究主要从以韩国为中心的民族主义立场上分析韩流现象。但本文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流变出发,探讨中国的韩流消费者如何主动地重构韩流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不知不觉间,中国人对近邻韩国的兴趣,近几年显著增长了起来。韩国影视、韩式美容、韩国烧烤和泡菜等等事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为一股“韩流”,在中国成为“流行”的代名词。问问中国的年轻人,有多少人不知道裴勇俊、李英爱,有多少人没留心过《大长今》?“韩流”在中国的兴起似乎又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加深韩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应中联部邀请,8月16日至9月13日,韩国广播公司(KBS)来华采访,摄制并制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特辑”专题纪录片,共2辑。第一辑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第二辑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并已于9月27日和2813在韩国KBS电台黄金时段播出。韩国广播公司(KBS)是韩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KBS特辑节目在韩国几乎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5.
韩流开始在中国流行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流的传入为中国人提供了可以体验更多外来文化的机会。通过韩流,中国人不仅了解和认识了韩国和韩国文化,而且受其启发,在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文化产业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由于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中国人对韩流及韩国文化没有太多的异化感和隔阂感,总体接受过程较为平顺。由于每个人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喜好标准和审美取向等不同,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也不尽相同。韩流若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还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文化建设领域,两国应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合作,并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不断汲取营养,继续为两国的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力量。  相似文献   

6.
韩流在中国的传播,除了众所周知的中韩两国文化上的亲近性、韩流是韩国国家层面主导的文化输出模式、明星效应等原因外,韩流及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原动力是赋予韩流以强大竞争力的根本原因。韩流在中国的曲线型的传播和中韩关系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互动关系。韩流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中韩政治和经贸关系的密切联系,而"反韩流"现象不仅仅是中韩两国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的结果,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双方经济利益和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即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这也成为妨碍限韩流传播发展的重要因素。韩流现象所折射的中韩关系的变化,说明未来中韩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仍然面临着需要克服的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7.
柳承烨  金源坤 《当代韩国》2009,(2):48-52,47
本文首先对“韩流”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韩剧在中国和日本的流行状况,并就上述地区韩剧关注度逐渐下降的现象,提出了激活“韩流”的几项政策方案。作者指出,“韩流”现象并不只是昙花一现,希望本文能对推广韩国文化及韩国文化沟通交流机构的建立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在持续推广“韩流”的同时,能够促进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一“韩流”在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路升温的韩国大众文化,如今不仅在中国大陆,在中国的港澳地区、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也遍地开花,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势头。 所谓“韩流”,在中国是指韩国文化潮流的传播,这个词最早出现并使用于中国的媒体。韩流发轫于韩国的电视连续剧。韩流刮进中国是从199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每星期播放一次的《爱情是什么》开始的,当时创下了4.3%的外国  相似文献   

9.
"韩流"文化盛行于中国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韩流”这个名词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晓,“韩流”作为一种外来的流行文化在中国有很多的“funs”,乃至有了“哈韩族”群体。进入中国的“韩流”文化产品门类众多: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剧、歌曲舞蹈、文学作品、绘画,以及衍生的韩国服装、饮食、体育休闲、旅游等产业。这  相似文献   

10.
一“韩流”本质上的意义所谓的“韩流”(Hallyu=KoreanWave),是指对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亚洲范围内掀起的一股流行韩国大众文化现象的简称。在中国,1996年上演了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这部以父亲或男性为中心的电视剧在中国各阶层的男性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韩流”自此兴起。接着,韩国的舞蹈歌手的大众歌曲在中国青少年中得以广泛地传播。在日本,“韩流”则以电视剧《冬季恋歌》在日本重播四次的纪录,抓住了日本中产阶层妇女的心。为了能见到自己仰慕的明星,一些妇女甚至专程到韩国来旅游。另外,在中国香港和台湾、越南等地,韩…  相似文献   

11.
詹小洪教授的新作《韩流汉风》给读者展现的是:第一,作者掌握的大量的素材。詹小洪先生2003年乘赴韩讲学的机会,涉猎大量的文献,不仅利用统计数据、韩国报刊,而且充分利用与韩国各类人士的交往,获得信息。笔者十分佩服作者这种敏锐的观察和调研能力。我曾有幸先睹了詹先生的《旅韩日记》,作者挖掘信息和日积月累的能力,令我望尘莫及。如今,大家可以透过《韩流汉风》再度领略韩国这个万花筒中折射的奇异图像。第二,作者深入浅出地分析了韩国整个国家的变迁状况。《韩流汉风》不是一部严肃刻板的经济学鸿篇巨制,它的内容浅显易懂,涉及中韩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探讨韩国学研究在社会学领域构建普遍问题框架的方法和战略.为此,首先分析韩流的经验教训为构建韩国学的问题框架带来的启示;然后,着眼于韩国学的未来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普遍的知识体系应该关注的方法论策略.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强化了地方和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所谓的"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现象日益普遍.韩流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杂糅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并借鉴韩流的经验及吸取其教训,有助于韩国学在国际学术界建立具有独创性的知识体系.为了在社会学领域实现韩国学的全球化,应该摒弃照搬西欧或美国学界框架的做法,开发出符合韩国社会历史现实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根据韩国国情确立问题框架,对事实和价值做出判断,从韩国的角度分析和解释全球问题,实现韩国学的全球化,将韩国的特殊性与区域和世界的普遍性相结合,促进韩国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 0 4年 11月 2 1日 ,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组长周济 ,中国教育部部长 )和韩国 (社团法人 )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 (会长李充阳 ,高丽大学教授 )合作建立的世界第一所“孔子学院”举行揭幕仪式。出席揭幕仪式的有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国驻韩大使李滨、东亚日报社社长金学俊、KBS韩国放送公社监事姜东淳、忠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洪淳孝、延世大学文科大学学长全寅初等韩中两国的有关人士。周济部长在仪式上发表讲话 ,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 ,韩国学生是中国外国留学生的最大生源 ,中国学生也是韩国外国留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中国和韩国分别掀起韩流和汉风热。今后韩国和中国的广播公司也应该一如既往地主动共享各种信息,并引领这种氛围”。 6月5日由韩国言论财团邀请来韩访问的中国中央电视台赵化勇台长在7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了增进韩中之间友谊和循序渐进的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华文圈内的韩国大众文化热潮 最近,通过韩国等有关国家的各种传媒,在以中国大陆为主(包括香港、台湾)的华文圈以及东南亚等地(包括越南),掀起了韩国大众文化的热潮,颇为引人注目,在华文圈内被称为"韩流".以中国为例,在北京数次举办了韩国歌星的演唱会,香港的凤凰卫视播出的韩国电视剧也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16.
《当代韩国》2009,(4):I0003-I0003
应韩国KBS摄制组要求,2009年9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副院长就“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变革”问题接受了采访。并就“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金融业的变革”、“中国扩大出口情况”、“中国外汇储备”和“中国金融业的特点”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韩流"和"汉潮"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泓 《当代韩国》2002,(3):88-89
2002年是中韩建交十周年,也是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在这个重要时刻,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和韩国放送学会于2002年7月8~9日在上海共同举办了“韩流”和“汉潮”学术研讨会。来自中韩两国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共5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前副校长庄锡昌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8.
探析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隽 《当代韩国》2009,(2):43-47
20世纪末,“韩流”的盛行为韩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效益,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名利双收的效果。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是未来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系统分析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总结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所启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韩流"在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路升温的韩国大众文化,如今不仅在中国大陆,在中国的港澳地区、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也遍地开花,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势头.  相似文献   

20.
"韩流"与"华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韩国的“酷龙组合”,以《摆脱城市》这种无论在内容还是演唱风格上,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的韩国流行音乐,成功敲开了北京文化市场的大门。尔后,HOT、神话、天使等组合相继来到北京,伴随着这股韩国流行音乐热,韩国电视剧、韩国的电影也开始抢滩中国。电视剧《天桥风云》、《爱情是什么》等纷纷在中国的电视台播出;200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韩国电影及学术会议、2001年10月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在北京、成都、上海举办的《韩国电影回顾展》……这种大规模的涌入,被中国媒体称之为“韩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