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月,西安地区纪念鲁迅百年诞辰学术讨论会开幕。鲁迅生前友好、八十五岁的曹靖华教授,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同国内研究鲁迅的其他知名人士一起,在会议开幕之日的当晚,兴致勃勃地赶到西安易俗社访问。五十七年前,鲁迅先生曾多次来该社看戏,并与同行数人联名制匾一块,匾额由鲁迅先生拟定并亲笔题了“古调独弹”四个大字,赠给易俗社。 易俗社于1912年创建后,便以  相似文献   

2.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第二年,在故乡绍兴府中学任监学。有一天晚上,因处理公务,鲁迅离开学校时已经快夜里十二点了。在路过一块坟地时,突然,鲁迅发现有个白影向他走来。鲁迅心想:世上只有鬼怕人的,哪有人怕鬼的?我倒偏要见识见识。于是,他大步走过去,大喝一声:“你是什么人,敢在这里作祟?”接着,飞起一脚踢过去。“哎哟!”白影大叫一声,仓遑逃走。原来是一个盗墓的,披着一块白绸。鲁迅之所以有坟场踢鬼的勇气,根本就在于他不信鬼、不信神、不信邪。这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需要。目前,社会上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沉渣浮…  相似文献   

3.
高伟民 《团结》2009,(4):59-60
一个傍晚.我偶然看到一个动物节目.节目里真实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德国,有一只黑天鹅深深地爱上了一只天鹅船。每天它都依偎在天鹅船旁边.天鹅船主人把船划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始终不离不弃。它挥动着翅膀抚摸天鹅船的船翼.它兴奋地拍打清波,让美丽的浪花溅湿天鹅船的“脸”。就这样.它一如既往地爱着这只天鹅船。这一特殊的现象招来了诸多游客前来观赏.有关专家称:这是动物的一种印痕现象。  相似文献   

4.
苗体君  窦春芳 《各界》2008,(6):64-66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儿子周海婴曾说:"父亲从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实际上鲁迅也是一个教育家.……  相似文献   

5.
《民主》2016,(12)
正今年是笔者的父亲金性尧和母亲武桂芳诞辰100和101周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笔者应《民主》杂志之邀,撰述一段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父母亲与鲁迅先生及其夫人许广平之间的友好交往。父亲金性尧,笔名文载道,20世纪50年代加入民进。18岁时曾因仰慕鲁迅先生,向其请教写作杂文,与其有过四通书信来往;鲁迅先生逝世后,与母亲一起参加过鲁迅葬礼,还在许广平先生家中校勘过《鲁迅全集》,之后还主持编辑过《鲁迅风》杂志。2007年父亲去世,周海婴先生听闻致电表示哀悼,并对我讲我父亲当年和许广平先生是关系较为密切的好  相似文献   

6.
悼蹇先艾     
李乔 《瞭望》1995,(13)
悼蹇先艾李乔去年(1994)九月中旬是被鲁迅先生誉为“乡上文学作家”的蹇老八十八岁诞辰,心中油然而生了怀念之情。我不怕献丑,写了一首拙诗寄给他:“八八春秋一老松,植根高原红壤中,绽开异卉香文苑.无人不称乡土翁。”不久,来了复信:“祝寿诗奉到,痴长八八...  相似文献   

7.
王锡荣 《各界》2014,(6):28-29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从民三开始,研究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他认为鲁迅的思想中受佛家的思想影响不少。有一次鲁迅对他说:“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  相似文献   

8.
陈漱渝 《民主》2008,(10):35-38
许广平同志不仅是鲁迅的夫人和战友,而且是优秀的社会活动家和文化战士.中国现代妇女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继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之后.她又于196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临终前,她留下了感人至深的遗嘱:“如果我有一时的急变.致血液循环不通,竟然逝去的时候,我的尸体,最好供医学的解剖,化验,甚至尸解,化为灰烬,作肥料入土,以剁农业,绝无异言。但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的身体,最后也听党的决定。  相似文献   

9.
袁良骏 《学理论》2008,(1):88-88
近年来,盛行一句所谓鲁迅的“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且不管这句话的对错,问题是你查遍《鲁迅全集》,也找不到这句“名言”的踪影。因为这本来就不是鲁迅的话,而是别人望文生义、节外生枝出来的。那么,鲁迅的原话是怎样说的?不妨原文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13年9月17日下午,中央电视台2014年节目资源推介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待春晚总导演冯小刚登台时,主持人毕福剑便一脸坏笑地打听春晚的筹备情况,见此,冯导调侃道:“其实,老毕就是想知道春晚有没有他主持。我可以透露一点,应该有老毕!”  相似文献   

11.
第二炮兵某仓库主任申方增,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带领大家把仓库建成全军正规化、机械化管理先进单位,受到大家交口称赞。在谈到自己的经验体会时,申方增说:“我当官有三怕:一怕群众指背,二怕干不到位,三怕后人问罪。”这“三怕”,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12.
走近鲁迅     
金色的阳光映照着雄伟的花岗石工碑,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定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闪闪发光;鲁迅先生的铜像高高地耸立在青松翠柏之间,犹在阅尽人间世事。我又一次忙里偷闲匆匆来到这里,默默地凝望着鲁迅先生遗像,静静地回忆着先生对我的教诲,给我的精神力量,包括对我的“解剖”自从1956年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移至此并重建以来,只要有可能我总会常到更名后的鲁迅公园来,在先生像前轻轻地放上一朵小花,无声地背诵着先生的《自嘲》诗或别的沉甸.沿着墓道缓步走着想着,每次都有新的感悟,都能汲取精神力量。1956年迁移的情景至今仍…  相似文献   

13.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胖胖的身材,红红的鼻头。安分豁达。随分从时。凭平生所学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免费办起国学班,开班授课,一文不取。但是有一次。本省广播电台想请他做节目。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我讲课只是为能传承文脉,不是为给自己脸上贴金。所以,恕我不能从命也。”后面这句是用京剧念白说出来的,逗人乐的同时.听出真正的清高来。人前通透。人后坚执,这样的人才是和光同尘的高贵君子。  相似文献   

14.
《各界》2012,(2):F0002-F0002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遂成一代文豪。  相似文献   

15.
外交故事:及时澄清中国军方人士“核战论” 2003年我结束在法国的工作回到国内.当时听到一种说法.说是中国正处在第三次百家争鸣的时期.开始我并不大明白.后来看到网上的各种言论,才发现真是在一种争鸣的状况下。当时跟中国的外交学界接触时有两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件事:有一家报纸,  相似文献   

16.
黄海 《瞭望》1995,(Z1)
中国律师市场经济大显身手黄海《北京青年报》和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前不久完成了一项“北京市民对律师服务的认识及利用状况”的调查。在回答“律师是干什么的”这一问题时,认为律师是打官司中的诉讼辩护人的占了61.4%,其他的回答还有纠纷调解人(6.8%)、...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的“自然生成说”本身存在缺陷,后人亦有理解不足的问题。我们应该对“自然生成说”作接近亚氏原意的解读,分析其失足与成功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这一理论问题所包蕴的教益。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编辑老师好: 近日阅读贵刊2013年第8期电子版,61页《有用是个大智慧》这篇文章中有个错误:鲁迅在文章《落花生》中写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落花生》的作者是许地山而不是鲁迅,希望编辑查阅一下。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8年第7期,曾发表我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职业理想——做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专家》,文中写道:“现在,很多人不愿当政工干部,我却不然。我做了20多年政工干部,越做越觉得做人的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工作,关于人的学问是最高深的学问。政工干部十优秀共产党员十行为科学学者一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专家。这是我愿意为之终生奋斗的职业理想。”1994年我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教授级高级政工师”,1996年我被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在,我已经退休了,仍然对这个职业理想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20.
1952年,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国首任总统魏茨曼因病去世。以色列驻美大使奉总理之命,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探询提名其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的意向。“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儿也不了解。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国家总统呢?劳驾请你向报界解释一下,帮我解围。”爱因斯坦婉言谢绝了。一位极其崇拜爱因斯坦的以色列驻美记者在电话里劝他说:“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职位可以说是象征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