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并且以良性的发展为导向;它坚持系统的思维和整体的观点;它以治理为路径,以善治为价值取向;它的建构需要强化和更新社会整合,实现社会“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若干问题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将为党的执政和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当性提供最大的解释资源和实践动力。政治正当性的目的和本质就在于追求“善的生活”。和谐社会就是“善的生活”。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将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公平和正义,化解社会矛盾,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将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努力方向。和谐社会是中共政治哲学的具体体现,也将是其政治哲学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其内涵和意义极其丰富。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人类美好理想和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美学根据和内涵。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的理解是从"积极"的角度给"和谐社会"提供了若干正面的衡量指标,然而这种解读的方式有着潜在的危险它在理论上容易导致对"和谐社会"过高的期待,将"和谐社会"视为完美的社会,进而导致一种新的"乌托邦";它在实践上容易导致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过分注重道德说教而非法律机制的弊病.因此,对"和谐社会"的"消极"解读,是一种更加务实、有效的方式,它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均能够改变纯粹"积极"解读的弊病,而法律解读正是这种"消极"解读的最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积淀在其文化传统中。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在于对和谐的追求。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和谐是其最高价值标准。儒家的理论和实践,无论是讲修身持家,  相似文献   

7.
冲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政治现象.人类政治生活中冲突的客观性注定了和谐社会并非是没有冲突的社会,社会冲突功能的两面性决定了和谐社会是冲突与合作共存的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特殊场景决定了和谐社会必然是在不稳定中寻求稳定的社会,构建制度化的冲突调控机制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社会的历史人文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新时期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应深化对“和谐社会”的历史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借鉴,并赋予其时代的现实意义。“和谐社会”要建构“正名”的价值评判标准、倡导“中和”的内在文化要求和“合一”的理想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9.
人文关怀是对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包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十七大报告提出:“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的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使人在幸福愉快中工作、生活,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0.
行政生态学视角下和谐社会的解读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生态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运用行政生态理论解读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应注意从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络、政治结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要素来思考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从制度的、文化的以及观念的层面探讨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文章,可谓泱泱大观,但无一例外地忽视了环境建设的主体,即人的现实生存问题。“和谐社会”的一个中心内容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即首要的是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曹新明、陶明报的《科技伦理:“三个代表”的人文解读》一文指出,2l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歌猛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时代对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树起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时代丰碑。站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政治高度,研究科技伦理问题,不仅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哲学追问的逻辑必然,更是时代提出的急迫课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目标,而这个理想社会的现实形式即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从其不同层次来看,有个人和谐、单元和谐、地域和谐和社会和谐,分别展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及要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乎天理人情和历史规律,同时必须明确"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传统官僚制的一大特色是其多层次的等级制组织结构,由于其过度追求理性和效率却湮灭了个人的主体价值而引致了长期的人文缺失,并引发了愈益严重的官僚弊病而由此遭致了人们诸多诟病.因此,如何把人从等级制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以实现人文价值的归位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杨灏 《各界》2009,18(8)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方面,社会关系的和谐能够使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更稳定与迅速;另一方面,国家的发展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相应的基础.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和谐社会进行了分析;从深层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经济内涵及应采取的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在社会政策中的具体体现。从国际经验看,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事业做起,要有良好的社会政策、相关的法律保障、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政府职能应该从直接管理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小政府,大社会”或“少政府,多市场”,使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 是全球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王佳  王长坤  苏文航 《学理论》2013,(14):325-326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中国传统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从人性理论、人生价值、理想人格、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人之为人"的理论。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提升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晓瑞 《学理论》2010,(12):81-82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和谐社会的本质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社会平等。而要构建和谐社会,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可以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促进社会结构均衡和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角度给予考虑。当然和谐社会建设最终是实现和谐社会理性与情感的回归,也就是追求个人幸福和社会团结。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物质财富匮乏所造成的贫困,是社会发展不和谐的根本原因之一.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利益和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一套保证经济资源有效利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人人享受发展成果,社会成员利益合理分配的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石,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要以维护社会安定的要求为下限,以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府、企业、个人等各方的承受能力为上限,确定保障范围和标准,使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