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解释权利要求时,可以结合说明书及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的记载,但不应当用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来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也不应当用从属权利要求来限制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适用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的案件,审理的基础应当是一审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如有证据证明被告的侵权行为在诉讼期间持续发生,原告有权对被告诉讼期间的实施行为另行起诉。  相似文献   

2.
论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合理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是正确处理专利侵权纠纷的前提。以我国专利司法实践为基础,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研究专利权保护范围确定的基本原则,包括:1.专利权推定有效原则;2.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和附图可以用来解释权利要求的原则;3.全部技术特征原则。  相似文献   

3.
佘朝阳 《人民司法》2020,(10):53-57
专利民事侵权诉讼中,应根据权利要求的解释规则,合理确定专利权的保护范围。解释权利要求时,不能脱离权利要求书等内部证据,且应站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角度进行。进行专利侵权认定时,应根据专利侵权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规则,将技术方案的比对结果作为裁判依据,在特定情况下,可根据部分技术特征的比对结果进行;在已有初步证据证明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某个或某些技术特征与专利技术方案对应的技术特征不相同也不等同时,不宜因对证据真实性的怀疑采用推定的方式直接认定侵权。  相似文献   

4.
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解释规则在授权阶段和侵权判定时存在差异,造成了这两个阶段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存在差异.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含义、权利要求技术特征的限定作用、权利要求技术特征的含义、说明书和附图的解释作用以及审查档案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引发的问题,并给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直接关系到专利权人和社会公众的权利划分与利益平衡。目前在专利权无效审查程序、专利权无效案件以及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的审理中,对于"解释"一词的理解和适用存在差异,导致对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界定不统一,将使社会公众与专利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本文从如何用说明书解释权利要求书以及不应当用说明书解释权利要求书等方面具体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由于专利制度以公开换取垄断的契约作为理论基础,故可以从合同角度,以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博弈关系入手分析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解释的法理基础。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解释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权利要求的术语存在特定含义、或者说明书明确放弃某些技术方案、或者权利要求所包含的某些技术方案无法实现、或者权利要求的术语存在多种含义等情况下,才应当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如果权利要求可能有多种解释方法,应当采用能够将实施例包括在内的解释,即权利要求解释的结果应当能够将实施例包含在保护范围之内。在综合考虑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后,明显不能成立的技术方案不应解释在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由于专利制度以公开换取垄断的契约作为理论基础,故可以从合同角度,以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博弈关系入手分析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解释的法理基础。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解释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权利要求的术语存在特定含义、或者说明书明确放弃某些技术方案、或者权利要求所包含的某些技术方案无法实现、或者权利要求的术语存在多种含义等情况下,才应当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如果权利要求可能有多种解释方法,应当采用能够将实施例包括在内的解释,即权利要求解释的结果应当能够将实施例包含在保护范围之内。在综合考虑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后,明显不能成立的技术方案不应解释在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伴随<反垄断法>的出台和<专利法>的第三次修改,有关滥用专利权研究融入反垄断法还是专利法的争议,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基于专利与反垄断之间虽追求目标一致但属性不同,所以专利权滥用与垄断专利应用不同的识别要素.实践中,滥用专利的构成比垄断专利的构成几率要高.反垄断法对专利法有越发宽容的发展趋势,而专利法的自身完善对反垄断法具有直接的协调作用.立足在专利法内部规制专利权滥用问题,既有利于与反垄断法的有效协调,也有利于实现两法的各自立法出发点.对专利权行使过程的过分干预会遏制人们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消费者利益.同时,对专利行使的放纵也是对滥用专利的滥用.  相似文献   

9.
徐新 《知识产权》2009,19(6):55-59
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是进行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的前提和基础。从现有法律制度及侵权判定需要出发,解释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范围时应当遵循整体性解释原则、区分性解释原则和限定性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专利法>于2008年12月进行了第三次修订.这次修订的重要特色是强化了对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加强对专利权的保护.提升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立法宗旨条款和关于专利授权条件的改革等方面,加强对专利权的保护则体现于专利行政执法、诉前临时措施、损害赔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对Microsoft Corporation v.AT&T Corp一案进行分析可知,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当软件以计算机可读的目标代码形式存在时才符合美国专利法第271条(f)款所说的"部件":微软公司通过"黄金母盘"或电子传输的方式将母版Windows软件发送(dispatch)给国外的计算机生产商和授权的国外复制者的行为不构成美国专利法第271条(f)款所说的"提供"行为,不构成专利间接侵权.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订时应当对美国专利"间接侵权"相关立法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2.
对Microsoft Corporation v.AT&T Corp一案进行分析可知,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当软件以计算机可读的目标代码形式存在时才符合美国专利法第271条(f)款所说的“部件”;微软公司通过“黄金母盘”或电子传输的方式将母版Windows软件发送(dispatch)给国外的计算机生产商和授权的国外复制者的行为不构成美国专利法第271条(f)款所说的“提供”行为,不构成专利间接侵权。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订时应当对美国专利“间接侵权”相关立法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3.
将他人知名的企业名称字号在同一区域内登记注册为企业名称字号,是俗称的“傍名牌”的主要形式。结合审判案例,根据《反不当竞争法》和司法实践,对企业名称获得保护的要件、企业名称禁止混淆原则、企业名称之间冲突的法律保护路径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侵犯企业名称权应引入惩罚性赔偿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4.
15.
一、对于具有“禁诉令”性质的行为保全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的规定予以审查,重点考察被申请人在域外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执行域外法院判决对中国诉讼的审理和执行是否会产生实质影响、采取行为保全措施是否符合国际礼让原则等因素。关于被申请人在域外法院起诉或者申请执行域外法院判决对中国诉讼的审理和执行是否会产生实质影响,可以考虑中外诉讼的当事人是否基本相同、审理对象是否存在重叠、被申请人的域外诉讼行为效果是否会对中国诉讼造成干扰等。关于国际礼让原则,可以考虑案件受理时间先后、案件管辖适当与否、对域外法院审理和裁判的影响适度与否等。二、禁止被申请人为一定行为的行为保全措施具有特殊性,如果被申请人拒不遵守行为保全裁定所确定的不作为义务,违法实施了改变原有状态的行为,则其故意违法行为构成对行为保全裁定的持续性违反和对原有状态的持续性改变,应视为其每日均实施了违法行为,可以视情处以每日罚款并按日累计。  相似文献   

16.
17.
刘磊 《知识产权》2012,(8):68-72
在药品领域引入专利保护,其目的是通过"小垄断"来激发"大竞争",即通过赋予专利权人对药品专利技术的短期垄断利益,从而在药物研制领域展开更为激烈的创新竞争,从而提高人类应对疾病的能力。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垄断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产品价格的抬升。对于药品领域来说,药品专利的保护势必会由于价格提升的问题,造成人们获取药品的障碍。在专利保护框架下破除这一障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选择合适的专利药品价格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19.
过度维权行为在我国当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审判实践中对此问题做法不一,“同案异判”影响了刑法的公正性.域外审判实践对于过度维权行为的处理,与其特定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但总体趋势是,基于对财产秩序的构建,过度维权行为入罪有扩大化的趋势.基于我国民众的维权渠道不畅通、法律意识淡漠、民众对弱势群体维权原因的过度同情,我国审判实践对于部分明显应入罪的过度维权行为作了无罪处理,这种做法有其现实必然性,但考虑到法制社会、财产秩序的良性构建,违反刑法规定的过度维权行为应逐步入罪.  相似文献   

20.
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由开发商享有所有权,开发商可以通过出售、附赠、出租等方式确定车位、车库的权利归属。《物权法》实施之前,对于车位、车库的权利归属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应当推定为业主共有;《物权法》实施后,对于车位、车库的权利归属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应当由开发商所有。占有业主共有的道路、首层架空层、楼顶平台、结建人防工程等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由业主共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