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位于今天台南市中区三义街26号的开基武庙,俗称小关帝庙,是台湾最早创建的关帝庙。据康熙五十九年陈文达编纂的《台湾县志》记载:在西定坊,“小关帝庙,伪时建,五十八年里人同修,在小关帝庙巷内。”乾隆十七年王必昌编纂的《重修台湾县志》、嘉庆十二年谢金銮编纂的《续修台湾县志》亦均记载:“关帝庙,在西定坊港口,俗称小关帝庙,伪时建”。台湾有的学者认为,该庙“建于明永历二十三年,比大关帝庙还早”。此说疑有误。据台南石万寿教授考订:“南市最早的关帝庙,相传是建于荷兰时代的开基武  相似文献   

2.
文人难做     
林语堂曾多次慨叹,做文可,做人亦可,做文人不可。此真辛酸语也。说不可无非极言文人的难当难做,而这文人的难做归根结底还是文的难做。做文难是个老话题,说起来好象为赋新词强说愁,带点酸气。说它难,不在别的什么,就难在写什么,怎么写,而难中难则是:该写的不写,不该写的写,该这样写的不这样写,不该这样写的这样写。区区算是文人异数,圈里圈外混迹,大作不曾有过,真实文字倒是有之,于是在这有限的范围内便有了点名声,于是就有人找上门来:“大作家,我孩子他大伯上月买了台洗衣机,也不知怎么回事,老出毛病。知道你笔头子厉害,托我来求你替他给报…  相似文献   

3.
文人小说在18世纪的通俗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文人小说中,文人英雄形象大大增多,他们不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世事,而且才华出众,常常是文武双全。这种文人英雄形象在通俗小说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只有联系18世纪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理解这种文人英雄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7,(34)
正身体上大抵还算健康,有阳光的心态,充满正能量,享受着长寿老人的幸福生活,自我感觉已经"小康"了……耄耋夫妇先仲虞、张彩珍与党的十九大"同频共振"后,正非常开心地准备迎接他们的钻石婚呢。联络当年战友,多次接受电视台采访,提供各种历史资料……为了支持家乡在老家的院子里修建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黔北工委斗争纪念馆",96岁的"老革命"、曾在思南县人民政府任职县长的先仲虞忙得不  相似文献   

5.
文人说痴     
痴,是文人一病。我所见,多数病得不轻。何以证?实例像是无限多。无妨归归类,果然,乱麻就容易理清。依我的不高之见,是名利之诱。诱,总是僧多粥少,就躲不开或明或暗的争。且夫争,常常表现为官与民争。官大一级或几级,就有优势,可以高屋建瓴。以旧道德的眼看,这有违先忧后乐的  相似文献   

6.
秋雨 《今日海南》2007,(4):48-48
一位朋友到海南旅游后,回去写了一篇文章:《天涯海角觅东坡》。大好的春节黄金假期飞到海南,不是如常人那样去欣赏享受中国最后一块绿洲的椰风海韵.而是寻觅九百年前北宋文人苏东坡在海南的足迹,堪称苏氏的铁杆“粉丝”了。  相似文献   

7.
文人三品位     
什么是文人?至今还没有精确的定义:我所尊重的文人,大体分三类:君子式的文人、夫子式的文人、才子式的文人.  相似文献   

8.
文人之谓     
在一个比较功利的世俗社会,如果谁喊你文人,你是幸还是不幸,高兴还是悲哀?这可说不准。人是一个多种属性的集合体,文化属性是其一。就像人的五官中,既有鼻子,又有耳朵,还有其他部件。因为你有鼻子而喊你“鼻子”,因为你有耳朵而喊你“耳朵”,你答不答应?“文人”一言既出,相当于一声“缴枪不杀”,你举起双手托住这个词,其他的武器只好乖乖地扔到地下。此事小。关键是这个词的用意目前已复杂难辨,你得仔细掂量掂量。想当初它可能还有褒义,称呼那些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人。现在给人的感觉却是“瘦削单薄”和“苍白无力”的代名词。如果需要形象一…  相似文献   

9.
文人的自由     
祝勇 《北京观察》2000,(7):48-51
自由是文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他们才说:“不自由,毋宁死。”这话的意思是说自由很重要,尽管话音落处,谁也没有去死,即使在最不自由的年代,也有办法“苟全性命于乱世”,活得津津有味。这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文人真的都死光了,这个世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而本文的主旨,亦非教导文人怎样死(据说这类人在国外已被判刑),而是探讨怎样活。与活比起来,死毕竟是容易的。《北京文学》曾经请我写“世纪留言”,当时我因忙于写一本书,没有给他们写,但我心里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在21世纪,文人都能自由地  相似文献   

10.
文人的幽默     
文人大多具有幽默感,揭去了一般人在想象中加在他们身上的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外衣。他们中大多数人都诙谐风趣,妙语联珠。尤其是那些高明的幽默,在只言片语中浓缩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令人回味无穷。而作者自己也常将它作为一种小小的情趣,为总不能尽如人意的生活添些笑声,求得慰藉。如,前不久我去当代散文大家张中行先生处探访,适值先生新出一书,名《观照集》。因我住在师范大学,先生便取过一册,要我回去后代他赠与启功先生。随即,先生援笔而书,写出如下一段跋  相似文献   

11.
文人的端午     
张光茫 《世纪行》2013,(6):43-43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诗人文秀《端午》一诗,描述了端午节流传最广的一种起源。那现当代文人的端午节,又是什么样子?看文人笔下的端午,则有一番别样的趣味。著名作家沈从文,重视端午的风俗人情。在《边城》中,沈从文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  相似文献   

12.
文人的殉节     
【王朝迅速地不得人心,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中国历代王朝,在其画上句号时,总有遗老孤忠、文人学士等为之身殉,演出一番壮烈。但在清朝,反响实在寂寥。按道理,这样一个统治中国近300年的异族王朝,在其谢幕之时,总该有几位运筹帷幄的决策之士,执掌国政的机枢之流与国同难才是。但翻遍历史,却不见一个王爷或大臣为之上吊服毒,抹脖自尽;没有一个都督或总兵为之举枪自杀,饮弹身亡。  相似文献   

13.
文人与造园     
传统园林,流传至今的多是明清时期的作品。很多人开始把视野投向更古老的唐宋。那时候的园林除了从零星的文字记载中去凭吊以外,其具体面貌难以了解。鉴于传统文人在传统文化中的支配地位,传统文人是传统园林营建的思维主体,其观念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传统园林的走向。文人对园林的决定性作用从计成关于“主人”的说法可以看出,计成认为“主人”是“能主之人”①,其所谓“能主之人”包括他自身都是能诗善画的文人,同时更提出“七分主人”②和“九分主人”③的说法,都是要阐述主人与园林的关系,说明主人的作用。历史文献中关于园林的有限记载,其…  相似文献   

14.
文人与竹     
文人好竹,始于何时,未详考。不过唐王维以双钩法画竹倒是事实。其后董源雪竹寒林,苏轼墨竹寄情,皆极有生趣、高雅可人。水墨梅竹大为流行始于元。元之文人多以墨竹遣兴,自此画竹名家辈出代不乏人。值得一提者乃清代扬州八怪,其中七怪皆与竹结缘。郑板桥乃画兰竹大家,“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可见对竹之癖好。然而,金冬  相似文献   

15.
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文心雕龙·物色》)山水既是审美的对象,又是文思的源泉。屈原之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主要得自楚国川泽山林“光怪之气”的助益。李白之所以成为诗坛巨星,乃是因为“幕天席地、友月交风”是他“平常过活”。中国长期稳定的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使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6.
张力 《山东人大工作》2008,(6):48-48,53
孝妇河,全长蜿蜒曲折117公里,发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的禹王山、青五关、岳阳山一线中低山区,自南向北,横穿博山、淄川、经张店、绕周村入桓台马踏湖,后经广饶、博兴等地入小清河注入渤海。郦道元将它  相似文献   

17.
“文人相轻”是一句老话,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人们善于看见自己的长处),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近日再读《典论·论文》,觉得曹丕论述文人相轻举的例证太少。他只举了班固小看傅毅(...  相似文献   

18.
旧时的文人们,失意时便找到两个精神偶像,一是屈原,二是贾谊。屈原是楚国的大夫,贾谊为长沙王太傅,很受汉文帝器重。这二位都怀才不遇。文人们遇到不得志的时候,就要对他们“凭吊”一番,好像小孩子受到了委屈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地方,把委屈吐出之后,还要该做啥做啥。民间有一个俗话叫“算盘打了一整宿,天明还要卖豆腐”,本是做不了大事的人,空有一肚子计策,梦是好梦,但一觉醒来还要做自己能做的事。  相似文献   

19.
“文人相轻”是一个悠久而又沉重的历史课题,早在1700多年前三国的曹丕就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1]的感叹。可是,知识界的这一陋习并未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知识分子自身的不断进步而消失,某些时候,在某些知识分子身上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知识分子的角色与功能愈加凸显的今天,我们需要对知识分子的自身伦理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需要思考与整理这一知识分子痼疾的种种问题。一所谓“文人相轻”,是指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存在着的相互歧视、相互排斥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考证,“文人”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很早,在《尚书》和《诗经》…  相似文献   

20.
文人与色殇     
渡口在冷兵器时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军事,是天堑隘口。陆游有诗云:“初报边烽近石头,旋闻胡马集瓜洲……”(《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代便已筑城垒,宋明两代在此防御倭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这里都曾是战场。当金兵在扬子江畔饮战马的时候,陆游又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抒发其激烈壮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