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据数名欧洲国家的外交官说,为了说服欧盟不要解除已经执行了14年的对华军售禁令,布什政府悄悄向欧盟及其成员国提出了一系列正式抗议。欧盟是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的。中国目前正在加大宣传攻势以说服欧盟解除对它实施的武器销售禁令。法国和德国已经站到中国一边,并成功地敦促欧盟对针对中国的武器禁运进行前所未有的审议。美国在1989年对中国实施了类似的武器禁运。它告诉欧洲,解除禁运会对一个继续抵制民主改革的政府发出错误  相似文献   

2.
饿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与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在莫斯科举行会谈,讨论俄罗斯向中国出售武器问题。但欧盟有可能向中国出售武器,它准备取消对华军售禁令。 中国是俄罗斯武器的主要购买者,每年购买价值15亿至2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俄罗斯目前正在执行一些大的合同。但是最近俄罗斯的好日子受到了威胁。12月4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在访问北京时说,将与中国一起为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而努力。欧盟在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  相似文献   

3.
2月5日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外长杨洁篪称美国对台售武"违反国家间行为准则",北京"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这被认为是以高姿态在向美国喊话。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在讨论西班牙外交大臣莫拉蒂诺斯呼吁的欧盟在上半年解除对华武器禁售的可能性。典型的说法是,欧  相似文献   

4.
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解禁问题已引起欧、美、日、俄、台的高度关切,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个重大议题.解禁大势已定,但欧盟内部的"反解派"和美国的作梗使解禁面临重重障碍.最后的解禁将可能是欧美达成妥协,美国仍维系其主导的西方对华武器禁运体系.  相似文献   

5.
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不会一路坦途,但欧盟一定会以“欧洲人来解决欧洲人 的问题”态度,在对华军售禁令问题上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6.
值得关注的事态近来,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对台湾问题最有影响的国家,一改以往在这一重大问题上的模糊立场,公然将台湾海峡的安全问题视为其“共同战略目标”。此举是一个极为值得关注的重大事态,也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预,是中国人民所无法接受的。从去年以来,随着欧盟对华武器出口开禁的呼声不断增强,美国和日本便通过各种渠道,明确反对欧盟的这一打算,竭尽全力影响欧盟的决策。与此同时,美国却加大了  相似文献   

7.
从2013年6月1日起,欧盟解除了对叙利亚的武器禁运,欧盟各成员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对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武器,同时,欧盟对叙利亚政府开始实施新一轮为期12个月的经济制裁。实际上,自2011年3  相似文献   

8.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的背景欧盟正在考虑取消1989年对华武器禁运令,从而引起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关注。这些问题包括:美国-欧盟-中国战略动态、大西洋两岸的分歧、中国作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和地区大国的崛起、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以及东亚未来的安全和稳定。我的讲话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我要谈谈欧盟-中国关系5到10年来大大改善的战略动态,从而提供必要的背景。在第二部分,我  相似文献   

9.
英国《简氏防卫周刊》的亚洲防务专家阿利克斯.瓦坦卡则认为,美国不必担心,因为欧盟内部在中短期内根本不可能达成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共识。他说,美国和中国未来可能因为台湾发生战争,而欧洲跟中国直接发生战每的可能性没有那么大,但是,不论美国跟哪个国家开战,欧洲盟国,特别是北约,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卷入,除了战略考量之外,北欧国家,如丹麦、芬兰、瑞典等国,还有深厚的对民主人权的传统考量。瓦坦卡说:“这些北欧国家的原则观点是,他们反对向一个披认为对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2004年的外交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法国为开局,并且取得不俗成果。主要体现在:一、希拉克高调反对台湾公投;二、签署包括订购空中巴士在内的九宗经贸合作项目;三、强化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四、促使欧盟考虑解除武器禁运。 中国与法国虽然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但彼此却有许多共同点,尤其在国际战略方面,甚具共同语言。例如,双方都主张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也许可以这么说,法国是西方大国中与中国关系最悠远,共同点最多、分歧最小的国家。 事实上,中、法关系一开始就建立在战略合作的基础上。1964年法国成为欧洲国家中最  相似文献   

11.
姜列青 《工会博览》2004,(18):37-39
从2004年5月1日起,欧盟吸收了匈牙利等10个新成员国(以下简称新成员国),使其成员从15国扩大为25国。欧盟东扩引起了包括国际工运界在内的各方面关注。 一、欧盟东扩带来的问题 欧盟东扩是东欧国家社会制度演变和走上市场经济的结果之一,也是欧洲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及欧盟加强  相似文献   

12.
孙哲 《当代世界》2015,(9):20-21
<正>过去八个月,笔者曾经五次深入美国调研,感受到奥巴马政府和美国媒体在对华态度上出现的反复。习近平主席访美在即,我们期待这次访问取得成功,中美双方能够进一步管控分歧、开展"合作型外交",共同深化两国新型大国关系。当前美国对华舆情2015年入春以来,美国对华舆情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官员和学者散布偏激观点,呼吁反思对华政策,强调对华武力"示强"。在激进观点影响下,一些主流人士如  相似文献   

13.
姜琍 《当代世界》2020,(1):40-47
由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组成的中欧地区合作组织维谢格拉德集团于2004年加入欧盟后,致力于争取与欧盟老成员国平等地位并增强在欧盟的影响力。在经历了入盟初期的松散合作后,四国积极克服差异和分歧,在一些欧盟议题上形成共同立场,并持续推进优先合作议题,从而提高了在欧盟的声望。随着政治上愈益自信、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以及与欧盟老成员国的利益分歧加大,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努力维护民族国家利益,在欧盟内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时有挑战欧盟政治正确性的举动。作为中东欧地区最具活力和最有成就的地区合作组织,维谢格拉德集团在政治、经济、安全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对欧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方媒体炒作中国武器出口的背后,是对中国武器出口现状的过度关注和无理猜忌,担心美、俄和英垄断全球军火市场的格局总有一天会被中国打破。可以想见,欧盟和美国等西方国家未来对中国武器出口的围堵还将继续。  相似文献   

15.
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对抗性"思维,联合美日,利用西方国家的整体优势,在市场准入、产能过剩、技术转让等议题上对中国施压,并且积极介入亚太安全事务,试图制衡中国。这加剧了中欧关系中的"失衡"状态:中国与欧盟成员国的双边关系要好于和欧盟的总体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欧盟对国际格局的看法发生了改变,面对中国的崛起变得不再自信;另一方面在于一些欧盟成员国在对华关系上滥用欧盟体制的优势,总是试图在中国和欧盟机构之间左右逢源。  相似文献   

16.
寰球眼     
《南风窗》2008,(22):14-14
塞尔维亚解套"科独"10月8日,就在格鲁吉亚分离地区南奥塞梯紧锣密鼓谋求加入俄白联盟之际,联合国大会以77票赞成、6票反对、74票弃权的表决结果批准了塞尔维亚要求国际刑事法院就科索沃独立一事作出评判的提案。由于大多数欧盟成员国弃权,美国投了反对票,最终结果似乎宣告了贝尔格莱德的外交胜利。不过就在次日,邻国黑山、马其顿承认科索沃独立,给塞政府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7.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4年10月20日报道,台湾军方已向美国国防部提交了一封需求函,询问出售AGM-88C哈姆(HARM)高速反辐射导弹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的可能性及其价格。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美国国防部官员说“美国向台湾提供价格和出售的资料暗示美国将向台湾出售这些武器。但由于担心北京的反应,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务院预期将反对出售这些武器。反对者表示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只能出售防御性武器,因此将就哈姆和JDAM是否是防御性武器展开争论”不过据  相似文献   

18.
许春华 《南风窗》2013,(2):74-76
近半民众认为3年来欧盟的贪腐问题趋于严重,称贪腐仍是多数成员国面临的棘手难题,并有约3/4的民众认为贪腐在本国政府机构中普遍存在。"欧盟什么时候才能省吃俭用?"德国《图片报》去年年末曾以此大字标题发出质疑。报道写道,"节约,节约,节约"——27个成员国的政府每天都在为自己的开支"刹车",欧盟却仍在"开心、大方地花钱"。  相似文献   

19.
“新、老欧洲”与美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老欧洲”的概念,是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提出的,他把法、德等反对美对伊动武的欧洲国家称为“老欧洲”,把积极支持美国对伊政策的中东欧国家称为“新欧洲”,并称“北约欧洲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新欧洲”。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严重的政策分歧不仅使欧盟在共同外交政策上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也使美国和欧洲大陆主要大国的关系滑入了二战以来最深的谷底。2004年5月欧盟正式接纳10个中东欧新成员国后,“新欧洲”成为了美国在欧洲保持影响的首要依托。  相似文献   

20.
谢奕秋 《南风窗》2010,(7):11-11
<正>3月中旬的欧元区16国财长月度例会,向陷入债务危机的希腊发出了迄今最明确的救助信号。尽管号称"贷款池"的援救希腊机制的具体内容,还要待3月25日欧盟春季首脑会议最后敲定,但欧盟不会袖手旁观一个成员国的危机向整个欧洲蔓延已是可以肯定的。从去年4月爱尔兰财政危机曝光到12月希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