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解广东省奶牛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离心沉淀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漂浮法对广东省部分地区10个奶牛场共1 440份乳牛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测,之后对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进行PCR鉴定。镜检结果显示:10个奶牛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47.64%(686/1 440),共检测出9类肠道寄生虫即球虫、十二指肠贾第虫、隐孢子虫、阿米巴原虫、圆线虫、鞭虫、贝氏莫尼茨绦虫、吸虫和纤毛虫,其中优势感染种类为球虫与阿米巴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4.86%和24.65%;另外,不同年龄段乳牛寄生虫感染率及感染种类均有差异,断奶后犊牛感染率最高(62.29%),犊牛感染的寄生虫优势种类为球虫而育成牛和成年牛为阿米巴原虫。PCR检测结果显示: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38%、2.20%和8.19%。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省部分地区奶牛肠道寄生虫感染比较普遍,同时也存在人兽共患病原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微孢子虫的感染,因此应加强该地区奶牛的饲养管理和肠道寄生虫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西藏地区养殖业目前仍以放牧为主,肠道寄生虫病仍是危害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西藏地区放牧家畜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通过卢戈氏碘液法、饱和蔗糖漂浮法对采自林芝、山南、日喀则地区的9种放牧家畜2256份粪便样品进行检查。结果共检测出10种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8.56%(1998/2256);优势感染种类为球虫,感染率为62.99%;而其它种类寄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十二指肠贾第虫为0.13%、隐孢子虫为0.75%、圆线虫为42.82%、鞭虫为5.01%、吸虫为0.71%、绦虫为2.79%、阿米巴原虫为44.81%、蛔虫为2.84%、结肠小袋纤毛虫为1.20%。2~5种寄生虫混合感染占比为52.79%,其中以2种寄生虫混合感染率占比最高,高达34.40%。上述结果表明,上述西藏三个地区放牧家畜肠道寄生虫感染普遍,同时也感染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等人兽共患原虫,因此有必要加强西藏地区放牧家畜肠道寄生虫病防治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甘肃省部分地区藏羊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共采集甘肃玛曲县和碌曲县2个地区177份新鲜粪便样本,采用离心沉淀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测,然后对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出8种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4.35%(167/177)。阿米巴原虫和艾美耳球虫为优势虫种,感染率分别为35.59%(63/177)和84.75%(150/177),其他肠道寄生虫如:毛尾线虫(鞭虫)、圆线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的感染率分别为6.78%(12/177)、22.60%(40/177)和4.52%(8/177)。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隐孢子虫和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69%(3/177)和0.56%(1/177),然而PCR检测结果显示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4.52%(8/177)、1.69%(3/177)和34.46%(61/177)。此外,混合感染现象较为严重,存在2~7种寄生虫感染情况,且玛曲县和碌曲县均以2种寄生虫混合感染最为普遍,总感染率达到38.42%(68/177),高于其他混合感染情况。本次调查研究表明,甘肃地区藏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普遍存在,藏羊的肠道寄生虫防控和饲养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陕西省鸡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希塞氏糖溶液漂浮法,对陕西省6个地区的18个养鸡场共336份粪便样品中的寄生虫卵/卵囊进行了检测。初步鉴定了这些地区鸡的粪便中存在艾美耳球虫卵囊、隐孢子虫卵囊、鸡异刺线虫卵和鸡蛔虫卵,其感染率分别为44.94%、0.89%、25.30%和1.19%。为鉴定隐孢子虫种别,以基于18SrRNA基因的巢式PCR对分离的隐孢子虫卵囊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发现,3份样本中所发现的隐孢子虫均为贝氏隐孢子虫。本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这6个地区鸡肠道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尤以球虫和异刺线虫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获悉西藏地区马属动物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采集西藏4个地区马属动物粪便样品111份,采用卢戈氏碘液法和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测到6种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圆线虫82.88%(92/111)、球虫10.81%(12/111)、阿米巴原虫17.12%(19/111)、马副蛔虫12.61%(14/111)、鞭虫2.70%(3/111)和结肠小袋纤毛虫4.50%(5/111),检测到的寄生虫总体感染率为88.29%(98/111)。另对所有样品基于毕氏肠微孢子虫ITS位点进行巢式PCR扩增,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为6.31%(7/111),共鉴定出3种基因型:1个已知基因型Ebp C(5/7)以及2个新基因型,分别命名为XZM1(1/7)和XZM2(1/7)。结果表明,西藏马属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严重,尤其是圆线虫的感染率较高,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的3种基因型,系统发育分析中基因型XZM1归类于具有一定人兽共患风险的第2群,基因型Ebp C和XZM2属于具有高度人兽共患风险的第1群,证实该地区马属动物是毕氏肠微孢子虫的储存宿主,且在其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的肠道原虫,隐孢子虫可感染包括猪在内的多种家畜和人类,但对云南省猪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尚缺乏系统研究。为获悉云南省猪场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虫种类型,本研究采集来自于云南四个代表性猪场的129份新鲜粪样,采用巢式PCR扩增猪隐孢子虫的18S rRNA基因序列,然后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和构建进化树,解析隐孢子虫的种属关系;对不同地区及动物年龄的感染率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有17个样本确定为隐孢子虫感染阳性,总体感染率为13.18%(17/129),其中16例为成猪隐孢子虫,1例为猪隐孢子虫;风险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率在不同地区及不同的年龄段之间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本研究首次在云南省猪体内发现猪隐孢子虫虫种,研究结果为云南省猪隐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了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犊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地区3个奶牛场的55头6月龄以内的犊牛为调查对象,在16头犊牛的粪便中查到隐孢子虫卵囊,平均感染率为29.1%(16/55).A、B 2个奶牛场犊牛的感染率(分别是40.0%和35.7%)高于C场犊牛的感染率(19.2%),但3个奶牛场感染率的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各奶牛场1~3月龄犊牛隐孢子虫的感染强度和感染率均比4~6月龄犊牛高(P<0.05).  相似文献   

8.
采用剖检法检查西藏五县147只山羊、118只绵羊、114头牦牛、88头黄牛内脏器官、网膜、肠系膜、脑等组织器官,采集寄生虫幼虫,调查西藏家畜主要带科中绦期幼虫(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情况和危害程度。结果显示,山羊细颈囊尾蚴、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总体感染率分别为46.94%、4.08%、0,绵羊分别为62.77%、13.83%、4.26%;牦牛棘球蚴、脑多头蚴的感染率分别为15.79%、2.63%,黄牛的感染率分别为4.55%、0,说明绵羊更易感脑多头蚴;截至目前暂未在西藏发现山羊感染脑多头蚴;牦牛感染率幼畜与成年畜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幼畜更易感。结果表明,西藏家畜这三种绦虫蚴病感染强度仍很高,需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重庆地区猪弓形虫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于2011年5月份、8月份和11月份分别采集重庆39个区(县)的猪血清样本3 510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血清中的弓形虫抗体。结果显示,受检的3 510份猪血清样本中,阳性样本2 522份,弓形虫感染阳性率为71.85%。按不同猪来源统计,散养户的阳性率为75.46%,规模猪场的阳性率为69.96%,屠宰场生猪的阳性率为67.79%,种猪场种母猪的阳性率为73.59%;按采样季节统计,猪弓形虫抗体阳性率5月份为71.58%,8月份为81.28%,11月份为69.97%。根据调查结果判断,重庆地区各区(县)和各种来源的猪均有较高程度的弓形虫感染,夏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冬季和春季,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方七省份牛无浆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我国南方地区牛羊感染牛无浆体的状况,用PCR检测了采自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七省(区、市)共685份牛和羊的血液样品的DNA。PCR方法以16SrRNA基因为靶标,采用无浆体属通用引物EE1/EE2和牛无浆体特异性引物AB1f/AB1r对采集样品的全血基因组进行套式PCR扩增。PCR结果显示:四川省样品感染率为17.5%;重庆市样品感染率为25.7%;云南省样品感染率为29.6%;贵州省样品感染率为59.1%;广西壮族自治区样品感染率为14.0%;湖南省样品感染率为8.2%;广东省样品感染率为23.7%。调查证实了牛无浆体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广泛的分布,该调查丰富了我国牛无浆体的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剖检59只褐家鼠、12只黑家鼠,从其肠道中检获2种线虫,经鉴定为巴西日圆线虫(Nippostrongylus brasiliesis)和四翼无刺线虫(Aspiculuris tetrateres).前者在褐家鼠的感染率为89.83%(53/57),感染强度为1-14条,在黑家鼠的感染率为58.33%(7/12),感染强度为1-10条;后者在褐家鼠的感染率为35.59%(21/59),感染强度为1-8条,在黑家鼠的感染率为41.67%(5/12),感染强度为1-5条.  相似文献   

12.
延边地区牛瑟氏泰勒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吉林省延边地区牛瑟氏泰勒虫病的流行情况,分别采用血涂片染色镜检法和PCR方法对采自延边地区的206份牛血液样本进行了牛瑟氏泰勒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PCR检测的阳性率为62.6%,显著高于血涂片染色镜检法检测的阳性率(17.5%)。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PCR检测的206份血液样本进行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品种及饲养方式的比较;结果,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品种之间瑟氏泰勒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和不同饲养方式之间牛瑟氏泰勒虫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吉林省延边地区是牛瑟氏泰勒虫病的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贵阳动物园圈养野生动物隐孢子虫的感染流行情况,以骆驼、黑熊、斑马、袋鼠、猕猴、长臂猿、大象等野生动物的新鲜粪便为样品(n=84),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收集隐孢子虫的卵囊并提取D N A,以18S r R NA为目标基因靶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并采用巢式PCR扩增目的基因,后经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共有13份隐孢子虫阳性样品,其中骆驼7份,感染率为70.00%,感染虫种为安氏隐孢子虫;斑马1份,感染率为10.00%,感染虫种为安氏隐孢子虫;长臂猿5份,感染率为23.81%,感染虫种为微小隐孢子虫、人隐孢子虫及小鼠隐孢子虫。本次调查发现该园野生动物隐孢子虫具有较高的总体感染率(15.50%)和鉴定出4种人兽共患隐孢子虫虫种,具有较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斑马感染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塔里木盆地驴胃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2011年7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驴屠宰车间随机选取60头驴,应用系统剖检法对其胃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依据形态学鉴定虫体种类。结果显示,胃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为100%,均为混合感染,感染2种寄生虫的驴占5%,感染3种以上寄生虫的驴占95%;共鉴定出7(亚)科13属28种寄生虫,其中圆线属占100%,杯环属占71.7%,盅口属占65.0%,胃蝇属占53.3%,冠环属占40.0%,柔线属占28.3%,杯冠属占21.7%,副蛔属占16.7%,三齿属占13.3%,尖尾属占8.3%,普氏属占3.3%,毛圆属占1.6%,裸头属占1.6%。建议养殖者提高管理水平,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对驴进行消化道线虫和胃蝇的驱虫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雏鸡肠道黏膜上皮组织Occludin和Claudin-1表达的影响,给14日龄雏鸡经嗉囊接种2×104个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孢子化卵囊,分别于感染后第0、4、7、14和21天采集小肠和盲肠样本。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ting分析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雏鸡肠道黏膜上皮组织Occ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在m RNA水平上,相较于第0天,感染后第4天盲肠Occludin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第7天则显著下降(P0.01),第14和21天表达量逐渐回升,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Claudin-1的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蛋白水平上,相较于感染后第0天,小肠和盲肠的Occludin均在感染后第4天显著上升(P0.05),在感染后第7天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第14和21天表达量则显著升高(P0.01);盲肠Claudin-1的表达量在第7天显著下降(P0.01),小肠Claudin-1在第21天则显著上升(P0.01)。结果表明,球虫感染后的裂殖生殖阶段可能会引起机体的抗损伤反应,使得Occludin的表达量显著上升,感染后第7天雏鸡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量下降,是肠上皮屏障受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上海地区乳牛球虫感染的季节变化情况,对上海地区3个牧场乳牛抽样直肠采集粪便,检查了718头乳牛粪样。结果,查出球虫阳性牛269头,平均感染率为37.46%,其中1月龄以内牛的感染率为33.89%,1~12月龄牛的感染率为42.33%,12月龄以上牛的感染率为25.95%。平均感染率最高的4月份为44.44%,最低的8月份为28.57%。3个牧场球虫阳性牛的感染强度(OPG值)为0~169 000个,平均OPG值为9 477个,其中1月龄以内牛的OPG值为8 270个,1~12月龄牛的OPG值为4 318个,12月龄以上牛的OPG值为145个。调查发现了6种球虫,分别是牛艾美球虫(Eimeria bovis)、椭圆艾美球虫(E.ellipsoidalis)、邱氏艾美球虫(E.zurnii)、怀俄明艾美球虫(E.wyomingensis)、柱状艾美球虫(E.cylindri-ca)、亚球形艾美球虫(E.subspherica)。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地区乳牛球虫感染率无明显季节差异,12月龄内乳牛的球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均明显高于12月龄以上乳牛,乳牛球虫的优势虫种为牛艾美球虫、椭圆艾美球虫、邱氏艾美球虫。  相似文献   

17.
调查中国西藏自治区藏羚羊十二指肠贾第虫的感染情况并掌握其集聚体分布,基于十二指肠贾第虫的bg基因位点,采用巢式PCR法共检测了305份西藏不同地区的藏羚羊粪便DNA样本,总感染率为0.7%(2/305)。此外,发现西藏藏羚羊贾第虫感染率与性别没有相关性。遗传分析表明西藏藏羚羊感染的十二指肠贾第虫集聚体为集聚体E。虽然西藏地区藏羚羊的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低于国内大部分地区,但仍是该地区人类感染贾第虫的潜在传染源,本研究为我国藏羚羊及其他宿主的十二指肠贾第虫防治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牦牛泰勒虫的感染状况,采用可同时检测3种牛泰勒虫感染的重组MPSP蛋白间接ELISA方法,对采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和玛曲县的320份牦牛血清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1.56%(229/320),表明该地区牛泰勒虫感染严重。SPSS22.0.0.0软件卡方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甘南藏族自治州这4个县(市)之间牦牛血清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11,x~2=2.39,df=3),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牦牛之间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9,x~2=2.13,df=2;P=0.07,x~2=0.02,df=1)。本研究为该地区牦牛泰勒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流行病学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1999年3~6月四川省巴中市的43个乡(镇)212个村严重暴发了侵袭人和畜禽的外寄生虫,经鉴定为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受虫害面积达410 km2,抽样调查牛感染率为100%、山羊100%、猪27.0%、鸡100%、鸭89.0%,感染强度1~2241只,疫区灌木丛含蜱量以人工步旗500 m为2635只.经用三氯杀螨醇、敌百虫喷雾灭蜱后,其灌木丛人工步旗500 m含蜱量降为7.3只;用双甲脒、氯菊脂涂抹患处和内服阿维菌素后,抽样调查牛感染率为6.0%、山羊8.0%、猪为0、鸡2.0%、鸭0.6%;在疫区内扑杀野兔和老鼠等供血宿主139 448只.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调查西藏部分地区牦牛球虫感染情况和流行现状,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从西藏林芝、山南和日喀则地区内放牧牦牛群随机采集的239份新鲜粪便样品进行球虫检测。结果显示:3个地区牦牛的艾美耳球虫总感染率为43.93%(105/239),共检测出11种艾美耳球虫,分别为邱氏艾美耳球虫25.94%(62/239)、椭圆艾美耳球虫15.48%(37/239)、柱状艾美耳球虫11.30%(27/239)、阿拉巴艾美耳球虫10.88%(26/239)、亚球形艾美耳球虫7.95%(19/239)、牛艾美耳球虫7.53%(18/239)、加拿大艾美耳球虫5.86%(14/239)、皮利他艾美耳球虫5.44%(13/239)、奥博艾美耳球虫3.35%(8/239)、拨克郎艾美耳球虫1.26%(3/239)和巴西艾美耳球虫1.26%(3/239),其中邱氏艾美耳球虫和椭圆艾美耳球虫为优势虫种。此外,牦牛球虫单感染率为18.41%(44/239),混合感染率为25.52%(61/239),其中以2种球虫的混合感染率最高,感染率为11.30%,混合感染3、4、5、6和7种球虫的感染率分别为9.21%、0、3.35%、0.84%和0.84%。调查结果表明:西藏部分地区牦牛球虫病流行较为严重,应加强本病的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