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形态的反思中,"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再度崛起.从哲学维度上审视,"回到马克思"对于推进哲学的发展,有正本清源的意义.但是,由于马克思思想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包容着理论"矛盾";马克思思想的产生有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解读马克思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又怎样走出马克思,存在一系列谜点.解开谜点的关键,在于要把"重读马克思",与解读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历史,与哲学发展史,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这一现实本文相联系,才能读出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现实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之中,党的领导集体逐步形成了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顺利解决了"回到马克思"、"如何回到马克思"、"回到哪个马克思"以及"让马克思走入当代"之间的困惑,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理论内涵的双重性--评"理论反人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反人道主义"是西方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的理论内涵具有双重性。其合理性在于提供了区分两种理论的基本标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其片面性在于极端化地表述马克思哲学,漠视马克思哲学对人道主义的扬弃,混淆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人道主义与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其又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获得了新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重要标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共同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的"缩影"。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发展,不仅使这一思想更加丰富,而且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还使社会主义理念在世界上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习近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深刻认识,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而从"共同体"这一范畴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所倡导的共同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与"共同体"的高度融合和有机联系,是超越"自然共同体"的整体建构;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特殊利益"的价值追求,致力于打造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是打破"虚幻共同体"的理论武器;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贯穿始终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践行"真正的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分析和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于东方国家走上和建设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以及由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不仅体现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危机的批判性揭示依然伟大,也在于其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们认识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纪念这位思想巨人,也由此掀起一场普遍性的理论反思——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要纪念马克思?值此,本刊特设"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笔谈",邀请三位专家从不同视角来进行学术审思。吴冠军认为,现代性的根本问题不是"正当性"问题,而是"真诚性"问题,即那些被许诺的内容恰恰在同一过程(现代社会运作)中被实质性地弃置,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已经揭示出内嵌在现代性中的"结构性不诚",齐泽克以及阿甘本、拉克劳、巴迪欧、巴里巴等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实质上发展出了对现代性的"真诚性"一个重新诊断。臧峰宇认为,自我意识哲学的启蒙特质与马克思开启的新政治哲学是探究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学术思想关系的新视角,探究新时代的哲学精神,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理解马克思超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方法与当代意义。蓝江认为,今天资本主义全球化,帝国主义强权势力仍然在世界范围内肆虐的情境面前,在这些西方左翼理论家看来,我们不仅需要将马克思的思想火种传承下来,而且需要在今天的背景下,将马克思的精神变成真正革命实践的武器,让共产主义的光芒成为人类的未来希望。  相似文献   

8.
"现实的个人"的概念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并得到系统阐述的。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哲学的扬弃中创造性地确立了"现实的个人"这一理论。他指出了"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而且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具有历史性,需要是"现实的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等科学规定性。"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点,也是马克思研究个人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人是马克思一直研究的中心课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现代性批判是通过实践原则确立的,从法哲学到以抽象劳动为核心,形成"自由自觉的劳动",再到深入劳动过程的内部,从社会关系中寻找人的现实本质,最后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出发形成"现实的个人"。正是在这一现代性批判的蜕变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实现了其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思想变革,也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遭遇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对中国当下现实的精准把握,也是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研判。新历史方位研判,在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历史定位理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多样化发展道路思想、马克思主义东方国家"改变世界"设想等三大维度进行了当代中国化创新。新历史方位研判,是马克思历史定位精神的当代意识自觉和科学规范,对于深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只是通过解读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形式难以完成“走近马克思”这一目标。这是因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中 ,“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传统哲学体系和马克思哲学的对立” ,这一系列的观点为今天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设置了重重迷雾。哲学研究的现实任务 ,即是拂去这些迷雾 ,以为真正走近马克思开辟一条通途。  相似文献   

12.
"后马克思主"思潮的兴起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含义理解、类型划分、特征及影响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梳理和评价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研究"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目的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后马克思主义"者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要取其所长,在新形势下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平等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众多西方学者正是以此问题为轴心,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政治转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一是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平等观上完全"抄袭"了卢梭的观点;二是以柯亨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认为马克思的平等理论已经失效了,由此提出了"优势可及平等"理论;三是以古尔德和奈格里为代表的自治主义,他们认为自由和平等并不是社会关系变革的产物,而是工人自治的结果。这三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误解和扭曲了马克思平等观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起就已展开.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对我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群众;关注现实问题,增强理论说服力;运用通俗化的语言,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建设专业队伍,拓展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和政治保证,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有直接而深远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重维度"命题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论题的学理思考而生成的逻辑结论,即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所推论出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整体性,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推论出的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现实整体性,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推论出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间的同质整体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过程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密切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从黑格尔的理性的人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与此相应,他的哲学的创立也经历了从历史理性到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构成了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由马克思、恩格斯初步论述,列宁系统完善提出的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揭开了这一理论在中国实践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注重把灌输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传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进行了更加多元化和创新性的拓展研究。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适用性缺乏学理性分析。国外相关研究有多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构和重建倾向,缺乏在马克思阶级理论分析框架内补充、细化和发展。鉴于以上问题,在研究马克思阶级理论过程中,应更多地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内进行发展和创新,做到民族视野和全球视野相补充,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相统一,坚持和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目前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挑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依据江泽民总书记的"创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理论,为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来源分析,力图指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源泉,其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基础。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关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宗教的发展和灭亡、宗教的社会作用和功能等几个方面。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体系。马克思对人本宗教的继承和批判,有着从启蒙无神论到科学无神论的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