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西伯利亚研究》2009,(5):F0002-F0002
2009年9月11日,著名汉学家、中俄友谊勋章获得者、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院士访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3.
《西伯利亚研究》2007,34(3):F0002-F0002
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美籍研究员戴维。沃尔夫(王大卫)教授2007年6月13日访问黑龙江省社科院俄罗斯研究所并做题为《日俄战争时期的哈尔滨与中国东北》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4.
中非合作与非洲脱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洲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大陆。帮助非洲脱贫,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合作的重要目标。中国脱贫的经验可供非洲参考和借鉴。中非经贸合作是中非合作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帮助非洲脱贫亦可发挥主体作用。中非在人才培养、科技和医疗方面的合作也都有利于帮助非洲脱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成立表明,中国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消除贫困事业。中非合作的不断发展和加强,将对帮助非洲脱贫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伯利亚研究》2013,(6):F0002-F0002
10月14日俄罗斯研究所所长马友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参加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学研究所召开的“现代世界中的俄罗斯和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相似文献   

6.
《西伯利亚研究》2012,(6):F0002-F0002
2012年10月15-25日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艾书琴(中)、副院长张新颖(右三)、俄罗斯研究所所长马友君(右一)、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刚(右二)、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左一)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应邀参加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举行的第六届危机与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与参会的各国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非关系的提升,引起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的复杂变化。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亚非国家发展进程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亚非国家正在复兴,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形成之中。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非洲银行业发展迅猛。非洲国家政府大力推进金融改革,极大地释放了银行业发展潜能。新贷款模式、收入增长以及技术改进,都有助于银行拓宽融资渠道,加速推进了非洲银行业发展。然而,非洲国家银行业的高度集中、金融深度不足、金融监管脆弱及效率低下等问题,成为其发展瓶颈。未来,非洲经济增长将成为其银行业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必将加速驱动非洲银行业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对金融服务日益扩张的需求。非洲银行业发展战略将支撑其银行业发展,金融监管将更趋自由化。中国与非洲银行间业务合作迅猛扩展并将产生巨大收益。就中非金融合作而言,应与更多非洲国家签署投资与贸易保护协定,为中非金融类投资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积极参与非洲金融改革,特别是银行业私有化改革,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大力推进人民币在非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非洲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诱人。为实现海外能源来源多元化,各大能源消费国在世纪之交的非洲掀起能源外交和国际开发热潮。中非油气合作是双方在新形势下推进务实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一环,已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虽然存在若干不足与障碍,但随着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友好发展,立足平等互利、追求互惠共赢的中非油气合作一定会展现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西伯利亚研究》2009,(6):F0002-F0002,F0003
2009年11月7日,黑龙江省社科院党委书记艾书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斯拉夫中心举办的鄂霍次克海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上讲话 黑龙江省社科院党委书记艾书琴、东北亚所笪志刚研究员接受《北海道新闻》首席记者小坂洋右采访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2005,(3):53-53
2005年7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举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以两国建交55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全面合作,推动中越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更快更好地发展。在会谈中,胡锦涛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精心培育和推动下,中越传统友谊不断发展。进入新世纪,遵循“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方针,中越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历史遗留的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界问题得到解决。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文教、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富有成效。双方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  相似文献   

12.
《亚非纵横》2007,(6):61-62
2007年9月28~29日,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提议,亚非发展研究所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对非洲发展的贡献”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文津国际酒店顺利召开。来自美、英、肯尼亚、南非等国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贝宁、乌干达等国驻华使节和留学生代表,以及中国商务部、外交部、社科院和国家进出口银行的多位非洲问题专家和境内外多家媒体驻京代表等,共约80多人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研讨内容丰富,成果显著,达到预期效果,取得圆满成功。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常务主任简内特.茂甘主持会议。我所常务副所长周晓晶和副所长徐伟分别代表主办方,在9…  相似文献   

13.
为了帮助成员国逐步摆脱长期被各类安全问题困扰的局面,非洲联盟自成立之初就给予该问题以特别的关注。在成立后的近10年间,非盟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安全机构,组织实施多次维和任务,并在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勾勒出了具有非洲特色的集体防务与安全体系。随着各项阶段性成就展现在世人面前,非盟主导下的以安全合作为支点的一体化模式的轮廓也日渐清晰。有序开展的集体安全合作势必给长期裹足不前的非洲一体化注入一针强心剂,但这个承载着人们希望的支柱在把一体化带入崭新发展阶段之前还有漫漫坎坷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非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非洲加快发展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中国和欧洲都与非洲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帮助非洲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中欧双方也都为维护非洲大陆的和平、发展与稳定作出了贡献,都主张加强非洲自身的能力建设。因此,中欧有必要加强在非洲事务中的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非洲的人力资源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正在日益加深,这种有深刻历史渊源的合作大大超乎西方一些发展机构的预想。在中国的发展话语中,中国将自己定位于发展中国家,似乎是为了避免与非洲之间形成“捐助者-受援者”这样的不对称关系。另外,中国与非洲的关系以双边关系为主,强调的核心是互利互惠。中非人力资源的合作原则是“请进来、走出去”,合作方式主要有教育项目合作、师资合作,以及在中国对非洲国家人员的各类培训。中国当前与非洲展开的教育合作方式特别体现了这种“双边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参与非洲的安全合作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非洲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由军事合作扩展至领事合作、在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及在非洲之角的护航行动等。出于国家政治、经济利益、海外侨民及企业的安全问题需要,以及基于非洲存在的暴力袭击、恐怖主义及海盗猖獗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决定了中国未来将更加积极地参与非洲的安全合作。在中非安全领域合作中,中方需解决好理论研究和政策决策等问题;尽可能支持非洲国家的主导权,按非洲国家的意愿解决非洲问题;强调和支持联合国发挥更大的作用,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非洲安全问题上的协调功能;加强与西方国家沟通与协作;关注非洲安全问题的标本兼治,帮助非洲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了严重冲击,呈现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的发展趋势。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非洲大陆产生影响,从而使非洲的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非洲国家追求联合自强、自主发展的成果。我国应抓住机遇,加强中非的全面合作。  相似文献   

18.
19.
半个世纪的中国对非洲援助政策有变与不变两个维度。不变之处,在于这种援助始终是在相互同情、相互尊重、以诚相待基础上的互惠互利。所变之处,则是这种互助互援的政策选择、实施方式、关切重点,又是与时推移、不断调整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重在援助非洲的民族解放事业;80年代以来,则着眼于非洲社会经济、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发展经验交流、人道主义援助的迅速发展。这种调整变化,其实是与中非双方这50年历史发展主题的阶段性嬗递、并与中非当代文明和复兴进程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20.
从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来看,非洲城市化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频繁的战乱是推动非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于非洲城市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病”方面,即非洲城市化因超越其现代化进程而暴露出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如就业严重不足,贫民窟盛行,城市基本服务非常欠缺等等。但是,本文认为,非洲城市化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城市化为非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储备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城市化推动地价快速上涨,加快财富积累;城市化为非洲的生产和消费提供极大的商机。在中非关系大发展的背景下,非洲城市化为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可以利用资金、技术方面的优势,利用中非合作论坛的平台,将交流城市化经验、应对城市化挑战作为中非合作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