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社会各界从孝道观念和赡养行为两个方面对“孝道衰落”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孝道与孝行”的讨论维度,从动态视角分析赡养行为作用机制的变迁,试图回答赡养行为是否受到孝道观念与代际支持持续且稳定影响的问题。基于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和2017年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孝道观念中互惠性孝道强于权威性孝道,十余年间,二元分化特征变得更为明显;第二,青年赡养行为全面增强,父代支持行为同样增加,代际双方逐渐形成稳定有效的家庭互助模式;第三,尽管十年间孝道观念、代际支持变化明显,但对赡养行为的作用效应并未发生改变,孝行仍受到各因素的稳定作用。上述结果揭示了我国青年群体的孝道观念、赡养行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稳定性,对于深入理解我国家庭赡养模式和预测未来养老问题的走向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调查显示,当代黑龙江城乡青年继承了传统孝道中养亲、悦亲、敬亲的内容;孝敬父母不分儿女;精神慰籍方面,女儿女婿作用比儿子更突出;尽孝心存在重物质轻精神满足倾向;“顺亲”心态淡化,随年龄递减认同度降低;学业、事业及经济条件成为影响青年尽孝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长期发展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伦理孝道观。宗教伦理孝道观认为孝是宗教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伦关系之首,主要体现在善事父母、尊敬父母、顺从父母等方面,但传统孝道观与宗教伦理孝道观对"至孝"的理解存在差异。宗教伦理孝道观对改善当前社会的代际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潘剑锋  刘峰 《求索》2010,(5):232-235
养老敬老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养老问题上,中国从先秦开始就奉行儒家的孝道。传统孝道中包含着养老敬老以仁为原则,以礼为先的养老思想,是我国传统养老敬老的道德准则和基本的行为规范。为使这一"孝道"被人民所接受,先秦时期的学者大力倡导并由当时的各个朝代颁布实施了许多养老敬老礼仪和养老敬老制度,其养老所需的养老场所、养老资源、养老观念及体制和要求等已初步具备或初步建立,形成一套以家庭养老为主线,家庭孝亲、社会尊长和国家的养老敬老制度这三种养老敬老形式并行的养老敬老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养老敬老体系已初步成型。  相似文献   

5.
曾子继承孔子孝道思想以及春秋以前的孝观念,将孝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提出重视生命延续的全体、贵生之孝;强调大经大法的根本之孝;区分了大孝、中孝、小孝的层次之孝。以敬为判断标准,重视孝道的履行,把孝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了孝道思想的内涵,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马海军  贺小霞 《理论月刊》2005,(2):53-54,71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国家。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被统治阶级利用,介入政治生活,从而成为维护阶级统治的精神支柱,政治斗争的工具和选拔、任用、奖惩官吏的依据。正确理解中国古代的孝道,剔除封建糟粕的影响,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几千年来,孝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内容,处于诸道之首、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传统价值观中孝道和敬老观念的重视是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需的,然而在中国当代社会,孝道却逐渐淡漠,特别在农村,由于孝道文化的缺失,大量农村老人面临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农村社会孝道文化的淡漠不仅仅是个人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社会的变迁所引起。孝道文化的重建,将对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志鹏 《传承》2011,(31):60-61
西夏于1038年建国之后,社会政治、经济日趋繁荣昌盛,尤其是思想与文化方面,在原有民族意识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原儒家文化与佛教思想,形成了西夏人特有的精神世界,表现在孝道方面有重视伦理、忠孝为先、质直尚义、敬老尊贤等观念。通过对诸多西夏文献资料的释读,为研究西夏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孝道观念的形成及影响提供依据,同时对当今社会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人帮助已婚儿女承担家务劳动,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一种代际互惠。第一,在代际及性别权力关系改变与工业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的背景下,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代际互惠发生了改变。第二,代际互惠观念背后隐藏了一些意识形态,它们与工业化进程中家庭功能外移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文章在父系家庭和工业社会变迁的理论框架下,从代际和性别权力关系的视角,着重分析了城市双职工家庭中,在第一个孩子出世到上小学之前这段家庭生命周期内,祖父母特别是祖母协助双职工家庭中的儿子和儿媳承担育儿及其他家务工作这一现象,探讨了在经济力量改变社会性别和父权制家庭关系的背景下,老年女性的福利遭到削减、家庭面临工业化挑战、社会政策被期待做出调整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峰  计志宏 《前沿》2012,(2):122-123
韩国作为中国近邻,历史上曾经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对韩国的孝道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中韩孝文化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的不同以及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等,导致了两国孝文化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较分析两国的孝文化的异同可以得出诸多启示,对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化诠释和重构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小丽 《传承》2014,(3):144-145
如今,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论社会公德还是家庭私德都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衰退现象。部分大学生孝道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既有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原因。总的来说,大学生孝道缺失是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几个方面做得不足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孙慧明 《前沿》2011,(23):202-204
传统孝道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我国社会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曾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即传统的孝道又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利用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等方面,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烨 《人民论坛》2015,(5):226-228
亲贫性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对穷人有利的一种增长模式,文章从亲贫性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出发,深入分析我国目前贫困的现实状况、基本特征以及表现形式、阐明其根源,探索城镇化与亲贫性的融合,采用当前普遍运用的亲贫性测度方法所反映出的促进亲贫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亲贫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因过分崇母轻妻出现过许多略显畸变的社会现象 ,而母亲地位之所以崇高的原因 ,主要在于封建统治者“以孝治国”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孝道的具体细则主要源于圣人之言、古礼、朝廷法令这三个方面。母与妻成为婆媳关系后会因各自利益发生冲突 ,一个女人的社会地位也会因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5.
陈颖 《八桂侨刊》2014,(4):30-37
文章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法调查美国纽约地区华人家庭中不同年龄成员的家庭用语选择及语言认同的差异,并且借由此共时语言状况来推测华人社区不同语言(方言)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数据表明:纽约华人的主要家庭语言正逐渐被汉语标准语和英语所取代,而随着代际的增长,纽约华人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被"美国化"的程度也越深。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3,(5):93-94
王萍、李树茁在《人口与发展》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利用相关跟踪调查数据,采用个体增长模型,结合农村实际状况,考察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生理健康的纵向影响。获得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对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有显著影响,提供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对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显著影响,体现了代际支持对健康的选择效应和用进废退理论。在经济和健康的允许下,利他行为有利于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享清福”的观念有待思考。生活满意度和抑郁能够直接或通过代际支持间接地影响老人生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代际流动可以映射社会长期流动模式和开放程度,合理的教育代际流动能够有效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推进社会公平。本文基于2021年对全国出生于1976-2000年已完成学业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1682份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分析教育代际流动对代际收入流动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我国教育代际流动性明显增强,两性差异日渐消弭;低教育水平家庭的女性实现教育高阶向上流动的比例增加,男性教育代际的顶部传递优势依然显著;父代收入仍对代际收入流动起关键作用,女性的代际收入关联度高于男性;教育代际向上流动能有效阻断父代的代内收入差距向个体传递,教育代际向下流动则会加剧代际收入传递固化,且这一影响更多作用于女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政》2012,(8):52-52
湖北省谷城县民政局局长徐国平认为,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和福利院供养工作的职能来看,在福利院开展和谐文化建设,重点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一)抓好"三个文化"建设。一要抓好"特色文化"。本着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简便易行、百花齐放的原则,大力推行"一片一模式"、"一院一特色",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应,使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院内精品。二要抓好"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相对于管理服务人员来讲的,要通过学习教育和文化修养,达到视老人为己亲、自觉自愿为院民的品德要求,主动积极地参与,耐心细致地组织,  相似文献   

19.
诚信问题是一个永恒命题,无论中外,无关古今。以日本为例,仁、义、礼、智、信本是儒家的根本,古代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极深,礼与信的观念也得到非常广泛的认可。目本民众,因为守礼,往往被世人认为是最有礼貌的民众;而诚信,则被日本公司认定为自己的命根子。一家公司,一旦被公众认为没有诚信,那么不管其规模大小。几乎都没有翻身的机会。日本名门企业雪印集团以及新兴企业活力门的破灭,也从反面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三言两语     
《当代广西》2005,(9):57-57
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江苏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信访局长、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张云泉的原则。为官交友,要特别警惕三种人:一、官不大,特能办事的人;二、挣钱不多,特能花钱的人;三、不太熟,特能套瓷的人。——一纪检干部对官员的忠告。其实,此忠告不止适于为官交友,同样适于普通人。一个连自己的生身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勤政为民、效忠国家吗?……孝道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孝是人与生俱来、万古长存的美德,绝不是愚忠愚孝,我们应当还孝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