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
王维凯 《唯实》2007,(8):97-1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则对新时期社会建设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全党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指明了近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前进方向,为实现国民经济的再次腾飞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新文 《新长征》2006,(12):26-2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引亿万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带领43万大安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围绕建设新兴的能源工业基地、富饶的鱼米之乡、现代化的滨江园林城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依江兴市、牧业富市战略,加速推进工业化,大力实施产业化,积极推动城镇化,加速大安经济新崛起,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增强构建和谐新大安的物质基础,力争5年内全市GDP翻一番,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跨入省十强县(市)行列。  相似文献   

5.
青海大地沐浴金秋旭日。各族儿女迎奏和谐乐章。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将和谐社会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在要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在党和国家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在学习《决定》的过程中,搞清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对两者的关系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就能越自觉、越坚定。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体两面,相得益彰,是辩证统一的,其内在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统一的前提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构建…  相似文献   

7.
黄中平 《党课》2007,(1):10-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的幸福工程、民心工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会议。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中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也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升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认识上的又一次深化,理论上的又一次创新。  相似文献   

10.
史秋秋 《前线》2008,(4):51-52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中的生命线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党的工作的中心环节,成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手段,是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我国在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实现这些目标和完成这些主要任务,就必须建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重要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要使社会主义充满创造活力,促进与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内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建设和谐学校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校后勤工作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涉及校园环境治理,又涉及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肩负着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使命。加强后勤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供高效、可靠、优质的后勤服务是促进校园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曾胤 《揭阳论丛》2006,(4):35-3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6.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反腐倡廉建设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促进反腐倡廉工作,以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甄久春 《共产党人》2009,(23):30-3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周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要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发挥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思想道德基础。”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需要良好的公民道德做支撑.而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我省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统领公民道德建设.在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养,改善全社会的道德风尚,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龙香玖 《新湘评论》2006,(12):21-21
人类礼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和谐社会并不足没有利益矛盾的社会,而是利益矛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使之处于可以控制范围的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群。”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分配差距的存在。又要努力为解决这些利益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既要创造出有利于强势集团追求财富欲望的合理空间.又要将他们对财富的追求限定在社会可接受的公平、正义范围之内,使全丰十会的财富增进的同时。所有礼会成员的生存境况亦即随之改善,计所有阶层、所有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对整个利益格局的认同,并形成推动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强大向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