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存在被误读和泛化的问题,表现为把话语范式等同于言说(表达)方式、把话语范式等同于话语体系、缺少话语范式导致学科话语研究泛化。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须遵循价值性、规范性、目的性与发展性原则。其基本结构可分三层:处于核心层的价值体系;处于中间层的规范体系;处于外层的目标体系。如此划分有利于发挥话语范式的三大功能: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共同体的特征与边界;避免低效率的理论重复引导学科向纵深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孕育新的话语。  相似文献   

3.
人学与语言艺术:新时期两大文学理论范式的演进与汇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和"文学是语言艺术"作为新时期两个最主要的文学理论研究范式在其演进中走向了汇通.人学范式文学理论研究早期对人的规定趋于静态化、抽象化,带有古典人道主义特征,到了新理性精神和文学主体间性的讨论,把文学的语言和交往特征纳入其中,而语言范式的文学语言学、文体学、叙事学研究等也从相对单纯的形式研究走向社会文化分析.与此同时,超越这两种范式,把文学的语言审美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加以综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整合被淡化的文学的政治维度、认识维度,将是中国文学理论下一步发展面临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批判的文学传播理论的奠基人,洛文塔尔所提出的文学传播研究的基本主题、理论原则和研究范式都可以被看作是批判的文学传播理论的根基上的开端。他的文学传播研究不仅揭开了西方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转向的序幕,而且有效地把批判理论、文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综合起来,发展了一种针对文学传播问题的批判性、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文学传播研究范式。在文学传播实践迅猛发展,文学传播研究却停滞不前的情况下,洛文塔尔的文学传播理论对于文学研究范式的革新,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中国文艺学知识转型和范式转换的视域中,王一川提出的感兴修辞论是一种重要的话语实践。本文从文学界定方式的转换、感兴修辞论的内涵、感兴修辞论的批评理论品格及其局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话语在成为话语之前有一个语用过程,而研究文学话语的语用特性就是研究其语用过程的独特性。包括文学话语在内的一切话语都有共同的语用目的--“指涉意义”,而文学话语的语用特性则在于“以审美的方式指涉意义”,或者说,在于指义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文学话语不像非文学话语那样直接,而是间接地指涉意义,即采用种种语用手段在话语的“能指”与“所指”之间设置某种“间隔”,从而造成一种语义含混的审美效果。其中最重要的语用手段就是“以虚构模拟现实”。文学话语以其创构的虚拟世界激发起读者的创造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又反过来改变旧现实和创建新现实。  相似文献   

8.
流动性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但现代性研究常常以男性流动性体验作为中心,而忽略了女性与流动性、现代性的关系。文章以美国现代化进程中流动性加速时期的美国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以女性的流动性体验作为考察现代性的窗口,认为,美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流动性叙事反映了现代性的性别差异,消解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范式,为美国现代性书写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现代性的多元与复杂,参与了现代性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9.
处于"当代性"历史场域中的中国文学批评,面对来自西方学术话语过度浸染之后的"失语症"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急需建立文学批评"中国话语"本土阐释范式的双重焦虑,需要从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评价阐释性实践活动出发,在厘清自我学科定位的基础上,主动介入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实践,关注中国问题与本土经验,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资源及西方文化理论资源的三维对话中,克服自我阐释焦虑,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气质品格的文学批评范式,从而有效实现文学批评的意义再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新文学乡村话语主要体现为启蒙文学、京派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三种不同的建构形态;城市话语的建构则有革命文学、新感觉派及张派小说等不同的形态。乡村话语作为主导性话语长期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文学话语中心必将由乡村转向城市。  相似文献   

11.
周雄 《求索》2010,(8):222-223
洛文塔尔在文学传播、大众文化理论、文学理论和批判传播理论等方面运用社会心理学、历史主义方法等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文学传播研究揭开了西方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转向的序幕,有效地把批判理论、文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综合起来,建构了独特的文学研究范式,开启新有关于文学本质的大门。  相似文献   

12.
姚晓雷 《探索与争鸣》2023,(9):159-166+180
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历史化”理念不是泛泛地探讨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而是要建立一套文学价值评判的话语体系,以解决20世纪末以来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学术品质退化问题。很多研究者偏向在历史本体和文学之间寻找某种联系,但所谓“历史化”的“历史”并非历史学意义上的历史本体视野,而应当是文学的历史经验视野,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无非是在文学历史经验视野下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进行审视。这种范式的合法性来自文学历史经验所拥有的能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未来性”基因。故“历史化”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依托文学历史经验“未来性”,“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未来化”。不过要警惕的是,文学历史经验的“未来性”并不是不证自明的现成答案,而是需要不断辨析。所以,“历史化”不是一种对经验的守成,而是在探索基础上和文学研究对象之间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所谓范式(paradigm),就是指研究者所假定、接受和采用的基本信念、概念、模式、理论架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都已经成为一种影响强大、运用广泛的思维框架和思考传统。马克思主义无疑已经成为一种研究范式。以马克思主义范式去分析和把握“治理研究”,是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必须行动、必然话语。马克思主义范式下的“治理概念”刘邦凡马克思主义范式认为“概念”是理论建构的基本元素、基本材料。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学…  相似文献   

14.
师会敏 《求索》2013,(1):153-15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这一转型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事件或语言事件,它所关涉的是整个时代格局、知识体系的变化,甚至是文学观念的转变。从人的文学到人民文学的理论话语转型研究,对于廓清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各个层次均引入语境理论,这一现象伴随着研究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深层变革。文学话语层面注重语境的实践性和对话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境寻求语言的意义,反拨逻辑语言观,巴赫金倾心于发掘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生活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语言研究中语境间的对话。文学阐释层面侧重语境的时空性,伽达默尔通过树立解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价值而创立现代解释学,瑞恰兹则将文本语境的时空长度无限延长,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文学文体层面,各个语境主义文体学流派引入文本之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信息,将文学话语与一般话语的文体研究打通,借助语境的开放性彻底打破了局限于文本内部的文本主义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李秀萍 《求索》2012,(7):139-141
文学论争、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有共生关系,它们参与着文学的生产,通过对文学价值予以阐释,确立文学的合法性意义和文学的规范。返观现代文学史,几乎每一次论争都有着复杂的原因机制,除了意识形态、美学观念等方面的显在冲突外,还存在着话语权力争夺这一深层原因。文学研究会通过与学衡派的论争,确立了自身话语的权威性,将其他话语排斥或整合进自己的话语系统,确立了新文学规范,巩固了自身在新文学建设中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黄祖军 《前沿》2009,(3):104-106
社会秩序常常是社会思想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重要主题。对社会秩序的研究主要有结构范式、结构功能范式和状态范式,本文对这些研究范式进行了梳理。这种研究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察"新世纪文学"概念的源起具有重要的学科史价值,作者认为,"新世纪"概念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之下,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发过广泛讨论的学术话语。"新世纪文学"则是"新世纪"话语现象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发展的困惑、焦虑、期待。  相似文献   

19.
李秀萍 《求索》2011,(7):182-184
文学批评和文学论争参与了文学的生产,通过对文学价值予以阐释,确立文学的合法性意义和文学的体制与规范。现代文学史上的每次论争都包含着复杂的原因机制,既包括意识形态、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又存在着话语权力争夺这一深层原因。文学借助论争确立自身话语的权威性,将其他话语排斥或整合进自己的话语系统,确立新文学规范。这种对文学规范的诉求早在"新青年"时期已露端倪,在文学研究会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项新文学的内在机制,并对以后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相较于与创造社论争的被动应战与同室操戈,与鸳鸯蝴蝶派代表的旧文学的论争更充分显示了文学研究会论争体制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发展使得纯粹认识论的研究范式发生了改变,认知科学将传统的认识论研究日益推向技术化的向度。在研究论域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与波普尔的进化认识论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容。二者的认识论都是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产物,在哲学研究范式发生转向的背景下,他们的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消解的同时,怀着深切的人文情怀,建构起新的科学认识论;在认识论模式的具体建构和话语表达上,他们的分歧是明显的。默会认识论与进化认识论的思想价值不容忽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