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业已成为人们认识价值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新视野.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问题.人类要想拯救自己,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模式,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树立生态文化价值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选择.本文以浙江宁波生态市建设的实践为个案,主要研究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其发展对策,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于静 《党史文苑》2009,(8):49-50
生态意识是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文化演变的测度指标.它将诱发产生一种全新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最终必将形成全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的自我反思与价值追求,生态文明现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与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孙一平  赵莉 《新视野》2022,(6):106-113
生态共富理念体现环境权利的无差别受益、发展机会的同等对待、法律制度的一视同仁等社会公正原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生态共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共富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价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进生态共富的有效路径。在生态共富理念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应做到积极引导农民价值的自我实现、为“生态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实施全过程都要有法可依等。“两山银行”是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基本模式,用生态共富的视角审视其运行过程,尚存在确权难、评估难、抵押难、变现难、政策突破难等现实问题。而破解这一系列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生态共富理念的认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行动体系。  相似文献   

6.
孙萍  赵海艳 《探索》2016,(4):23-29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政治模式,形成了新的政治生态。网络政治生态成为互联网时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学界对"网络政治生态"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界定。从元概念分析,网络政治生态是网络空间内网络政治主体及其环境之间形成的结构功能关系,是网络政治系统运行状态的整体反映。从结构功能关系分析,相对于传统的政治生态而言,网络放大和激活了传统政治元素,从功能上实现了政策需求的处理、政策的推行和各主体之间的权利均衡,这种博弈均衡促进了网络政治活动的有序进行。网络政治生态具有结构的整体性与动态性、主体的多元性与平等性、信息的交互性与议程自我设置性、自组织性与他组织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地球环境的日渐恶化,引发人们对生态的伦理关注,本文试图在生态伦理关于扩大道德对象范围、自然生态的价值与权利、人与自然生态的平等观等学科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伦理的完善和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全球合作原则、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诉求——生态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反思.引发了价值现研究的理论转向.这种理论转向首先来自于对自然资源有无价值的争论以及"自然价值"的提出,表现为生态价值观的形成.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自然价值的理论内涵.揭示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现有关"内在价值"的错误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尽管对生态文明有不同理解和诠释,但从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历史阶段看,可以看成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四段文明,但目前的生态文明还只是一个刚刚开始的形成阶段,人类与自然一起形成的联合体是一个连续的演进过程,作为一个时间截面的目前阶段上,在空间里生态文明比起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还显得相当微小.虽然生态文明的时代还没有真正来临,但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正确的抉择,尤其是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用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引领城镇化进程,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生态思想理论发端于两个有关实践的关键性概念,一是“对象性活动”概念,二是“物质变换”概念。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同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服从资本统治的逻辑是造成人与自然对抗关系的真正社会根源;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马克思生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盖光 《理论学刊》2005,42(3):66-69
现实生存的人是在生态系统中从事着生命体验活动的人。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同时也关系到生态系统的有效与合理的循环。当下,我们应在生态性视域中来思考人类在何种意义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这种定位中完善生命的体验和追求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新的发展观,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来看,经济生活中根本的、最深刻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绝不只是一种应对当下现实的发展战略,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人类文明走向何处”,是在世界经历工业文明转型、人类遭遇生态危机时所提出来的,成为亟待回答的时代之问。对此,马克思给出了通过社会有机体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和解”,走向共产主义的答案,显示了其理论的深邃性和彻底性。“人—自然—社会”所构成的整体性的社会有机体建设,是马克思和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社会整体解放的历史视野、人类关怀精神、永续发展理念、实践指向,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生态观的相承之“脉”。从社会指向、动力维度、保障机制、路径方法等方面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别于马克思的生态观,体现了其创新之“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型话语体系表达,并不承担意识形态输出、制度渗透等功能。生态文明是在新时代为应对人类共同的生态危机而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社会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15.
旅游城市要全面认识生态安全面临的形势,无论是城市生产、居民消费还是旅游活动本身都会对旅游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要深入研究旅游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指导旅游城市实现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试论生态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在生态文明社会里,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生态文明社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面性,经济运行的和谐性,社会福利的合理性,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特征是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能源;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材料;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形成全面的协调共生网络;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始终具有最佳的生态位和最强的自组力。  相似文献   

18.
任自涛 《实事求是》2007,196(3):13-16
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必须首先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现实的个人”又是具有全面需要的人。然而,人的需要又具有盲目性,同时,在消费主义陷阱的作用下,人的需要被进一步歪曲,真正的人的需要被遮蔽。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人的需要的无节制性构成了对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关系的破坏,但是二者发生冲突并不具有必然性;人的本质力量当中就已经蕴涵着结果,关键看它是同人相异化,还是被人全面占有。  相似文献   

19.
生态问题的产生由来已久,传统的生态文明观往往是从哲学、经济学、科学技术的层面来研究其产生原因及其解决对策,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政治的更广阔的背景出发,从政治维度上关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努力构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态政治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的生态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生态化是现阶段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佳选择,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要求和具体表现,它包括自然生态的优化和社会生态的建立。人的生态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人的生态化转向必须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