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冷战后蒙古基于国家利益考虑,确立了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其中,与俄中两国的关系、与"第三邻国"的关系以及与多边国际机制的关系构成了蒙古外交格局的三个不同层次,即与俄中两大邻国保持"等距离"关系是其外交格局的基础;与"第三邻国"发展双边关系,确立外交格局的"多支点";参与各层次的国际机制,谋求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再保障"。蒙古的多元、平衡外交对地区格局的影响较为复杂,这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加以考虑的。  相似文献   

2.
<正>杨烨高歌主编2017年5月出版/98.00元德国与中东欧国家同属中欧地区,彼此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关系千丝万缕,层层交错。冷战后,在全球化潮流的裹挟下,地缘因素变得十分活跃。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曲折,也使得欧盟的中东欧新成员对其邻国德国抱以更多外交和发展期许。本书从历史、地缘和文化角度对"中欧"做了追溯和分析,深入探讨了冷战后德国与其九个中东欧邻国的关系,议题  相似文献   

3.
普京执政后,从俄罗斯地缘政策和国家利益出发,大力调整对独联体国家的外交政 策,将独联体确定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面。一年多来,俄罗斯的独联体新政策取得很 大成效,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大为改观,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制约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实施的因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超级大国”俄罗斯于2003年5月出台了《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使油气能源成为实现国家外交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俄罗斯政府在推行能源外交过程中,受到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第一,油气工业本身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第二,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三,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变动对能源出口战略造成直接影响;第四,地缘政治也是掣肘能源外交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俄罗斯政府在能源战略上出现重大判断和运作失误,也可能给外交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怀普 《外交评论》2009,26(6):74-86
独联体是欧盟周边外交战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独联体政策是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地区实践,其目标是要把独联体国家纳入冷战后欧洲新的安全和经济体系。欧盟对独联体政策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欧盟将独联体视为铁板一块的整体,构建了以俄罗斯为中心的对独联体政策框架。进入新世纪后,欧盟的独联体政策出现调整,开始对独联体国家奉行有区别的政策,重点加强了同独联体内邻国的关系。2009年推出“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标志着欧盟的独联体政策调整进一步深化,也反映出其加强了对俄罗斯防范与竞争的一面。该计划启动后困难重重,折射出欧盟对独联体政策的多重困境,而核心症结就在于欧俄地缘战略竞争的加剧。  相似文献   

6.
熊李力  潘宇 《外交评论》2015,(2):123-137
从沙皇俄国到苏联,再到今日俄罗斯,基于东欧地理环境的地缘政治困境贯穿古今,一直是历代俄罗斯国家难以解决的外交战略问题。相比沙俄和苏联,今日俄罗斯面对欧盟和北约东扩的压力,这一问题更为凸显。俄罗斯外交战略问题延续性的另一面是外交政策工具的断裂性。面对东欧的地缘政治困境,今日俄罗斯既无法沿用沙俄和苏联时代的普世性外交政策工具,又无力构建感召力可与欧盟相提并论的区域合作机制。战略问题的延续性和政策工具的断裂性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的外交悖论,使俄罗斯陷入当前的乌克兰困局。为缓解因乌克兰"脱俄入欧"而加剧的地缘政治困境,迫于普世性政策工具的缺失,俄罗斯只能基于军事实力奉行个体利益导向鲜明的强硬外交。然而,这种强硬外交不仅无法有效缓解俄在东欧的地缘政治困境,而且很可能导致俄在更多领域的利益受损。归根结底,无论乌克兰现实形势如何演变,俄罗斯唯有克服延续性与断裂性的外交悖论,才可能彻底走出乌克兰困局。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军事大国和我国重要的邻国,其国家凝聚力建设长期以来独树一帜、颇具特色。近年来,俄罗斯国家凝聚力建设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且成效显著。本文拟就近年来俄罗斯强化国家凝聚力建设的主要举措、俄罗斯民族文化对其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影响以及上述因素对我国在新形势下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启示等问题进行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8.
简评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原则及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最长、邻国最多、边界情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从中缅边界谈判至今已有50多年,尽管中国的国家实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总体原则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目前除了与印度和不丹以外,中国已经确定了绝大部分陆地边界走向。本文旨在总结50多年来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外交实践,梳理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原则和理念,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阐明当代中国外交是务实、和平、负责的外交。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因素是二战期间制约各参战国家战略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l)二战前夕和初期,德意日和美英苏之所以能分别组成轴心国和同盟国两大战略同盟,除了国家利益一致、意识形态接近等原因外,使对手处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这一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地缘政治因素对参加二战的各大国军事战略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日本“南下”向英美开战,美国坚持“欧洲第一”战略,英国拖延开辟第二战场,都与其地缘政治的考虑有关。(3)美苏等大国在战争后期,根据新的力量对比,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划分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以地缘政治因素考察各大国的外交决策,也是观察当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0.
1991年7月华约解散,但作为与其对峙的组织北约在冷战后多次东扩。其目的就是极力削弱俄罗斯。它是“冷和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美国对俄罗斯发动的地缘政治中的“冷攻势”,它将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及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俄将推行新的地缘战略来减轻其后果。  相似文献   

11.
普京就任俄总统后进行了外交大调整.首先加强了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抑制了美国在独联体内扩张的势头.以独联为依托,普京积极推行平衡东西方的"双翼外交".普京加强与改善了同西欧,特别是同欧盟的合作,摆脱了美国的制约,同西欧国家营造了较好合作氛围.普京加强同东方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推进东方外交.普京的"双翼外交"使俄在东西方之间争取到较主动的地位,扩大了俄的回旋余地.普京外交讲究斗争艺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普京外交已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丁孝文 《外交评论》2004,3(4):67-71
大局意识是中国外交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的前提条件。中国在制定外交政策和在外交工作中,坚决反对别国干涉中国内政,切实维护中国的政治稳定;努力发展与各国特别是主要大国的关系,促进中国的经济稳定;妥善处理敏感涉外事件,避免引发国内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与国际社会特别是邻国的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跨国犯罪,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沿海国的工业化使全球能源需求急剧扩大,新的蓝色圈地运动使国际海洋划界争端日益增多并复杂化。在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都使中国有效地解决海洋划界争端变得更为艰难。海洋划界的国际法基础与司法实践以及东海与南海划界争端的国际法解读,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合法性与历史经验。为了持久地解决海洋争端,中国必须提高其综合国力、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确立海洋开发政策以及加强海洋法的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周边多边主义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区性与时代性特点。中国在周边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外交成功得益于其积极参加各种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中国在东南亚、东北亚及中亚等地区多边主义机制建构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其地区多边主义和一体化政策的渐进性、现实性与适用性。中国多边主义合作政策迎合了地区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符合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利益。中国在积极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预防冲突的过程中,推进了地区多边主义机制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2009年鸠山政权执政以来,日本开启了民主党执政的新时代。鸠山内阁大幅调整日本对外政策,奉行"友爱"外交理念,推动中日关系一度回暖。但是其继任者菅直人首相上任后,由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因素,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尤其是在中日钓鱼岛撞船风波以后,日本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导致中日关系跌到历史低点。日本对华外交态度的转变不仅对中日两国,更对整个东北亚安全局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苏浩 《外交评论》2003,(4):15-22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新思路:外交工作应保障“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顺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此,中国外交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措施,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通过吸取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精华丰富中国外交内涵,并将中国外交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刘馨 《外交评论》2004,(2):58-63
晚清时期,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和戎”“自强”为主线,随机、应变、实用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充分运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条件,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及对外交往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外交思想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日后中国现代外交意识、现代邦交思想的最后形成起到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吉尔吉斯斯坦因其独特的地缘战略条件成为俄美两国在中亚博弈的“焦点”。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来始终奉行平衡务实的外交政策,努力周旋于俄关两大国之间,利用俄关在吉的利益争夺,巧妙运用平衡外交策略,使俄关两国势力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最大限度地获取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卡扎菲时期的利比亚持有多重身份认同。其中,阿拉伯认同、伊斯兰认同以及非洲认同在不同时期对利比亚外交政策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认同视角看,卡扎菲时期利比亚对非洲外交政策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卡扎菲执政的前20多年时间里,利比亚对非政策主要受到阿拉伯和伊斯兰认同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卡扎菲政权垮台,利比亚对非政策的重点转移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受到非洲认同的影响。卡扎菲政权垮台的结局说明,对于非洲各国来讲,国家认同是首要的核心认同,而非洲认同是相对次要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