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声音     
《人事天地》2013,(6):4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失业问题一直是德国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也是德国人普遍关心的问题。德国的失业问题从80年代开始.1990年失业问题有所缓和。但是,此后不久,失业问题再次加剧,失业人数从170万猛增到340万,翻了一番。约占欧共体国家失业总人数的1/5。据专家们分析,德国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①劳动力供需不平衡。政府每年可提供几十万个就业机会,如1994年政府提供了大约70万个就业机会,但是,这些就业机会分布的领域与德国人追求的职业或专业不统一。例如1994年,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主要分布在保险、银行、工程、建筑、卫生医疗和税收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民工的生存环境以及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配套体系尚处于一种缺失状态,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因此,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务工环境,合理、有序地组织劳务输出,并尽可能地为农民工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就成为当前缓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中之重.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希望能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喜忧参半的局面,使得青年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并呈现出以周期性失业为主的特征,但总体上说,青年失业状况令人堪忧.究其主要原因有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居高不下的总人口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受教育程度不高、性别因素和就业歧视等方面.解决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应从改变政策思路入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对青年的就业能力培训、鼓励和支持青年自主创业;加强对青年就业观念的引导,以使我国青年就业朝着正常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青年失业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用弹性法和趋势外推法分别对中国2005 ̄2020年的青年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模拟预测,预测表明,无论从青年失业率还是从失业人数的角度分析,至少在未来15年内失业问题难以缓解,甚至有恶化趋势。各级政府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通讯员 肖克波)今年以来,河池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转移就业脱贫一批”为出发点,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脱贫. 该市主要措施:一是以实名制登记为基础,摸清农村劳动力家底.2015年底,全市实现11个县(市、区)139个乡镇就业信息网络全覆盖,利用就业信息网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全面实名登记.目前,该市已实名登记124.33万名农村劳动力,初步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库.  相似文献   

7.
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己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全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瓶颈.探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而且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干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从调研农村劳动力就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查找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普遍困难和问题,进而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个体、政府的视角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效益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货币成本与收益方面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益,从非货币成本与收益方面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效益,并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正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客观必然性.通过制度或政策创新来化解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某些无序和失范现象,消除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因素,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扩展其应有收益.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优化转移是建设新农村,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最便捷途径.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优化转移的积极作用,深入分析困扰农村劳动力优化转移的制约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闯出一条农村劳动力优化转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正确认识 ,引导劳动力走向市场 ,消除妨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种种障碍 ,健全和规范劳动力市场 ,使劳动力市场不断发育和完善 ,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劳动力走向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劳动力走向市场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事实 ,但是 ,农村劳动力要真正完全走向市场 ,还有很多制约的因素。1 .自身素质制约。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1.
罪犯劳动权的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罪犯作为人,作为公民仍然享有劳动权。但罪犯作为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的特殊劳动力,监狱企业作为提供劳动改造场所和技能培训基地的特殊企业,罪犯与监狱企业之间形成的必然是一种特殊的监管与被监管、强制与被强制的生产关系,因此罪犯劳动权必然具有不同于一般劳动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是关系到保护我国涉外劳动争议中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正确认定我国涉外劳动争议以及正确划分我国涉外劳动争议的管辖权则是在我国涉外劳动争议中正确适用法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章对我国涉外劳动争议的认定、管辖权以及法律适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更好地保护我国涉外劳动争议中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一个热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把此问题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是在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历史渊源、现时数量和地区分布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积极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出发,保持经济平稳、高速增长,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应尽快打破农民工进城的制度壁垒,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劳动争议的呈现出新的特点 ,同时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缺陷也日益暴露。因此笔者认为需要对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进行重构 ,实行“或裁或审和特别的审判专属管辖”相结合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理论.伴随着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理论界对如何深化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有关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上.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尊重马克思的原意,也要尊重实践,与实践逻辑保持一致是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目前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依据江泽民总书记的"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理论,为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争夺人力资源已成为各国发展的一项策略。与其它国家人力资源相比,我国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主要存在基础教育不足,青年劳动力素质偏低,城乡青年劳动力的就业矛盾,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不健全四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实施积极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学生、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就业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是很重要的因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系统化科学化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加以整合,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王立生 《工会论坛》2002,8(1):57-59
中小企业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在一些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所在政府有关部门都从政策、金融、税收等方面进行不遗余力的支持.本文主要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探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可以归结为“一裁两审”的单轨制模式。该模式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加入WTO,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缺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面对这种现状,我国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