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廉思 《南风窗》2014,(24):55-57
<正>正是中国相对畅通的"横向"人口流动,缓解了日趋固化的"纵向"阶层流动所带来的社会风险,有效减缓了纵向流动变慢对社会结构和政治稳定的冲击。阶层固化,向上流动的管道缺乏,导致社会活力下降,这是中国一个沉重的话题。还有阶层流动的可能吗?或者说,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吗?"洄游青年"们来了镜头回放一下:2014年春节的一个网帖引发了无数青年的关注和讨论。这个网帖来自著名网络论坛"知乎"上用户"王远成"的一篇文章——《背井离乡,为何仍要打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今年编纂出版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的分析,2002年的中国社会形势走向将呈七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6,(23)
正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模式,不但为陷入了实业高成本、财富分配扭曲等"双重困惑"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另一个可能性,更是对国家结构性改革的前瞻性响应。目前,中国大陆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超过55%,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20个百分点。城市化高歌猛进,但问题接踵而至。一方面,环境、交通等大城市病不断凸显乃至恶化;另一方面,金融资本不断向少数城市集聚,推升资产泡沫,扭曲  相似文献   

4.
石勇  杨军 《南风窗》2012,(18):39+38
"异地高考"问题是中国的一个伤口。它是30多年来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从未解决的后遗症。如今,越来越疼痛。看一下"伪城市化"、"伪现代化"的症状:2010年,中国城市常住人口达到6.7亿人,但户籍人口仅4.5亿人,有2亿多人没有城市户籍。2012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50%,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没有户籍的"伪市民"均超过30%—深圳的户籍和非户籍居民之比,则达到非常夸张的地步,后者占70%多!  相似文献   

5.
时事政策     
近日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了解到,据2001年社会蓝皮书中《中国城镇居民社会心态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居民心目中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就业压力、腐败严重、贫富悬殊、社会风气败坏等。其中,就业问题排在首位,占被调查人数的88.9%。  相似文献   

6.
郭凯 《南风窗》2013,(20):84-86
发达国家实行"延退"政策,最主要的目标是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情况不一样,今后几十年中,就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言,就业压力远远超过老龄化的压力。近来,由于人社部的有关人员一再提起延迟退休是所谓的"必然趋势",以清华大学专家团队为代表的养老改革研究机构又给出了延迟退休、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养老改革方案,引发了社会围观和民意的强烈不满。当今社保研究界中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1,(1):36-37
策划人语2010,是中国面貌最丰富多彩的一年。这一年经济上我们闯过了金融危机,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同时面临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经济形势: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扩大;在政治层面,关于中国政治优势和"中国模式"的争论方兴未艾,莫衷一是;在社会层面,"李刚门"和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凸显了社会矛盾的严重和和解的迫切。  相似文献   

8.
策划人语今年中国的"两会",被境外媒体描述为"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中国自1997年始"一直坚守的图腾般的经济增长目标""保八"也第一次淡出了国人视野。"十二五"期间,GDP增速被定为7%。如何让普通民众感觉更幸福成为本次"两会"的一大亮点,在"两会"热点问题中,民生问题更是占了一半。"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希望到2015年城镇化率提高到51.5%。外媒把中国城市化进程形容为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实验"。将承载超过中国半数人口的城市,如何让幸福感与城市化同步,缔造对百姓来说具有竞争力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石勇 《南风窗》2013,(26):54-56
对于一个社会的改变来说,烦闷是拐弯的开始。它也是大的风险正在酝酿的征兆。在2014年开始的时候,我们将面临着消除它的艰难挑战。2013年的中国社会,就社会结构而言,就像是一座山。这座有着"阶层固化"、"结构紧张"等醒目标记的山已耸立很多年,很难撼动。  相似文献   

10.
石勇 《南风窗》2012,(21):36-37
国家能不能、愿不愿承担对那些已经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监护的责任?2012年9月21日,一名精神病人在上海外滩,突然持刀对两名观光的女子行凶,导致两人死亡。这已经是精神病人危害公共安全的第N起事件了。据相关数据,中国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病人"——已超过1700万。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在精神病院接受住院治疗,而是由家属"监护"。有些人游荡于社会,成为公共安全的隐患。从1985年开始,中国社会已经等  相似文献   

1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地"利条件,指农民工可能获得生产职位空间和家庭生活空间构成的城市社会生存空间。在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农民工市民化并不具备充分的"地"利条件,如农民工城市社会生存空间残缺,举家进城农民工城市社会生存空间质量"双"低,农民工城市社会生存空间供求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完善农民工市民化"地"利条件,构建农民工城市社会生存空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效发挥国家塑造社会空间的主导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生存空间,重视满足举家进城农民工移居城市的社会空间移动意愿,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空间理论。  相似文献   

12.
石勇 《南风窗》2013,(7):58-59
很多东西"再也不能这样了!"—包括社会治理的思路,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相处。中国社会,急需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中国社会能更好地转型吗?很多人都明白:就看未来的5年、10年了。这也是"两会"后,人们的普遍期盼。今天各种社会问题的确不少。它以普遍缺乏信任和不安全感为标志,来到了"是否变坏"的临界点。不下大力气进行"社会拯救"的话,也许会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13.
刘燕舞 《南风窗》2014,(14):44-46
<正>婚姻市场,和其他社会领域一样,被蔑视弱者的价值观念和法则所染指。在当下,也许不会出现光棍群体挑战既定政治秩序的风险,但在社会层面,则风险重重。今天中国婚姻问题的一个焦点,就是光棍问题。它同时是性别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产物"。我们担心的是,它会形成对社会结构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近期,首部中国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No.1》完成出版.该书对中国当代青年的状况做出了怎样的分析,对中国当代及未来发展有何意义?日前,该书作者廉思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中国拐点下"城市新移民"的诞生 记者:在当今社会,青年群体的力量不容忽视,而时代的多面性也让身处于这个时代的青年群体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巴西缓解贫富悬殊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伟 《南风窗》2012,(9):61-63
尽管巴西贫富差距依然比中国大,但在破解收入分配不公现象方面,巴西人的政治智慧、治国理念和社会政策值得同为"金砖之国"的中国借鉴。巴西的基尼系数曾经高达0.6,几乎是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处于社会分裂与动荡的悬崖边。在工业化的驱动下,巴西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了GDP年均增速超过10%的"经济奇迹"周  相似文献   

16.
媒体     
《南风窗》2013,(5):16-16
01中国页岩气开采任重道远英《自然》2月20日中国花了超过10年的时间竭力发展煤炭燃料,却发现自己坐落在页岩气丰富的矿脉上。其页岩气储量世界最大,甚至超过了美国。一直以来,煤炭燃烧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为了缓解这种"副作用",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将国家能源结构中天然气的比例从4%提高到10%,但其中很多是通过进口。直到2012年3月,中国发现本国的储备有25万亿立方米,因此,领导人决定,  相似文献   

17.
雷颐 《南风窗》2013,(16):14-14
社会"变狠"是一种长期的文化、体制互动的结果。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到"文革"达到顶点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意识形态教育,一直强调"狠斗"、"无情"、"要武",而中国传统提倡的"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近代以来从外部世界传入中国的自由、平等、博爱和人道主义等新传统,全都作为"封、资、修"被严厉、彻底批判。"狠",是当时"政治正确"的重要内容,"彬彬"被弃,"要武"成风。  相似文献   

18.
媒体     
《南风窗》2011,(10):12-12
中国博士大跃进【英】《自然》4月21日拿到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有理由感到自豪,不过,不及以往那么"精英"。从1998年到2008年,在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中,科学博士的数量年增近40%,大概3.4万人。在某些国家,包括美国和日本,博士的供给已超过需求,但在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炮制出炉的所有博士都能给飞速的经济发展消  相似文献   

19.
正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的心理健康状态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及社会的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企业经营管理、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职工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各类极端问题时有发生,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报告显示,全国心理亚健康人数已经超过2亿人,成年人患心理亚健康高达1.29亿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曾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  相似文献   

20.
矫正“教育产业化”迷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教育产业或教育产业化的本意,是指教育作为服务产业、第三产业,具有部分产业的属性,可以不同程度地引入市场竞争等市场机制,以提高教育服务的效率,质量、丰富性和多样性。然而,过去一段时间媒体关于教育产业化的激辩,早已超越了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规范和学术意义,成为社情民意的强烈表达。在经历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速扩张、各级各类教育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之时,公众对教育的评价降到了近20年来的最低点。曾经被视为学术殿堂、道德源泉、至少是“清水衙门”的教育,成为舆论中的“十大暴利行业”、“五大腐败重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出的《社会蓝皮书》,又一次提供了权威的调查:子女教育费用在中国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已经超过了养老和住房。在2005年,这种愤怒的情绪会在多大程度上引发教育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并大力矫正“教育产业化”迷误,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