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状况的调查资料表明,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由机构接触因子、人际接触因子和意见表达因子构成;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表现出“非正式渠道多,正式渠道少,象征性参与多,实质性参与少”的特征。社会资本各因素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影响具有复杂性;社会资本有可能成为政治参与者的逆向束缚,抑制政治参与。在实践中应采取拓宽与抑制相结合的策略,建设公民社会,培养理性政治文化,使社会资本在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中扮演更为积极角色,引导新社会阶层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
张红  李航 《青年探索》2006,(4):26-29
本文主要从宏观制度因素和微观个体主观感知两个层面分析了“新失业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流动的内卷化趋势。同时也验证了孙立平教授关于目前中国的社会格局已经基本定型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社会中,乡村女性实现自身社会流动的机会是比较渺茫的.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共政权迅速地在冀中乡村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通过对党政工作、学校教育、创造模范、培训骨干、新式富农、一技之长等社会流动途径的改造、发明及继承,有力地推动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乡村女性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这种乡村女性社会流动机制的良性运行深刻地影响了中共革命的进程,也重新塑造了政权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更表现出了政治外力主导、运行均衡化、微风气明显三方面的特征.可以说,女性社会流动的顺畅和广泛是实现国家政权与乡村女性之间良性互动与互惠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这一结论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洪波 《政策》2009,(10):41-43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纪元。60年来,我国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已经有法可依。伴随国家法制建设的伟大进程,湖北法制建设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5.
湖北义赈会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新式绅商在上海创办的突破地域性和传统宗法乡土观念的民间慈善组织。它诞生于中国传统赈务向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在呈现出鲜明的近代化色彩的同时,还打上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以《申报》为中心,可以对湖北义赈会在1919年湖北水灾中的赈灾活动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阚道远 《长白学刊》2012,(5):138-141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新社会运动近年来逐渐兴起,成为人民群众诉求表达的新渠道和新形态,具有组织动员的新特征。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新社会运动易发多发的趋势比较明显,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要求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引导新社会运动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挥政治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轶 《湖湘论坛》2013,(5):75-79,102
晚清立宪运动是清政府面临多重危机而进行的适应性变革,是近代中国构建现代化国家的努力。立宪运动在清政府宏观规划和立宪派的推动下启动,江苏立宪派作为立宪派的重要力量,其宪政活动既有获得成功效应的经验,亦存在不足和缺陷,其整体心态和行为值得检讨,更有对现在改革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8.
贾学军 《前沿》2011,(1):25-29
20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变动,这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产生了冲击,促使了西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与实践的历次改变。随着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与民主社会主义逐渐趋于沉寂,"新社会运动"开始纷纷兴起,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方最有影响的社会运动形式,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引领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运动的去阶级化潮流,是当前西方左翼中最有上升空间的政治势力。  相似文献   

9.
和谐阶层关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阶层从多方面共同努力.本文从构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出发,深入探讨“阶层关系和谐”的政策建树和实践成效,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深刻变革、户籍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对于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逐步形成以中等收入者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生活运动中,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女性的法令和措施,触及到女性的着装、婚姻家庭、职业、社交等基本生活层面,国民政府试图通过行政力量"塑造"和规范女性。另外,国民政府建立了一些妇女团体,组织动员更多的女性参与到新生活运动中。本文通过对新生活运动的探讨,发现国民政府对妇女的政策具有双重角色定位的特点:既维护女性的传统角色,注重女性的家庭责任,又鼓励妇女提高自身的智识,动员妇女参与社会事业,担当"国民"之责任。  相似文献   

11.
母性神话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它的构建过程便是男性依据时代需要对女性进行形塑的过程。近代意义上的新母性神话是时代使命、男性欲望和大众媒介的合谋。而作为传播和构建女性文化的重要公共话语空间,辛亥时期大量涌现的女性媒介参与,甚至直接促成了其时社会旧母性神话遭遇颠覆、新母性神话得以构建的过程。从新母性神话构建的过程和内容看,女性媒介只是利用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资本复制了男性中心话语,然后和男性、其他媒介及舆论一道形塑了其时的女性。这是男权社会的本质使然。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快、中国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通过构建CGE模型,对湖北省"十三五"时期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对湖北省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虽然对湖北省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但总体影响程度较小,且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明显,并以此提出减缓碳减排政策经济冲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复苏和不断繁荣的进程中,伴随工商入仕禁令、中古自耕农超经济强制等职业壁垒的动摇和破除,科举向社会各阶层的逐步开放,受求取功名与获取财富的双重目标的激励,以农、工、商追逐仕进与农转向工、商为显著特征的职业流动,以及士、农、工、商的各业兼营,促成了官僚、地主、商人的三位一体化和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职业之间转换互通、对流兼容的渐趋频繁并日臻常态化,使得汉晋以降职业领域中的封闭僵化状态被开放灵活的格局取而代之,“四民分业”完成了向“四民不分”的转变。而不断加剧的职业流动,又缔造出官僚队伍以“寒人为中坚”、职业分工由“四民”衍化为“六民”、职业层级差别淡化的新型职业结构,社会结构一定程度上因此而呈现出开放化、平民化、平等化的色彩,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基本样式得以在此基础上定型。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赵树理的小说《传家宝》,对抗战时期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纺织生产运动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指出其具有多重面向:它以动员组织妇女参加纺织生产为主要出发点,对传统"男耕女织"的性别分工/劳动分工进行了征用和改造,从而在"妇女解放"的维度上留下了值得讨论的新空间;它是抗日根据地在遭遇到经济封锁时的"自给自足"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但更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合作社"机制探索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重要环节;它询唤出了一批具有劳动自觉、尊严感与"公家"意识的"新妇女",更重要的是,初步建构了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互助合作的"劳动共同体",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未来"新社会"建构的可能路径。文章认为,延安时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拓展了对"妇女""革命"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以"延安道路"为成熟标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也亟待被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5.
阳信生 《求索》2010,(6):240-242
通过对清末民初湖南政治权威变动状况的考察,可知辛亥革命的发生、发展与政治权威的转换密切相关,传统政治权威的衰落、新式社会权威的崛起是辛亥革命爆发和成功的起点和原因,新式政治权威的地位确立与否又与辛亥革命后政治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封建政治权威逐渐衰落,但其植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传统政治权威仍然具有极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新兴政治权威崛起后,但却无足够的实力除旧布新、稳固政局,只好与旧式权威妥协,政治民主化、政治权威合理化、法制化无法实现。这导致了民国政治现代化之路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6.
17.
吴晓荣 《求索》2014,(12):39-45
土地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是通过地缘、血缘关系等方式来选择基层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基层组织没有超出日常生活交际网络。这种发展党员的方式加上党员成分不一,导致其面对革命的态度不一,思想混乱,党支部形同虚设,完全起不到群众斗争的核心力量和坚强堡垒作用。在根据地不断巩固壮大,各级党组织不断建立的过程中,中共展开了对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党员的教育和整顿,使其充分发挥动员教育群众的职责,为根据地的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书院教育与学术流变息息相关。明中后期开始,随着传统学术发展的流变,在心学、理学的竞争中讲学日渐兴盛,湖北书院也逐渐发展壮大。乾嘉时期,考据学兴盛,湖北书院教育和学术主潮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清末,随着内忧外患的现实危机及经世思潮的兴起,张之洞积极改革以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为代表的湖北书院的教育内容,讲授经世实学,大力宣扬西学,以培养实用人才,最终促使传统书院转变为新式学堂。  相似文献   

19.
薛晓芳 《前沿》2009,(13):178-181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的交锋拉开了中西文化"战"与"和"的序幕。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文化"战"与"和"在五四运动前后又一次卷土重来。纵观这两个时期的论争,实际上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构想未来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双方观点各异,在"战"的同时又从对方吸收有益的思想不断地达到"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中西文明的剖析和反思愈发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不但有助于将文化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期间,社会舆论对新国民形象充满希冀与构想.以辛亥革命期间社会关于“剪辫”的舆论为主要考察对象,可以概览这些表面上看是受欧风美雨浸润的趋新人士所发出的呼吁和主张,进而审视近代中国新旧交替之际,“身体”这个场域内所发生的权力运作与利益争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