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虎学 《唯实》2008,(9):36-39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伦理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影响深远.学界有关"实践哲学"的研究和对"实践"范畴的探讨莫衷一是.厘清"实践"范畴的来龙去脉和内在思想理路需回到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中去,彰显"实践"的原初理论语境,澄明"实践"概念,进而确立"实践"的坐标.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7,(6)
《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深刻阐述了与德性相关的选择性、实践理性等特点,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德性即中道"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中道思想有效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践所得出的伟大论证。"中道"作为其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始末。文本从"德性即中道"的历史溯源入手,论述中道伦理思想内涵,点明中道伦理思想特征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寻实现"中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从风俗习惯、情感性格和伦理德性三个角度理解和界定品格,并以德性为其内核与品质对此作出区分.他认为,德性贯穿于品格之中,凭其属性和含量构成对品格的量度;品格预示价值选择;品格塑造依赖教育和风俗熏养;青年的品格熏陶要在法律制约下进行.亚里士多德的品格观念与其他范畴一起构筑了其伦理学体系,展示了品格范畴的意义,为后世留下启发,同时也有若干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新视野》1987,(4)
学习重点第一章伦理学的对象教学目的:明确伦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伦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干部学点伦理学的意义。第一节伦理学的对象一、“道德”与“伦理学”的含义和由来道德就是人类社会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规范、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说,它是在公元前三世纪,由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首创的。二、伦理学的对象伦理学必须从总体上、联系上、发展上全面研究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才能发现道德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所论述的诸多伦理德性中,“公正”是最重要且最复杂的一种德性,它是“一切德性的总括”。亚里士多德是在两种意义上谈论公正:一是作为外在价值目标、理想状态的公正,一是作为一种内在灵魂品质、伦理德性的公正。这两种公正各有特定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陈文安 《学习月刊》2012,(10):35-36
衡平法在西方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中就出现epieikeia和dikaiosune的比较,epieikeia有合乎情境、合理、从俗、得体、善等意思。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衡平”(epieikeia)就是对正义的“校准”.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衡平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实践的智慧。那些能做到衡平的人.虽有法律支持也不会不通情理地坚持权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当然是善的,  相似文献   

7.
王腾 《唯实》2009,(1):33-37
在卢梭看来,政治哲学问题优先于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问题,甚至可以说,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问题决定于政治哲学问题。“孤独的野蛮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在古希腊和近代都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渊源。卢梭之所以把“人”作为政治哲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主要是想借助于人的概念和人的知识来建构其“孤独的野蛮人”的“自然状态”理论。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从“人的形象”、“人的本性”和“人的道德”三个层面加以概括与描述。  相似文献   

8.
许先春 《求实》2000,(2):2-5
从实践上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使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方式;从理论上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象一根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各个范畴之中。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它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新的范畴。在这些范畴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个核心范畴。一、新的社会特征 新的实践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决策,就…  相似文献   

9.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幸福和德性进行过详尽的阐述,而幸福与德性也成为全书基本构架的要素。在当代中国,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和幸福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对于构建现代人的幸福观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正确理解这个范畴是把握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建筑在对这个基本范畴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社会存在范畴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要正确理解社会存在范畴,就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空间正义”体现着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本学批判和伦理学批判的三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着力点,马克思重点分析了空间生产背后的资本力量,揭示了资本对空间生产的支配,要求实行空间公有制;人本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重要理论动力,马克思要求消除空间政治霸权,建立人本主义社会空间,实现人类的空间解放;伦理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理论目的,马克思要求通过空间实践实现空间变革,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实现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马克思“空间正义”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现象,建构和谐的正义空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湘评论》2013,(22):63-63
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今天来看,他的学说虽然有许多已经过时,但是比其他任何一个具体的学说都更为重要的是他研究问题的理性主义方法,作廿叩中所包含的态度、观念、信仰和信心,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作品数目大得惊人,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沦》《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相似文献   

13.
义务是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核心范畴,康德把义务视作整个伦理学理论架构的基石。康德义务伦理学具有普遍主义、超验主义和人本主义三大特征。当代中国社会由于传统道德纲常体系瓦解,而新的规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整个社会道德生活陷入失序、失控、失范的状态。因此,重温康德义务伦理学,对于当代中国道德文化重建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各级党组织正努力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一些党组织和作者,已初步探索出学习、教育、管理、监督、联系群众、民主管理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笔者学习后认为,这些机制来自于党的建设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但是,一些具体“机制”还缺乏理论支撑,更缺乏“机制属性”,属于方式方法范畴,有的虽属于“机制范畴”,  相似文献   

15.
“善良意志”是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他所提出的善良意志是道德的基础、责任是善良意志的体现以及人为自己立法等观点,对当代公共行政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81年,麦金太尔(AlasdairMacIntyre)出版了代表作《美德的追寻》(〈Af-terVirtue〉)一书,该书在对整个西方道德传统及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指出现代社会道德问题之症结在于现代道德研究的非历史主义倾向——摈弃传统。麦金太尔提出重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Virtue Ethics)传统,复兴美德伦理学,这一观点引起整个世界伦理学界的兴趣。 自此20多年来,美德伦理学在西方一直被大力研究和广泛传播。理论上,大量关注美德伦理学的专著、论文相继出版和发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是实践活动、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观念的统一,其中,实践活动是起点,实践思维方式是其理念内核,实践观念是实践活动和实践思维方式的中介。正是由于实践思维方式——实践观念——实践活动构成的多维、立体的“实践”范畴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对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根本超越和从抽象的人的世界到现实的人的世界的转变,实现了以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目的的转向为表征的哲学功能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从管理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科学理解“以人为本”是管理伦理学“何以可能”的本体论前提和承诺,是管理伦理学学科建构的基本原则,是管理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和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三大基石。实践标准是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是思想路线问题,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领域的逻辑产物;“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三块基石形成于不同的时期,但它们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相互联系的,三者统一于邓小平理论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0.
李怡轩 《学习月刊》2012,(20):28-29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重视经验的理性.主义哲学家。他善于考察流行意见和传统习俗.在批评与继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通过考察当时三种流行意见.提出并确证了沉思是最完善的幸福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