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当代广西》2007,(11):10-12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现就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做出如下决定。  相似文献   

2.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沿海产业内移,促进加工贸易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全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政报》2008,(7):19-21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我区“东联、北开、西出”的具体步骤,是促进我区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沈阳市聚集一批国外投资的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为实现沈阳市经济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增加了新动力。产业集群已成为实现区域经济规模扩张和产业结构提升的支撑力量。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资本转移,特别是承接我国的近邻韩国资本转移,对于发展沈阳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产业转移和工业化两个维度,研究了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及现状,并从人均GDP、产值与就业及空间结构、工业结构与地区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以来广西工业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及水平。当前广西工业化发展正进入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广西未来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广西工业化水平,一方面要加快广西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区外先进产业转移承接。  相似文献   

6.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服务外包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之一。为抓住服务外包产业由国际向国内转移、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重要机遇,积极鼓励企业承接服务外包业务,推动我省服务外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现就加快发展我省服务外包产业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邹春华 《政策》2011,(5):25-26
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承接圈外产业转移,又必须更加注重打破旧的体制机制约束,推进圈内产业双向转移,实现产业耦合互补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宏观调控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推动了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广西充分借助地缘、人缘、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十二五"时期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成效,对"十三五"时期推动广西更好更快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参考。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国际国内产业分工面临深刻调整,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推进工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是实施工业兴桂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我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要的平台建设。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应通过不断加大对工业园区发展的投入、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进工业园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承接产业转移是武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时机和优势;剖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找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和约束机制;最后从武汉产业转移的层次定位,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策划与招商引资,提高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强自身吸纳与承载能力,培育企业发展的支撑点和平台,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作亍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陈菁 《当代广西》2007,(5):21-21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梧州、贵港、玉林、贺州打造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2006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抓住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这一有利时机,以更积极的姿态、更有效的措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紧密合作、共谋发展,成为桂东四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这一发展机遇下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钟振 《当代广西》2012,(18):40-41
通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升,推动形成了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区推动产业集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孙跃进 《前进》2016,(8):36-38
正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是促进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为、顺势而动,紧紧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窗口期和国家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难得机遇,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以更主动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更积极的作为做好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大文章。一、明确总体思路,把握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物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中部地区面临东部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入手,针对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利用外资规模扩大、主要承接第二产业、承接产业配套基础薄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物流业需求规模扩大、费用过高的现状,重点分析中部产业转移与物流业发展的关联性,根据中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加强物流信息化资源整合、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建立物流人才培育体系等建议,提高中部地区物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正>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文章,可以通过外部增量,推进承接地的产业升级改造,发展新兴产业,改善地区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增加承接地的资本流量,加快经济发展,因此,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文章,是我们加快转型发展的最重要对策之一。但是,从广东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来看,承接产业转移的结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也不同。广东是我国承接境外产业  相似文献   

16.
中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投资转移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当前,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汹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快,使得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投资转移的重要机遇。但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却是这样一个艰难的境地:一方面发达地区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还处在加速发展和集聚的历史阶段,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扩散和转移趋势,并且在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和占领内地市场的驱动下转移出去的主要是能源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着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其他省份的争相承接的激烈竞争。如何在激烈的角逐中既能分到一杯羹,又能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7.
广西承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德敏 《桂海论丛》2008,24(2):70-7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广西作为东部近邻,泛珠三角经济区9+2的成员,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探讨广西如何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问题,意义重大。文章根据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分析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世海 《群众》2010,(2):65-66
<正>开展南北挂钩合作,促进产业转移,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的重要举措,也是苏北欠发达地区借助外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1年以来,苏州、宿迁两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19.
产业承接是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若将技术升级和空间集聚内化为产业承接各环节基本准则,则产业承接将是中部可持续发展和崛起发展的最有效内生发展战略路径。借鉴经典产业承接模式和探究金融危机、低碳经济对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以及分析中部诞生新产业承接模式的基础和路径,围绕产业承接内生并融合于区域发展动力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建构了中部新型产业承接模式的基本模式: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技术承接与技术本土创新为基本准则,以区域治理转型诱导的产业集群培育与低碳产业园建设为核心,以产业承接融合于地方发展并与地方能力提升的互馈为核心动力。中部产业承接过程中,需要当地企业和资本的广泛参与,以提升创新与创业氛围,才能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承接内生为区域经济能级与竞争优势的提升,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月瀛 《人民论坛》2010,(8):176-177
随着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好眼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关系,同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中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