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侵华引发了国内阶级矛盾和阶级关系、政党关系的巨大变化,促使国共两党由武装对抗走向合作,各中间党派一致拥护抗战。抗日战争期间形成的以国共合作为主导的多党派合作局面,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在阶级关系上的鲜明表现,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政局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党派合作文化鲜明地体现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中。长期共存是合作的前提,互相监督是合作的方式,肝胆相照是合作的基础,荣辱与共是合作的保障。研究党派合作文化,有利于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民主宪政运动中,中共与中间党派在“团结、抗战、民主”的旗帜下,以国民参政会为阵地,围绕宪政问题开展了紧密的合作,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共与中间党派的合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而且促进了中间党派在政治上向中共的靠拢,从而成为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历史渊源和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中间党派建立了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隐然已形成多党合作的雏形。毛泽东的论述为这一关系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中间党派阶级属性和特点的正确分析、对党内关门主义思想的反对和既联合又斗争策略的运用则成为了其团结中间党派政治策略的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多党竞争和一党专政都是没有前途的。中国大陆当代的政党制度是“申国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出了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号召,指出政党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根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形成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政治格局中各党派在与共产党的长期合作中形成的各自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从而进一步促进各政党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代表广大中间势力利益的中间党派已经成为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与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变化成为观察中国政治走向的一扇窗口。抗战之初,为团结抗战计,中间党派与国民党联手共赴国难;抗战中期,因政治理念的差异,中间党派与国民党矛盾开始凸显;抗战后期,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中间党派坚决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最终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中间党派的政治抉择,也注定了国共两党政争的最终结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的党派关系最为错综复杂的时期,围绕全民族抗战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党派关系方面创造和积累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抗日战争时期的党派关系虽然是一个历史问题,但研究它应该观照现实,现实是在历史积淀基础之上的延续.中共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因此,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既要依靠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要汲取历史经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党派关系及其特点,中国共产党处理党派关系的方针、策略、主要做法和历史经验,以及对当代政党关系发展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时,指出要提高五种思维能力,其中包括了辩证思维能力。毛泽东把这种矛盾分析的辩证方法通俗地称作"两点论"。结合统战工作实际,我们在党派工作中如何用好辩证法这个"渡河之舟"?一是接受党的领导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二是党派历史上的进步性与新形势下的广泛性要求之间的关系;三是党派组织发展与组织巩固之问的关系;四是发挥好参政党职能作用与加强党派自身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间党派是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政治地位在国共两党斗争中举足轻重。当国共两党最终决战来临之际,最初奉行“中间路线”的各中间党派选择了不同的政治走向:一是追随了蒋介石国民党,二是与中共实行公开全面的合作并接受了中共的领导。正是各中间党派的意识形态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促使它们做出了不同的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三支重要的政党势力。一是当权的国民党,二是共产党,三是介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第三党、救国会、职教社、乡村建设派等中间党派。这些中间党派后来联合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成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大政党。团结、抗战、民主,是抗战时期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抗战第一,团结是抗战的前提,民主又是团结的重要条件。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国民党执政当…  相似文献   

11.
马叙伦的民主思想与其民生意识和党派合作理念相辅相成,与其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民主实践活动直接相关,与其民主政治目标和建国理想有机结合。马叙伦的民主思想是一种传统民本思想与现代人本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相结合的思想结晶;他具有关心百姓疾苦的民生意识和坚决反内战、反独裁的斗争精神;他主张通过政治协商和党派合作的方式来助推中国民主现代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马叙伦的人民民主思想代表了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初心。  相似文献   

1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是中国两大主要政党,国共两党之外还存在其他多个开展政治活动的党派,通常被称作“中间党派”,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下形成了国共两党极端对立与中间党派并存的政党格局。中间党派最初坚持“中间路线”,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不赞成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但是它们本身力量有限,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因而难以独立和强大,最终在国共两党激烈的斗争下不得不做出政治选择。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内涵的党际关系研究范式具有明显局限性。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内涵要积极探索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的三维关系新范式。运用政党三维关系新范式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科学内涵可以做出新概括。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代表、多党派联系"为显著特征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各民主党派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党,务必认准、保持、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才能充分调动党派成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出色完成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党派团体举旗人培养是巩固和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重大时代课题。加快新时代党派团体举旗人培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客观需要,是党派团体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新时代党派团体举旗人培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坚持系统性,坚持分类施策,坚持掌握政策,着力培养党派团体举旗人的政治定力、人格魅力、领导能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政党作为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组织,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党制度,是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基本特征。这一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对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方局对中间党派的统一战线思想,取得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到抗战胜利的成绩,尤其是促成中间党派转化并形成为民主党派阵营,从而为争取解放战争胜利、召开新政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民主政治新制度、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研究南方局对中间党派的统战工作,对于开展新时期统战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民族复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民主党派最基层的组织,基层支部是联系党派区委与成员的桥梁纽带.支部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派成员对本党派的认可度,关系到一个党派的作用发挥的程度.为推动民主党派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民主党派的积极作用,本文在调研基础上,对民主党派基层支部建设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结合实际,就如何加强党派基层支部建设,进一步扩大党派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协商自觉,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巩固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间党派不断提升协商能力,为中共与中间党派开展协商提供可能。中共与中间党派主要依托"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和国民参政会展开形式多样的协商实践,确保了抗战的最终胜利。抗战时期中共与中间党派的协商实践不仅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更为当前继续加强政党协商提供宝贵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0.
民主党派是一个人员分散,组织不够严密,领导机构中绝大多数同志是兼职的政治团队,这就决定了专职副主委在党派组织管理体系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担负的特殊任务和应该发挥的特殊作用.专职副主委是党派领导班子的“参谋长”,是党派组织活动的“规划师”,也是党派对外协调联络的“外交官”.所以,专职副主委的思想作风、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管理水平等,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党派机关的整体水平和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