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乐大叔 《党课》2007,(2):92-94
2006年过去了,各行各业都在忙着总结,各种“十大”也陆续出炉。以国际广告业为例,在针对2006年所评选的“十大最具影响力广告”中,有两个广告引入了“中国概念”。另外还有两个广告创意也借鉴了“中国元素”。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的影响力已经征服了国际广告业。在“十大最具影响力广告”中,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去年年初率先在全球引入了“中国概念”,再有就是麦当劳快餐广告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已成为其赢得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市场的“杀手铜”。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3,(5):20-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逐渐流行起来。“中国威胁论”一般是指中国的发展对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的观点、理论和思潮。宣扬、赞同与附和“中国威胁论”的人可谓形形色色,内容不断翻新,先后出现了“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生态威胁论”“中国意识形态威胁论”“中国文明威胁论”等,其论据概括起来不外乎四个:  相似文献   

3.
“中国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具有鲜明中国特征的动态概念,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引起了西方媒体的纸上风云。文章认为形成“中国模式”热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如西方模式的“失灵”、中国的“内在魅力”、“中国模式”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可供借鉴的经验等。“中国模式”所独具的社会价值,文化、制度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但是对于“中国模式”取得的成就我们不应盲目乐观,要如实评价自己,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唯上论”、“唯共产国际论”、“唯书论”等迷信盲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初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必须破除以“马教条”、“洋教条”、“古教条”、“新教条”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迷信盲从和教条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通过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现代化生动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终结了封闭僵化的一元现代化发展旧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以并行不悖的“多线论”发展模式,破解了“单线论”裹挟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中资本宰制的同一性发展逻辑,而且重构了和而不同的现代化新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多元叙事场景,不仅破除了“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的逻辑悖论,而且开辟了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从“一元”与“多元”维度探析现代化的叙事面向,在“应然”与“实然”的张力间透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逻辑,在“一”与“多”的辨析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性,以此作多元现代化合理性之答。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理学在政治的框架里历经了数十年,逐渐从建国初期政治话语的附庸之中摆脱出来,在对政治话语的追随和演绎之后初步展现了自身的生成逻辑和独立品格。但在新时期,中国的法理学在西方知识与中国模式之传统经验间,在“权利本位”和中国模式之“发展”“稳定”之间,在以“个人”为本的法理观与中国模式之以“人民”为本的法理观之间依然存在着矛盾。那么,在摆脱了政治修辞下的新时期的中国法理学该何去何从,将是当下法理学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理探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读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它反映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以传统的“主义”为中心转变为以民众现实的“问题”为中心;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深化研究“当代中国”“大众”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华盛顿共识”理论范式不能解释中国的成功经验,“中国模式”提法便应运而生。“中国模式”自有中国逻辑,把“中国模式”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背景中加以审视,“中国模式”有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理论增长点。“中国模式”还在路上,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这并不妨碍在理论中提升“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也成功地实现了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建设中,“以人为本”(人本)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本”,“和谐社会”与传统文化中的“和”、“中”,“解放思想”与“经权之道”等都有着紧密联系,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继承与吸收。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重视研究、吸取、融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  相似文献   

10.
曾晖 《廉政瞭望》2013,(5):56-57
“十八大”后“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但有资深媒体人为他赋予了限定语:如果“中国梦”只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在集体名义上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基于社会成员个体的软弱无力之上的话,那可以肯定,这一定不是大多数中国人所向往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2011年4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发布了“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2),公布了中国学术期刊65个学科的“学术期刊排行榜”,《学习论坛》在“政治学”分学科243种期刊中排名第23位,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中国,群星闪耀。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史称“宋氏三姐妹”,可谓是这个世纪的璀璨明星。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舞台上,“宋氏三姐妹”随同她们的丈夫.以个人的突出才华和贡献改变了中国历史.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历史,对中国妇女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值得称颂的是,“宋氏三姐妹”作为女性而言,她们出生伊始,便走在时代前列,在多方面开创了“中国第一”,并在此后为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文化软实力”富有新的内涵。“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辐射凝聚功能的载体,“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身分认同,“文化创新”则是保持”文化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政治廉政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相互融合的体现。本文主要以“政德”、“勤政”、“尚贤”、“惩贪”、“依制”几个方面为铺垫,对中国古代廉政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做出了总体评价,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对现代廉政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天演论》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线性发展观,为中国在20世纪对时间神话的崇拜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国在“他者化”过程中,更多强调了社会现代化而忽略了文化现代性。受此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从创作到研究层面都产生了诸多问题,新世纪的中国文化变革需要打破时间神话和“现代性”光圈,发展新的研究范型,开拓新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鄢烈山 《唯实》2009,(11):93-9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且慢,让我先说点别的:中影制作的献礼片《建国大业》在全国上映。这韩三平有什么“特权”,他命名的“建国”可以通过审查呢?我们报社的编辑都接到过宣传主管部门的口头通告,说可以讲“新中国成立”等,但不能说“建国”。我认同这个通知,“中国”不是1949年才“建”的,“中国”的法统早就有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常任理事国地位继承自“旧中国”即国民党执政的“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17.
记者: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中国奇迹”。对此,西方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中国模式”的概念,这一概念也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国内有学者就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您对此怎么看?  相似文献   

18.
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场攻坚战已经在全省范围内打响,各地都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纷纷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献才献艺”一。在这清风迎面的季节,记者带着美好的希冀走进了“中国厨师之乡”、“中国防腐之都”、“中国起重机械之乡”——长垣。  相似文献   

19.
何云江  莫治江 《当代贵州》2010,(18):123-123
“领跑”中国磷化工,“智闯”全球“俱乐部”。短短10年间,贵州瓮福完成了“从贵州走向中国,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进军,成就“瓮福传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结构分析,可以发现“西学东渐”“共产国际”“革命实践”在历史前提、组织支撑和现实动力等层面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如果说“西学东渐”构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历史前提,“共产国际”形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织支撑,那么“革命实践”则组成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生性行动推力。把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力结构讲清,既是理清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后一体”逻辑的理论要求,也是准确把握党的早期革命经验的实践要求,更是在新时代继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思想动力和实践借镜的关键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