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战卖国政策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自己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为了迅速形成新的革命高潮,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二月会议”)。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这次革命的动力是两条战线,就是解放区和蒋管区的人民运动,而以解放区为主。”周恩来也在报告中把国统区人民运动称为“第二战场”。“二月会议”第一次把第二战场提到了同第一战场互相配合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在我党“七大”方针指引下,北平学生运动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在《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由北平开始的学生运动,已向全国各大城市发展,参加人数达数十万,超过‘一二·九’抗日学生运动的规模。”“解放区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和蒋管区人民运动的发展,预示着  相似文献   

3.
在毛泽东于1947年提出“第二条战线”这一著名论点的50周年之际,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郭晓平撰写的《第二条战线史论》一书。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第二条战线历史的学术专著。这部著作有以下特点:一、主线突出,结构有序。对第二条战线的内涵,学术界长期存有争议。作者认为,第二条战线不是泛指党的白区工作,也不是笼统地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而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锋和主体的反美反蒋的爱国民主斗争”。本书的内容结构,就是根据这样的理解安排的。作者依据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阶…  相似文献   

4.
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中国现代史论者均认为解放战争时期存在两条战线。第一条战线是“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第二条战线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反动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笔者认为,解放战争时期除这两条战线外,还存在一条战线,就是国民党将领率部起义。他们宣布脱离国民党蒋介石,宣布脱离其反动军队,站到人民一边,站到人民解放战争一边,从而成为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股特殊的革命力量。这既包括国民党军事将领率部举行的战场起义,也包括国民党地方军政首脑率部起义后和平解放了一批省、市、地区。这些起义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和对战局与时局所起的特殊作用,是中国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研究这第三条战线,对揭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国共和谈破裂后,毛泽东、朱德命令向全国进军。夺取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相继建立鄂豫、江汉、桐柏、陕南等解放区。中共湖北省工委(后改为中共武汉地下市委)积极开辟第二战线的工作,发动和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争和平的运动,并积极开展统一战线等工作。 在湖北全境即将解放的形势下,1949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中共湖北省委,  相似文献   

6.
震撼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解放军之所以能在这场大决战中取胜,除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诸种因素外,还与毛泽东在此之前对全国解放战争进程的长期思考是分不开的。本文拟就毛泽东战略构想的演进与大决战的关系作一探讨,并从中总结出有益的历史经验。一、毛泽东关于北线作战的长期思考,为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全国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的战略重点始终在南线,其在东北、晋察冀和晋绥解放区的兵力较弱。战争头两年,蒋介石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分别为218、249个旅,其中北线分别为64、99个旅…  相似文献   

7.
余学新  文丰 《学习月刊》2014,(24):23-24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抗战时期的华中地区,自1940年枣宜会战起到1945年日寇投降为止,有一条以湖北宜昌为中心,北起河南信阳、南至湖南衡阳曲折绵延1000多公里的战线,在这条战线上,中日双方长期对垒、反复争夺,互有攻守,这就是“宜昌抗战”。  相似文献   

8.
史永 《世纪风采》2010,(10):15-20
1949年2月25日,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形势下,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在上海吴淞口光荣起义,次日安全驶到解放区烟台港。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极大震动,受到全中国革命人民的欢呼,对妄想抗拒解放战争车轮的国民党反动派无疑敲响了又一次丧钟。  相似文献   

9.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3期刊登李敦送、江羽翔的文章《解放战争时期存在第三条战线吗?》(以下简称《李文》),与《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笔者的《论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以下简称《战线》)商榷。《李文》认为解放战争时期不存在第三条战线,笔者对此特作如下回答。一、笔者感到《李文》在否定第三条战线的理论基础时,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够全面。第一,《李文》认为“高树勋运动”“是一种分化、瓦解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宣传运动和政  相似文献   

10.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在驾驭战争全局,致力于运筹全国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周密布署和发动了作为重要战略后方的山西的解放战争,从而使山西全境获得解放并走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康庄大道。从上党战役到平汉大捷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云又密布于中国的上空。蒋介石一面假惺惺地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面又命令他的军队向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进攻。毛泽东由此及时提醒全党:“按照蒋介石的方针,是要打内战的”;“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土必争”;“人民得到的权利,绝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如同伟大的抗日…  相似文献   

11.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大学无疑是这条战线上的主力和骨干,而中学则是一支重要的方面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看中学在当时的现实斗争,特别是在5&#183;20运动和1948年的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下简称“反美扶日”)运动中的作用;二是看中学党的工作在培养干部后备力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后期,尤其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及时地提出了军队不仅是战斗队而且是工作队,要求军队干部应当学会接收、管理城市和新区工作,对促进当时新解放区干部问题的解决和革命事业的顺利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借鉴毛泽东的工作队经验。努力做到突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注重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注重培养“学习型”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刘伯承、邓小平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作为统帅一支战略方面军的司令员与政治委员,紧密合作,长期共事达13年之久,堪称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黄金搭档”。这对“黄金搭档”恰如两位造诣极高的导演,气魄非凡地导演出许多伟大的战争活剧。1947年夏,刘、邓率部实施外线突破向大别山跃进,成为解放战争我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幕。1947年6月30日,突破国民党黄河下游防线,开始实施毛泽东战略反攻的构想1947年,蒋介石抽调了60余万兵力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钳形攻势,其联系两翼之间的中央战线及战略纵深的…  相似文献   

14.
舆论宣传是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历史必然性的一个重要视角。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1947年1月转移至香港出版的《群众》周刊,向外界介绍东北地区从战局扭转直至全面解放的战局进展及历次攻势的战略意义,总结以支援战争为中心任务的东北解放区建设及其成效,并高度评价土地改革运动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对于战争胜利的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的舆论宣传,反映出解放战争在东北的胜利,是以军事斗争为主,解放区建设、土地改革运动为辅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袁素莲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涨,形成了人民革命的第二条战线。这条战线和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战线相配合,加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崩溃,促进了新中国的诞生。笔者认为,第二条战线的形...  相似文献   

16.
正在解放战争中,周恩来前后两次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领导了第二条战线即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更为辉煌的是,他与毛泽东一起转战陕北、坐镇西柏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体现了一位军事家的杰出才华和非凡作用。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的“战线”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解放战争的"战线"问题颇有争议,尤其是张春英教授提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起义运动"是解放战争的第三条战线,极大地挑战了传统认为解放战争只有两条战线的观点,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探索.笔者在此谨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出版的《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中的《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一文,是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代中原局起草的党内指示,有着很丰富的政策策略思想,曾对党的新解放区农村工作政策的转变和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关于新解放区农村工作政策前后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即由按照土地法大纲进行土改,平分土地,转变为恢复实行抗日战争中的减租减息政策。有两篇重要文献可以做为这一政策转变的标志,一篇是《毛泽东选集》第4卷中的《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另一篇就是邓小平的《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这一指示形成于1948年6月6日,因此党内称为“六六指示”。  相似文献   

19.
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挑起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开战时,国民党拥有军队430万人,共产党军队只有120万人。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年的3月下旬,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此时的毛泽东,虽然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军事斗争上,日夜运筹东北战场、华北战场、华东战场、西北战场重要战役的相互配合问题。但  相似文献   

20.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①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②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③中国人民很清楚:苏联援助是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在解放战争时期,苏联所起的作用也有消极的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苏达成《雅尔塔协定》。苏联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