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高产高效优质发展孟广杰农村经济要发展,农业要大上,科技是动力,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就是这个动力的基础因此,把农业发展同提高农民素质、加速科技的转化结合起米,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农业要发展,科技是动力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母...  相似文献   

2.
广东13年农村发展轨迹昭示:农业的振兴要靠高产、优质、高效;而高产、优质、高效的获取要靠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靠坚持不懈的改革开放。广东走了一条发展商品农业的道路。如今,在广东——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我国农业,从过去追求产品数量为主,满足人民温饱需要的基础上,向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国农业的历史性重要转变,是进入农村商品经济大发展时期后农业自身的一次革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就是以科技进步为支柱,以市场为导向,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新近召开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决定,在我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放手把农民推向市场。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也是中国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村发展到90年代,取得的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开始向小康目标前进。与这一历史巨变相适应,我国农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工作的关键是农民的增收问题。河北乐亭近几年以农业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温家宝同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只要面向市场,依靠科学技术,做好调整农业结构这篇文章,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乐亭是农业大县,全县49.4万人,农业人口占90%。从实际情况看,增加农民收人,确实面临一定困难。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着新的阶段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主要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的发展不仅受…  相似文献   

6.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业 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农业的综合产出能力。积极发展畜牧业、渔业、林果业产业,提高它们在整个农业产出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度加工和开发农产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推行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  相似文献   

7.
山东这个传统的粮棉大省,近一个时期以来,却因其在畜牧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引起人们瞩目。到1993年,山东农村鸡、兔存栏,蛋禽、牛、羊、兔肉产量等均居全国第一,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8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 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粮食产量渐趋稳定,农民的收入增长呈相对下降的趋势;而与此同时,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从量的要求转向了质的要求。现实给农村提出了新的课题,农业必须向优质高产高效转化。近十年来,山东农民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大力发展畜牧业,走山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致富之路。 政府鼓励“大开杀戒”  相似文献   

8.
目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分割体制、城镇化进程滞后;农业生产结构矛盾突出;农民负担过重等。我们认为,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主要有:摒弃偏向城市、工业优先的旧战略,实行城乡并重、工农并举的新战略;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推进城镇化: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业劳动力;依靠科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农业。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事,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民增收等,都迫切需要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高速、高效、优质、高产的目标,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但归根结底要靠科技进步。邓小平同志曾精群地指出,我国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多样化、变化快、风险大的现实,决定了农业本身必须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开拓和占领市场,向多元化、多层次,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因此依靠和发展科技,大力开发面向市场的科技型、品味高的新产品,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优质、高效、深度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充分利用农村一切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选择.云南省曲靖市是云南省农业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市有2/3的农村尚为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欠发达地区搞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我们曾做过多方面的分析调研与实践.本文即是根据我们多年从事农民科技培训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和农村成人素质状况,所提出的几点意见和建议,期望为我国类似地区有效地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人多地少的内陆平原粮食产区的农民常有“种粮难致富,想富没门路”的怨言。而河北省藁城这个人均只有1.1亩耕地的县级市,如今却有相当部分的乡村跳出了单一种植的小圈子,开始步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大农业的致富路子。 据统计,1991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21.31亿元,农业总产值达8.32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全市农民人均收入817元。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模.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农村乡镇已经涌现出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这些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农村建设和治理的深层问题是全面发展的农民何以可能、优质发达的农业何以可能的问题。农民要改变其生活面貌与生存格局的权利与追求,成为其现代指归与精神依赖。欠发达的县域乡村要加快发展优质农业。发展优质农业的障碍是人才缺乏、培训缺乏、竞争意识缺乏、支持机制缺乏,而"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论是正确取向。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长江上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矿产资源以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水能蕴藏量达5000多万千瓦;沿安宁河、金沙江两岸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已列为国家和省重点开发区.面对资源丰富而又相对贫困的凉山州,如何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访问了州委书记肖光成.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凉山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肖光成介绍说:1994年与1980年相比,全州国内生  相似文献   

16.
认清当前形势,充分正视农村党员“双带工程”跨世纪发展所面临的趋势和挑战。1、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及农民的现实愿望给农村党员“双带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跨世纪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了战略性部署,制定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总目标,这就是: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具体讲,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在提高、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发展多种形式的联营与合作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流通体制;等等。与此同时,当前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致力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不断高涨。群众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致富,靠支部”;“富得快。靠双带”。他们热切期盼致富,迫切需要组织起来,扩大生产经营领域,拓宽增收门路。所有这些,既为“双带工程”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也给“双带工程”的跨世纪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在深化“双带工程”建设中.必须以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把握“双带工程”的发展方向,从满足群众的意愿之中激发动力源泉;必须深刻地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找准深化“双带工程”的工作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李亚飞  刘振伟 《瞭望》2020,(11):10-13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是,在农业生产集约化、高产优质化和发展可持续的基础上,把涉农二三产业尽可能留在农村,把就业岗位尽可能留给农民,把增值收益尽可能分给农民。代农业生产体系即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包括农业的科技化、水利化、机械化等,是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农业发展新阶段,标志着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它的目标是要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多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我国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基本经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最强大支撑。  相似文献   

19.
南郑县红庙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重视茶叶生产,在优质高效上作文章,走出了产、技、加、供、销一条龙的茶叶生产路子,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思路与经验这个区地处浅山丘陵,土壤肥沃,雨量充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昼夜温差较大,适宜发展以茶叶为主的农副土特产品,现有茶园面积9017亩,其中采摘面积5543亩,占茶园总面积62%.近年来,区委、区公所总结经验教训,邀请科技人员进行自然综合考察和调查,认识到;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立足当地实际树立大农业观点,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在优质、高效上下功夫,在多层加工、多层增值上作文章,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重大突破.他们提出了发展效益农业的思路,把茶叶生产做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项目,由单纯追求茶叶产量转向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黄土高原,伴随着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近年来山西农科院围绕着科技成果如何走向市场进行了艰难而有益的尝试。 逼上梁山 拥有3680余名职工的山西省农科院,担负着山西农业由低产、低效转向高产、优质、高效,以及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重任。 在农科界,山西农科院是较早提出面向市场创收自立的单位之一。1988年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