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芦洋 《学理论》2011,(15):48-49
亨里希.李凯尔特是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延续了德国哲学中重视历史学研究的传统,按照将"质料分类原则"、"形式分类原则"以及"价值"原则相结合的方法,将经验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与历史的文化科学。这种划分方法超越了传统划分经验科学的方法,对于将文化科学从泛自然主义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国两制"构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一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合文化及民本思想等有着深度契合.深入分析和研究这种契合,从中可以领会中央在处理港澳台事务上的新思维和新举措,领悟"一国两制"构想对21世纪人类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思想中的生产力、文化和利益概念,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三个代表"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以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一般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韦伯的"文化科学"方法论引入了"文化科学"概念,强调了社会学研究时象的独特性,为社会学发展开启了崭新的视角和领域,进而确立了"价值关联"与"价值无涉"的社会学研究原则,并创造性地将反实证主义的意义理解与实证主义的因果解释融合,开创了"解释性理解"的研究范式,从而实现了社会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发展影响至深.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理性至上的趋向最终导致了现代教育中人的分裂物化,因而呼吁人文科学、全人教育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应运而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政治伦理,人在"群体化"中丧失了个人的价值和主体性.因此.我们倡导的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应侧重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独立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和谐世界是超越传统意义上"极"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当前国际力量格局的不平衡、国际经济秩序中"南北差距"、世界的"贫富分化"、不同文化间的误解,误读以及国际安全形势趋于复杂,使世界的和平、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对当前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因素的调整,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构建和谐世界,是化挑战为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中国政府关于和谐世界的科学构想是对人类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称为科学,就因为它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而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些理论也必须不断地更新,使之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正象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的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8.
贝尔的资本主义和谐观——读《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贝尔探究资本主义和谐问题的专著.贝尔认为,资本主义历经200余年的发展和演变,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分别依照"效益"、"平等"、"自我表达"的原则运转,三者之间形成根本性对立和冲突.贝尔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只保留了它永不满足地向外攫取的经济冲动力,而丧失了它原来那种勤勉节制的宗教冲动力,这造成了资本主义文化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是由严肃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中的非理性主义和市场体系的享乐主义造成的.面对资本主义的分裂,贝尔心目中的理想模式是把文化上的保守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结合起来.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贝尔提出了新宗教和公众家庭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邵英 《理论导刊》2005,(3):58-60
科学技术和文化都是人类的创造,都以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为准则,以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为终极目的。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在共同走向科学文明的同时,保持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可以预见,在21世纪新科学技术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依然会以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形态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0.
对于发展,人们普遍认为其带有价值倾向,即凡是"发展"就总是好的,发展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这种对发展缺乏追问和反思的态度是不明智的。发展本质上乃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承诺,它既反映了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亦凸显了人的实践主体性、能动性。当前我们的发展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乃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以物为本"、"以资为本"和"以人为本"三个主要阶段,形成了"物本"、"资本"和"人本"三种最基本的社会存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经历了政治革命、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三大主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三大重要理论成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反映着我国社会新阶段主要矛盾的新特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主题和人们对于全面发展的新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资本主义的纵深发展,资本触角的全面延伸,马克思当年所面临的"异化劳动"已经转变为一种人类的生存危机,毋宁说是"文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以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现代国家批判、现代性批判等多元化的视角开始重新反思启蒙的理性叙事,这种精神自觉主要表现在卢卡奇对阶级意识的历史反思、科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强调,以及葛兰西对实践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主题思考切中了20世纪的核心问题,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同时为"文化焦虑"中的人类的精神自觉提供了某种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侯玉环 《理论导刊》2020,(2):113-12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逻辑、立场与样态,与文化实现着深度融通。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能够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多重维度构建,实现向"自由个性"的进阶,铸牢人类共同价值;文化的出场与在场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之中,是人类文明走向的新判断、人类普遍交往的新纽带、人类文化发展的新征程;文化的扬弃与超越确定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从对抗排斥迈向合作共赢,从资本支配转向人本价值,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生;文化的发展延伸,刻画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样态,呈现共创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践样态、共筑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样态、共享开放包容世界的实现样态。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不仅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从党性修养的新内涵、新要求、新原则、新标准等方面,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党性修养、怎样加强党性修养以及如何检验党性修养等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党性修养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因而成为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必须坚持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指国家间层面的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和包容性的人类集体组织。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国面对世界性问题所做出的"中国诊断"和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走向共同发展、和平安全和全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需要坚持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和兼容并蓄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人类学对于攻击性研究的启示高桦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将人类置于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了解人类的文化和行为,“正是这种人类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全面研究的旨趣,使人类学成为一门兼容...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表现为以“本来”的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的异质文化和“未来”的发展目标为契机,由社会生活的具体问题所引导而形成的文化发展与创新,这一过程即文化的“返本开新”。以此为参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返本开新至少体现于两个方面四个问题域: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内涵,确立民主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反思人类未来的发展困境,应对环境危机、化解文化冲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合理回应上述问题,构成引领民族复兴、应对人类困境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大学德育属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科学自身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生于斯长于斯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德国哲学家伽德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明确区分了人文精神的教化与自然知识的传授,为人文教育思路的转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支持和方法上的可能性。哲学解释学理论认为,科学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教化是不一样的:前者表现为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对一种典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主旨,不仅仅限定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包括确立体现这种自由解放条件的社会公正原则。从实际历史看,不独立即无自由,不发展即无自由,不消除专制传统即无自由,反映了在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搞社会主义,必须为促进人民自由解放提供民主制度保障;从苏联对马克思"争取自由"思想的巨大变异而被人民抛弃,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倡导"自由"、"平等"、"民主"、"公正"、"法治"等价值,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曲折发展的历史中追寻人类自由解放的永恒价值与力量。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现代文明面临着诸多危及全球的科技风险.科技风险的频频出现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对科技风险的哲学分析,我们发现,人类社会对科学文化的推崇和对人文文化的弱化,造成了两种文化的分裂.这种分裂正是科技风险出现的源头所在.两种文化的融通与统一是解决科技风险问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