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上账的机动地和占惯便宜的"屯大爷" 1994年春,明久文走上绥棱县长山乡三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的头一天,村里那本烂摊账上面挂着的三十多垧机动地引起了他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志衡 《党课》2007,(4):89-91
案例:沈丽跟赵大爷是老街坊,两家关系一直不错。由于独生女儿赵芳常年出差在外地,年迈的赵大爷生活十分不便。见此情形,好心的沈丽便经常照顾赵大爷的日常起居,形同亲生父女。对此,赵芳也甚为感激。2006年8月,赵大爷的房子漏雨,请施工队修房。房子还没修完,赵大爷便病倒了。为方便照顾,沈丽便把赵大爷接到自己家住,赵大爷很是感动.许诺过世后将自己住的价值约10万元的平房留给沈丽,将存款留给赵芳,并订立了遗嘱。几天后,赵大爷病情突然恶化,不久就去世了。料理完后事,按照遗嘱,沈丽得到了房子,赵芳得到了父亲留下的存款10万元。随后不久.施工队找到赵芳,索要维修房屋的尾款1万元。赵芳以房屋被父亲赠给了沈丽为由.让施工队找沈丽索要欠款。沈丽也是满腹委屈,认为父债应当子还,让自己还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二人僵持不下,施工队便将二人一并告至法院。  相似文献   

3.
苍天在上     
话说黑龙江省有个拜泉县,出县城十多里路,有个乡叫民乐乡,这“民乐”啥意思?不用解释您也明白,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呗。可是,自从这个乡的展望村二屯出了两个“屯大爷”张国财(张老五)、张国平(张老四)兄弟以后,这里的干部群众可就乐不起来了。能让一个乡的百姓...  相似文献   

4.
赵毅敏这个名字,现在并不为大多数老百姓所熟悉;但是,在延安时期,由于他的资深经历和同毛泽东的亲密关系,许多革命青年都熟知他、敬重他,尊称他为“赵大爷”。其实,“赵大爷”原本不姓赵,他姓刘,叫刘,河南省滑县牛市屯人。1904年1月5日出生,1922年由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考入河  相似文献   

5.
正人物:小张:毕业女大学生小李:植棉女职工杨院长:养老院院长赵大爷:退休老人(杨院长搀扶赵大爷上场边走边说)杨院长:今天咱们小拐的天气可真好啊!天空蓝蓝的,空气爽爽的。赵大爷,你看你在外面也玩了这么长时间了,也该回去休息了吧?赵大爷:(撒娇扭身)院长,再耍一会儿嘛。我还想再耍一会儿。再耍一会儿嘛!  相似文献   

6.
今年春节,我在老家参加了一场特殊的婚礼.新郎是我72岁的二大爷,新娘是村西头赵家大院的吴奶奶.老年人办婚礼这事儿放城里挺常见,但在农村,那可是轰动全村的大新闻. 婚礼定于大年初三,我提前一天下午回到老家.还没进村,就听见村里锣鼓声敲得震天响,别提多热闹了.见到我后,一向爽快的二大爷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好半天才自嘲地挤出一...  相似文献   

7.
30·与敌人周旋一天早晨,敌人从后面追上来,敌我双方打起来,枪声响成一片.我们边打边撤。这时,高队长对我说:“老王,我留下来掩护.你先走吧.”我想,高队长在青江岗公路负伤,现在还未好利索,不能叫他在后面,我应该留下来在后面掩护大队撤走。这本来是我一片好意,高队长很不高兴地走了。晚上,韩参谋找我说,高队长对我有意见,说我不相信他,把我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C里委屈:我本是出于对队长的照顾和关心,不但不领情,还有意见‘这是何苦呢!不管怎么样,慢慢地解释好了.但我自己应该注意处理同技干部之间的关系。这时…  相似文献   

8.
他,1.6米个儿,年近花甲,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把一个偏僻的穷山村发展成为省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他就是全省劳动模范、宁乡县大成桥乡仁寿村党支部书记王其祥。1、王其祥担任支部书记的仁寿村,1980年时,农民人平纯收入只有98元,村集体还有32000元贷款。他苦苦思索路在何方?正在这个时候,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吹拂了祖国的大江南北,1981年他率先谷全村实行包田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年就基本上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随后几年,农民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这是他的座右铭。1985年3月的一天,他主持…  相似文献   

9.
《湘潮》2023,(2):41-42
<正>“当年,中共小源地下支部的成员们就是围在这个桌子旁,点燃一根香夹在脚上,当烧到脚时会议时间就结束了,这是当时为了开展革命不暴露这个聚集地而想出的办法……”2021年5月28日,在湖南省临湘市五里牌街道小源村红色景点——中共小源支部旧址的一间房子里,79岁的徐康炎大爷正在为一群少先队员生动形象地讲解湘鄂边地方党史。  相似文献   

10.
在共和国的历史航程上.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是一个让人悲痛欲绝的日子,是一个让人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里,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离我们悄然而去………突然间,共和国失去一位领袖,人民失去一位亲人和同志。山,在低垂;河.在悲泣;千里草原啊,从东到西,都在默念一个伟大的名字——小平同志……历史志能忘记,是您·与其他伟大的革命家一起,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屯缔造了位于中国正北方一个模范自治区;是您,从那一庄严的时刻起,就关注内蒙古这片神奇的土地,象关。c子女一样一把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时时送到农牧民的…  相似文献   

11.
梁衡 《学习导报》2012,(18):30-30
“砍的不如旋的圆”,这是我的家乡农民常说的一句俗话。意即你办事要开窍,不要用死力气。用现在的话说,要减少盲目性,跳出误区。比如你要做一个木球,可以用斧子慢慢地去砍,但总不如在旋刀下飞快地一旋,便又光又圆。我在孩童时就听到这句话,现已过花甲之年还常常想起,可见真理总是颠扑不破,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2.
“成祖柏要退休啦!”今年6月的一天,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下传达了文坪镇的村村寨寨,远近村落的群众一拨一板地赶往镇政府要挽留他。曾经南征北战的伤残军人杨通版谈先申等十几位民政对象联名请求上级“留下老成继续干”。刀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李德乾提着最好的糯米,从猴家冲村赶10多里山路来到镇机关,对镇领导说:“去年春上,我患肺炎,在家病情越挨越重,引发肝积水、心脏出血。幸亏老成闻讯连夜赶上山来,破例让我预支‘双定补助金’,还抱出他自己的200元工资送我进城住院,医生说要是晚几天去,我这条老命早就没有了。我们需…  相似文献   

13.
去年夏季的一天 ,武乡县神前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文刚从地里劳动回来 ,外地某林场场长就笑容满面地找上门来 ,说 :“我场搞刺槐嫁接 ,想从你村购买4000株刺槐苗 ,价格嘛 ,好商议。”李海文听后满口答应。在商议价格时 ,李海文说 :“按村委会规定 ,每株售价1.5元 ,保证质量。”那场长说 :“能不能便宜点?以后还要常打交道哩。”“这是村里规定的价格 ,一分也不能少。”李海文肯定地回答道。精明的场长见他不肯降价 ,略一计算 ,马上从身上掏出500元现金 ,边往李海文手里塞边说 :“这点小意思请收下 ,价格每株降两毛 ,望书记高抬贵手。…  相似文献   

14.
早晨七点,一座不大的四合院里,68岁的张恩泽大爷边给心爱的画眉鸟添水边说道:“早晨太挤,咱们也别挤那高峰喽!”天蒙蒙亮时,坐两站公交车到青年湖公园遛鸟,是张大爷坚持了近10年的老习惯。而现在,张大爷这一生活规律的改变,还要从安定门街道工委开展的“群言堂”活动说起。  相似文献   

15.
<正>"汽车的后备厢塞满了被褥、炊具、餐具、洗漱用具、粮油和一部笔记本电脑,我和李志宇驱车行驶100公里到达了义县高台子镇柳河沟村……清理出村部西侧一个放置杂物的房间,用两个破旧的长板床合并成一铺大炕,铺上褥子,摆放好锅碗瓢盆,用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抓起‘柳河沟村贫困户登记表’就开车进屯走访贫困户。"这是刘伟在《驻村日记》里记下的2016年7月4日这天的情形。这一天,拉开了他扶贫生活的帷幕。  相似文献   

16.
再有三天,就是鸡年春节了。上午,我和村支书老宋挨个屯进行安全隐患检查,提醒村民过年注意防火,同时看望一下孤寡老人。当我们走到二屯的时候,意外地被黑龙江电视台“群星闪耀黑土地”节目组给拦了下来。我们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村党支部于2013年被定为软弱涣散党支部。这两年,通过抓党建、聚人心,抓扶贫、谋发展,有效化解了矛盾,实现了“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炎热的夏季,社区里静悄悄的,只有几位乘凉的大爷大娘在树下聊着天。就在这闷热的下午,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的几位女检察官悄悄地走进了位于河北区的某小区。“这不是一分院的检察官吗?”一位眼尖的大娘发现了他们。“大爷大娘,我们这次来是想实地看一看噪音彻底消除了没有。”“消了,消了。多亏了你们,这回我们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大爷大娘拉着检察官的手,亲切地说。这是位于河北区一繁华路段的商住楼,自今年年初以来,  相似文献   

18.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1,(16):66-66
一天,一个老汉去法院询问案件进展情况。他来到法院门口,被正在值班的法警拦住:“大爷,请问你找谁?”  相似文献   

19.
汾河的女儿──记共产党员、已故临汾市屯里乡女乡长董振振边新文,段永刚1995年1月12日,临汾市屯里乡女乡长董振振悄然辞别了这个世界,年仅37岁。噩耗传遍了整个屯里乡,淳厚的乡里人始而震惊,继而悲痛。屯里村的一位妇女悄悄在家中烧了一炷香.为她的女乡长...  相似文献   

20.
在我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小时候穿过的鞋和村前的那条小路了。 我刚懂事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讲我们村的历史演变。我们村的碱地是远近出了名的。有首民谣,“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见下种不见收”,就是描写我们村的碱地的。然而,村前的那条小路,比这碱地还有名气,它不到一公尺宽,弯弯曲曲,蜿蜒在望不到边的盐碱滩上;三天不下雨,满路冒白碱,远看,就像一条细长的白蛇。建国前,每年冬天,几乎家家户户拖儿带女,步履艰难地踏上这条“白蛇路”,外出逃荒要饭。到春种时节,一群群衣破食乏的人们,又呼儿唤女,踉踉跄跄地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