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信息。谣言传播的社会基础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和信息环境因素。社会稳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稳定以及思想情绪稳定等主要内容。谣言传播影响社会稳定所以要及时疏导、控制谣言的传播。控制谣言的传播包括及时辟谣及长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网络谣言变得随处可见。而随着网络谣言的蔓延,社会的稳定也在不断受到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共同而形成的结果。掌握网络谣言的产生与发展所蕴含的心理因素,对于我们有效辨别谣言、控制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俊宏  黄慧 《电子政务》2011,(11):43-46
在群体性事件中谣言通常作为一种异化的人际传播而存在,它往往在群体性事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为有效控制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传播,就需要对谣言特征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以石首事件为例,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与微博谣言相比,微信谣言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就传播类型而言,微信谣言大多属于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活型谣言,传播动机具有强烈的"形象管理""利他主义"传播动机;同时"熟人社会"特征导致微信的自我净化动力不足,而私密化的互动情境在确保沟通内容隐蔽性和社群情感牢固性的同时,也使外部力量的监控和引导难以介入;因此,微信谣言虽然传播强度不大,但是沉淀时间长,无法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辟谣。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可分为原因型、后果型和细节型三类.社会公众的不安、事件的相关度和不确定性是谣言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传谣者的动力在于获得某种期望的结果.谣言的传播不仅是群体分享信息的过程,也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共同解释的过程.谣言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变形,信息流爆和群体极化加剧了谣言在群体中的传播.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谣言的传播,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社会心理调查,提升受众的谣言“免疫力”,适时辟谣,依法惩处.  相似文献   

6.
袁程远 《人民论坛》2015,(8):136-138
从2013年《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到2014年4月秦火火事件,可以看出国家坚决打击网络谣言的决心。但对于谣言认定标准的划分及造谣发生地范围的界定和入罪界点的认定等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争议。在新媒体时代,应当准确把握谣言传播的内外机制,在制裁微博谣言时要根据传播特性制定更规范合理的法条,有效控制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7.
周湘智 《求索》2012,(9):119-120,26
我国的信息传播已进入"微时代"。在海量信息传输中,谣言信息与其他信息在微传播介质中夹杂,呈现传播主体平民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模式多极化、传播时空即时化等新特点,网络谣言泛滥损害了公共权威、扰乱了社会秩序、增加了社会风险,可通过拓宽证伪路径、建立谣言诊所、增强可信程度、强化集体能力、进行民主操练等形式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8.
孙嘉卿 《求索》2012,(5):204-206
谣言是威胁社会安定和谐的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控制谣言的社会影响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百年来中外研究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谣言的传播速度、传播强度及其群体接受度不仅受到个体情绪、认同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群体态度及各种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体现。本文对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的谣言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对不同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与讨论,基于此提出了谣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管健 《人民论坛》2014,(3):14-17
网络谣言的弥散化影响 推动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心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成为谣言产生和传播的温床,泛化的弱势心态为网络谣言推波助澜,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网络谣言成为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沉默的螺旋助力了网络谣言的声势,网络推手成为网络谣言的加工厂和发动机。  相似文献   

10.
彭榕 《人民论坛》2014,(11):135-137
微博在信息传递中的自媒体、草根化倾向明显,微博特有的信任人际群体传播且交互性强等特征,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条件;微博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信息扩散导致谣言产生,谣言酿成公共危机事件,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基本过程;微博用户在网络谣言传播中起到了核心点、中介点和受众点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