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窗     
王实诚与游心吉小学至大学都是同学,两人情同兄弟。大学毕业后,老实憨厚的王实诚被分到市里,心比天高的游心吉却被分到了偏远乡镇,为此他苦恼不已。  相似文献   

2.
杜玉芳 《湘潮》2005,(1):14-17
“志同道合”可以成为朋友,“殊途同归”也可以成为朋 友。1930年夏,胡乔木和季羡林同时考入清华大学,成了校 友。尔后两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投身革命,活 跃于政坛,身居高位;一个自甘寂寞、矢志学问, 终成学术 大师。个性、人生志向迥异的两个人却保持了终生的友谊,《胡乔木和季羡林六十年同窗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3.
4.
王涛 《广东党史》2003,(4):52-53
胡风(1902-1985年),湖北蕲春人,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抗战爆发后,胡风先后在上海、武汉、重  相似文献   

5.
巴金的故事     
赵兰英 《廉政瞭望》2005,(11):54-55
一个睿智的人, 一个真诚的人, 一个可敬的人——巴金 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在上海逝世。一颗现代中国的良心停止了跳动,留下了一个复兴中民族的沧桑记忆,巴老就像故乡那片土地,厚实、温暖、深切……“有你在,灯亮着;你不在,心亮着”, 让我们默默追忆巴老,捡拾起内心严肃的人生思索,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6.
巴金先生走了,他走得那样安详.走得那样平静,他抛却了这个世界的纷扰和浑浊.留下的是尘世的纷争和喧嚣。  相似文献   

7.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蒋经国和邓小平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蒋经国钦佩邓小平,视其为兄长。邓小平对这个“弟弟”也是十分关心。“中山舰事件”后,委屈的蒋经国首先向邓小平汇报思想,随后宣布与坚持反革命立场的蒋介石脱离父子关系。岁月沉浮——邓小平16岁就去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成为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之一,因遭法国政府迫害于1926年1月与傅钟、任卓青从巴黎到达柏林,又从柏林转道抵达莫斯斯科,进入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蒋经国比邓小平先到中山大学一个多月。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蒋经国与其他爱国青年一样,…  相似文献   

8.
霞飞 《世纪风采》2009,(4):43-46
在建国之前和建国初期,姚文元本是著名左翼作家胡风的崇拜者。但在建国后的1955年,姚文元却突然成了批判胡风的急先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9.
世纪文人巴金所经历的这一百年,堪称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迅疾的百年。百年间朝代更迭,制度替换,思潮涌动,风云变幻。巴金以他独特的姿态行走在历史画卷中。  相似文献   

10.
贾蕾 《理论学刊》2007,10(6):122-124
世界语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的大力推广,另一方面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译介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的现实需要。巴金对世界语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关注和兴趣,曾写了很多介绍推荐世界语的文章,对世界语在文学传播和文学创作上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时,他翻译了不少世界语作品,其中爱罗先珂的童话启迪了巴金的童话创作;另外,巴金本人的世界语作品在中国的世界语文学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在毛泽东的记忆中,有许多童年在一起的玩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青涩的记忆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中。虽然建国后,这些儿时的伙伴中有的因为阶级成分和特殊经历而在当时被归属“另类”,但是毛泽东并未因此忘记和嫌弃他们,而是一如既往地和他们保持联系,关怀备至。  相似文献   

12.
徐巍 《广东党史》2007,(6):45-47
梅志于2004年10月8日驾鹤西去。我猜想临走前她一定很平静,面容还带着微笑,信步远去,走近胡风,快乐地拥抱自己的爱侣胡风。我认识梅志,先要从胡风谈起。其实我也没见过胡风,更谈不上认识。只是在1955年"肃胡"运动时,知道了他的大名。当时我就很想见他,问问他为啥要反党反社会主义新中国?你胡风身居高位,生活上、政治上,哪一点不如旧社会好?而今,因你胡风的反动行为,竟然在全国  相似文献   

13.
论基督教文化对巴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蕾 《理论学刊》2004,13(3):106-108
本文主要探讨基督教禁欲主义和世界主义对巴金思想创作的影响。研究这一问题,不应该从单纯的教义、教规的约束出发,重要的是应该探讨基督文化精神对巴金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巴金作品的渗透。  相似文献   

14.
巴金原名李尧棠,“巴金”这一笔名,与他认为值得纪念的人有关。1927年,李尧棠赴法国留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尧棠完成了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这本书是他为大哥写的,准备寄到上海去自费出版。李尧棠并没有想发表,所以也没有署名。当时,他宿舍隔壁住着位学哲学的安徽同学——詹剑锋,这是他作品的第一位读者。詹剑锋读过《灭亡》以后,提出寄出前应该署个作者名字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巴金的世界观和创作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接纳-反思-扬弃的过程.在这一个世界观和创作观形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都因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需要而"扬弃",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0月19日早晨8点,当32岁的青年作家巴金按照事先约定兴冲冲地带着两位好友、青年作家曹禺和靳以来到位于上海四川北路大陆新村9号的鲁迅寓所时,不料鲁迅先生已在两个多小时前溘然长逝了。巴金顿有天塌地陷之感,他陪着鲁迅夫人许广平肃立在床边,悲痛欲绝,涕泪长流。在泪眼朦胧之中,与鲁迅亲密交往两年多的一幕幕往事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7.
巴金在建构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汲取了很多西方文化因素,但也受到儒家文化传统对理想人格建构的影响.中西文化对巴金思想和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理想人格与文艺的关系、以及理想人格的实现路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巴金故居     
坐落于上海市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是一座风格简朴的花园住宅,包括一座主楼、南北两侧配楼和一个花园。灰色细鹅卵石的外墙,在绿树掩映中显出一派静谧的古典韵味。而当人们步入巴金故居,就不能不为这里浩瀚的文学收藏、史料和连每一个细节都力图真实复原的生活场景而感到震撼。这座  相似文献   

19.
筱华 《党史纵横》2013,(10):53-55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首次建立合作关系的产物。当时的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师生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两党军中的高级将领,而且其中不乏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首次国共合作破裂后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许多曾经的黄埔同窗、师生对阵战场,兵刃相见,历史学家把这种恩怨对杀称为“黄埔大战”,开国大将陈赓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胡风(1902~1985),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书记,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常委,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