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收入增长加快,差距拉大 199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收入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下半年中央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而实行的收入增长政策,包括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提高社会保障线水平。由于这次增加工资的幅度大,涉及面广,对居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在单位、地区及职工间的工资差距持续拉大,工资差距拉大的程度已背离了工资收入所应反映的劳动贡献差别。主要反映在以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企业内部。收入过多者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部分企  相似文献   

3.
信息动态     
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入世挑战大约还有3年时间真正显现。萧灼基指出,由于国际企业进入中国还需要一个逐步了解和评估的过程,同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还保留一些保护性措施,入世带来的挑战大约还会有3年时间才能真正显现。萧灼基认为,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将会给中国带来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国内企业亏损破产可能增加;二是失业将会增加,尤其是新增就业人口的失业将增加;三是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均收入1000美元至5000美元这一收入差距拉大的阶段,随着入世后带来的产业变化和收入增长速度差异,收入差距将继续拉大。  相似文献   

4.
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大幅增加工资的结果,既没有导致内需的增加,也没有缩小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经济增长、就业与工资之间的关系重新作出理性思考。基于工资率决定要素的分析,借鉴国际社会基本经验,充分检讨中国目前与就业和收入相关的经济政策,尤其是中国所面临的约束条件,可以推论,试图以提高工资来刺激内需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应当依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加以调整,而不能采用单一的收入再分配的做法。真正能够有效增加广大民众收入的做法只能是通过发展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知识教育)来提高人们的生产效率,真正能够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的前提只能是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把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放在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斌 《中国人大》2009,(17):37-37
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应该突出"三农"问题和改善民生的问题,民生的问题应该重点放在农村。 第一,扩大内需,要重在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别。现在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农民的收入偏低,消费能力较弱,扩大内需就没有动力。由于差距太大,老百姓的心理不平衡。我建议中央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尽管2008年政府出台十条具体措施,计划到2010年总共投入4万亿元进行投资,以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效果差强人意.本文从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边际消费倾向因素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差距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多少呈反向变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有效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乃至整个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以开县温泉镇和璧山县的大兴镇为重点,对当前农民收入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一、当前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 山区与发达地区农民及农户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我国不仅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已达到4:1,而且农村地区与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开县贫困的红园乡去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94元,比该县经济效益好的温泉镇的1560元少49%,比我市的1971元少59.7%,比全国的2366元少66.4%,更少于东部发达地区及大城市近郊的农民。同时,当前农村中收入高的比收入低的农户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半数以上的农户处于平均水平以下。有约10%的农户收入很差,有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沈阳打造立足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辐射全球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沈阳要从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以数字赋能消费创新发展、提升城市消费国际化程度以及打造对接国际的消费制度和消费政策等方面发力,把沈阳建设成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9.
郭蕊 《传承》2011,(2):26-27
居民享用的公共消费比城市居民少得多,才出现了消费差距大于收入差距的现象.这也说明,正是公共消费的不平等,加大了城乡之间差距.不平等的公共消费使得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顺民心的要紧事。  相似文献   

11.
郭振宗 《理论月刊》2003,(11):149-15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拉大的趋势,不仅表现为总体收入差距拉大,而且表现为东西地区、城乡居民、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收入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拉大。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初始条件不同;体制外收入膨胀;体制、制度与政策安排的不公平、不合理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对策是: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能力;深化体制与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行为,打击遏制非法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2.
王宗科 《前沿》2004,(8):109-112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 ,出现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状况 ,为此 ,必须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世纪行》2008,(2):33-33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维护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权益的有关法律与规定,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保障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企业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企业没有严格执行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二是部分垄断行业与传统产业职工收入差距拉大。三是普通职工工资增长明显低于管理层收入增长。四是劳动定额缺乏指导标准。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文章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要形成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改善供给拉动消费的机制、改善预期让消费者敢于消费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新年祝愿     
爆竹响,钟声鸣,辞玉兔,迎金龙。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收入会增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包括:增加消费能力,发展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预期。消费,前提是有钱可花,腰包空空,啥也白搭。  相似文献   

16.
余斌 《政策瞭望》2010,(12):50-51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已成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点目标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使居民"有更多钱可花"、"有钱更敢于花"、"有钱更方便花",但这需要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起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央《建议》把限制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列为“在未来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那么,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它何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肆虐?我们该如何调节和限制它? 一、社会分配差距拉大和进一步悬殊的表现 目前,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进一步悬殊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表现在: 其一,地区收入差距悬殊。我国省际间的最高平均工资与最低平均工资之比,1985年为1.98:1(广东:安徽),1990年为1.63:1(广东:江西),1994年为2.18:1(上海:江西)。个别地区的  相似文献   

18.
在7月5日闭幕的全国贯彻《劳动法》经验交流会上,劳动部部长李伯勇谈到下一步贯彻实施《劳动法》时指出:要加强工资宏观调控,继续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李伯勇指出,对工资总量实行调控,当前要着重在三方面进行探索,争取取得突破。一是加强经营者收入管理,严格按程序进行审批,收入高低要与经济效益联系起来,坚持先考核后兑现。_二是对收入过高的各类公司、垄断性行业、房地产、证券等行业进行治理,将其工资收入纳入劳动部门统一管理,对国家授权经营的垄断性行业实行工资控制线办法,逐步缩小同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c三是对工资外收入…  相似文献   

19.
张志  许善达  吴敬琏  樊纲  易纲 《小康》2006,(8):38-41
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令人担忧。是市场化直接导致了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吗?体制问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让收入分配差距不变成“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20.
“收入差距”大小是衡量农村小康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众多权威数据表明,目前农村收入差距过大,已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农村收入差距过大后果严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遏止农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