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海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他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的权力.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海防建设,重视海权,并为维护我国海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最大可管辖6大海洋区域:港口、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据此,中国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把世界海洋划分成六大部分,并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制度。领海领海的称谓,历史上曾有不同的叫法,有的称作“沿岸水”,有的称作“海水带”,也有的叫“领水”。这些称谓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领海的某些特征。1930年海牙国际法编纂会议认为,“领海”一词较之以上的称谓更适合,故逐步被各国所接受。在  相似文献   

4.
古罗马的一位哲人曾经讲过这样一句名言: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历史不止一次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只有走向海洋、了解海洋、控制海洋,才能真正拥有民族的自尊与国家的富强。而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正是在这还并不太平的世界上得以实现一个国家海洋战略的第一步。 共和国建立以前,毛泽东没有出过国,也没有留过洋,甚至也许从未见过真正的大洋。但这一切都丝毫不影响他内心深处厚积薄发的海洋情结。新中国刚一建立,毛泽东就从军事和国家的角度着眼,要为新中国筑起一道“蓝色的海上长城”。国家初创,百废待兴,是什么原因使得毛泽东如此关注海军建设?  相似文献   

5.
李欣 《党的文献》2020,(6):48-57
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争取解放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海疆安全、海疆维权、海防建设、海疆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思考和谋划,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海疆战略的重要思想。他从陆海统筹的战略高度思考中国海疆问题,坚决捍卫国家领土领海主权,强调要建设强大的海防和一支符合海防需要的强大的海军,指导建立海疆治理制度体系,统筹推进沿海地区建设。毛泽东关于中国海疆战略的重要思想,对于今天推进新时代中国海疆治理和国家安全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蒋新宁 《求实》2005,(Z1):203-204
领海基线(territorial sea baseline)就是为测算领海宽度的目的,划一条起算领海宽度的线,国际法上通常称之为领海基线.基线的向陆一侧便是该国的内水,基线的向海一侧到达领海外部界线便是该国的领海,所以基线实际上又是一国的领海与内水的分界线.基线本身虽然不能起到扩大领海范围的作用,但基线选择在何处,以及选择怎样的基线,对沿海国家的主权管辖范围是有直接影响的.[1](P54)目前国际法实践中领海基线的选择有下列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周敏之 《湘潮》2013,(8):30-31
“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是党的十八大的一个亮点。它的提出,反映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海洋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共同愿望。毛泽东倾力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提出建设“海上长城”和“海上铁路”的海洋战略思想。1950年,毛泽东从向苏联贷款的3亿美元中批给海军1.5亿美元购置舰艇、飞机等海军装备,几乎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当时国家的财政收入只有22.27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相向或相邻国家的领海划界实践遵循中间线/等距离原则。然而,适用中间线/等距离原则并不是总能导致公平结果。因此,领海划界也应该考虑地理、航行等相关因素。其中,历史性所有权对领海划界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陆儒德 《学习导报》2012,(20):34-35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国家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大多集中在海洋上。过去,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国家,沿海成为帝国主义的“航道”,江河成了列强的“内湖”。解放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但海洋上外国舰船依旧横冲直撞,外国渔船在中国海域肆意捕捞,而中国渔船在国外海域屡屡被抓,根本体现不出中国海洋主权何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建设》2012,(11):60-6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国家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大多集中在海洋上。过去,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国家,沿海成为帝国主义的“航道”,江河成了列强的“内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但海洋上外国舰船依旧横冲直撞,外国渔船在中国海域肆意捕捞,而中国渔船在国外屡屡被抓,根本体现不出中国海洋主权何在。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国家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大多集中在海洋上。过去.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国家.沿海成为帝国主义的“航道”.江河成了列强的“内湖”。  相似文献   

12.
对毛泽东“大跃进”时期提倡“留有余地”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跃进"运动时期,针对高指标和浮夸风,毛泽东反复强调要"留有余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复杂的思绪脉络。在以"鼓劲"、"升温"为基调的成都会议和武汉会议上,毛泽东警示各地定计划要"务实"、"谨慎","留有余地",体现出热中带冷的思想方法;"大跃进"高潮阶段,对决策"1070万吨钢"的细致、多谋和谨慎,不仅体现了他要求"留有余地"的一贯思路,也表达出他对目标恐难实现的担忧和疑虑;"大跃进"纠"左"阶段,专门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角度对"留有余地"进行阐述,不仅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也体现出思想方法上的提升和发展;"大跃进"反复直到结束阶段,毛泽东把对"留有余地"的思考,进一步放到了掌握工作主动权、提高全党领导国家经济建设水平的战略高度,体现出他认识上的更上层楼;"大跃进"运动结束后,仍持续不断地讲"留有余地",反映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和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他不仅属于韶山,而且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多年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韶山参观后,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是很重要的。1963年3月25日,叶剑英元帅来到韶山。他在参观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陈列室"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韶山风物耐人思"。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中,"革命必须衔接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存在矛盾和冲突。毛泽东对"革命必须衔接理论"的选择,意味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放弃。这种结局,无论对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还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均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革"期间,学习和宣传毛泽东诗词被当作贯彻"最高指示"的政治任务,传播毛泽东诗词被视为"忠于毛主席"的神圣行为。毛泽东诗词借助于毛泽东本人的人格魅力、政治影响力和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通过广播、出版、音乐、表演、绘画、书法、邮票和手抄等各种形式,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6.
张建军 《唯实》2018,(4):20-2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言简意赅地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其实,早在2013年,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江苏是海洋大省,对于全省特别是沿海地区来说,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在海洋.  相似文献   

17.
齐荣晋 《学习导报》2012,(13):61-62
"愚公移山"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毛泽东的《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作,它最初是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所作讲演中的一段话,是七大近百万字文献中的点睛之笔。毛泽东作《愚公移山》讲演时,在场代表共752人,代表着121万党员。毛泽东是在向全党发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号召时讲起"愚公移山"故事的,讲演令现场每个人激动不已,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18.
马涛 《党史纵横》2011,(12):4-8
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百花齐放都没有了"的情况,毛泽东在1975年7月提出要调整文艺政策。在这之前,毛泽东已经指示重新印行古典小说,提倡读《红楼梦》、《水浒》。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于1975年8月就《水浒》这部小说发表评论。对此,北京大学古典文学教员芦荻进行了整理,8月14日,经毛泽东本人审定,即成为关于评论《水...  相似文献   

19.
尽管毛泽东拒绝组建"联合舰队",赫鲁晓夫还是要协调与毛泽东的关系,他毫不犹豫地飞抵北京 随着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上的观点对立,中苏关系由最初结盟时期的峰顶滑向低谷。然而,赫鲁晓夫却认为中苏两国的军事联合行动是无可怀疑的,历史必将证明此点。所以,赫鲁晓夫决定亲自飞往北京,去说服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6,(8)
正历史上,我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型国家,对海洋的关注长期不足,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更是把中国排除在世界体系之外,这不仅使我国逐步落后于时代,也让我国饱受来自海洋的困扰。在很多国人的印象中,毛泽东是一个陆战大师,指挥人民军队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的800万军队,推翻了蒋介石政权。事实上,作为一个中国当代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远远不止陆地,他同样把深邃的视线投向了万里波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