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诉讼文书送达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送达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 ,将诉讼文书或者法律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它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活动 ,也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基本诉讼制度 ,是人民法院审结案件必不可少的程序。但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送达难”问题比较突出 ,极大地影响了诉讼效率的提高 ,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因此 ,有必要对法院“送达难”的原因做一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以改变当前因“送达难”而使法院办案效率低下的局面。一、送达难的原因1、送达方式、程序的法律限制。民事诉…  相似文献   

2.
兵团基层法院民事送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复送达率和迟延送达率高、送达效率低下的"送达难"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有地理及气候、人口流动性、生产作业的自然因素和法律制度自身的不足等客观原因,又有受送达人法律意识不高、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对送达制度认识不到位等主观原因。解决兵团基层法院"送达难"问题,应当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切实提高民事送达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我国法院涉及范围面广、数量日益增大的民商事案件,迅速、便利、公正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提高法院的诉讼效率,新民事诉讼法专门新增了小额诉讼程序,为快捷化、简便化地解决小额民商事纠纷提供了诉讼程序的保障。但民事小额诉讼程序立法较为概括,在各地法院实际司法适用中存在许多困难,降低了小额诉讼程序实际的司法适用。为更好地完善民事小额诉讼制度,需要对小额民事诉讼制度在实际司法适用中存在的缺乏统一管理、程序混用、适用范围不明确等问题进行探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的出台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后,与内地先后在区际司法协助领域达成了两项重要协议:《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委托送达民商事司法文书的安排》以及《关于两地相互承认与执行仲裁裁裁决的协议安排》。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伴随着新民诉法的颁布实施,司法文书电子送达的法律地位已得到明确,但是司法实践中尚存在基本原则不明、立法设计缺位、实施方式不确定、法院送达人员准备不足等问题,因而必须在完善制度建构上下功夫,当务之急就是在确立电子送达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细化电子送达的操作规则和各项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启柏  孙昂 《唯实》2005,(1):58-61
执行是诉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法律主体的诉权得以最后实现的关键。已经生效的诉讼法律文书,不能得到或者不能及时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既使原告的诉权保障落空,又严重侵害了司法的公信力,这就是长期困扰我国各级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的执行难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普及,司法途径已经成为我国众多纠纷解决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然而,“执行难”的现象也随之大量出现。“执行难”的存在使得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难以执行,这不仅损害了人民法院的权  相似文献   

8.
胡庆军  张俊者 《求贤》2007,(7):33-34
白清,大港法院副院长,自1998年走上民商事审判主管副院长岗位以来。带领全院民商事审判人员,以一种胸怀大局,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一种知难而进、百折不回的职业精神和“披肝沥胆,司法为民”的职业情怀,在天津滨海新区宏伟蓝图上,树立起法院优质高效、服务大局的一面旗帜。她主管的民商事审判庭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人民法庭、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指导民事调解先进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相似文献   

9.
吕良彪 《求实》2001,(8):52-54
"入世"必将深刻影响到中国的民商事立法与司法.要以"入世"为契机,完善我国现有民商事立法,还应当按照WTO规则要求和联合国有关条约等为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认可的原则要求,在司法观念、司法体制及诉讼程序等方面深化民商事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10.
博览     
《正气》2001,(4)
与“诉”有关的法律解释在司法实践过程中,“诉”字的使用概率可谓独占鳌头,概括起来,常用词语和解释就有如下之多:起诉——指当事人一方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为。应诉——指被告针对原告起诉提出答辩的活动。撤诉——指诉讼提起人撤回已经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胜诉——指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得到法院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败诉——指诉讼活动中,一方当事人得到法院不利于自己的判决。上诉——指当事人对原审法院判决不服,依法向上一级法院请求重新审理的诉讼活动。申诉——指当事人对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行政裁决不服,依法向上级…  相似文献   

11.
<正>一、公益诉讼内涵分析在人们感叹打官司难的时候,有一些人却为自己,同时也为多数不特定人的利益,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向法院讨说法,这种行为被法学界称其为"公益诉讼"。如律师乔占祥在2001年春运期间,发现自己买的火车票价比平时高而将"铁老大"诉之法院;王英女士因为丈夫长期喝酒导致失明而状告白酒行业;旅客葛锐认为郑州  相似文献   

12.
魏敬乾 《实践》2013,(10):36-36
2012年6月,刘某与银行签订《个人最高额综合授信合同》、《个人额度借款合同》。同时,吴某与银行签订《个人最高额抵押合同》,合同约定吴某将其享有所有权的房屋抵押给银行,作为刘某借款的担保,且刘某、吴某和银行三方办理了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之后,刘某从银行贷款181万元,贷款到期后刘某未按合同约定还款。为此,银行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对吴某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拍卖以维护其合法权益。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依法向被执行人刘某、吴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和报告财产令,告知未在法院指定期限履行还款义务,法院将对抵押财产进行评估、拍卖。这时抵押人吴某才着急,赶紧催促贷款人刘某还款,可刘某因没钱而无法还款。由于刘某、吴某未按执行通知书履行义务,法院依法查封了吴某的抵押房产。同时,法院再次告知被执行人刘某、吴某,  相似文献   

13.
武汉海事法院自1984年成立后,在上级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监督和支持下,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涉外审判的职能作用,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长江流域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海事司法保障,一批重大涉外案件的审理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涉外海事审判方面,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涉外案件由于没有审限的限制,同时,由于普遍存在的送达难、举证难等问题,使得涉外案件的审判效率较国内案件明显低下。有的案件拖了一两年仍未有效送达。为此我院近年来加强审判管理,明确立案监督庭作为审判管理部门,并将涉外案件作为管理的重…  相似文献   

14.
公益诉讼,是指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以原告的诉讼主体资格,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民事或行政诉讼,通过法院依法审理,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回复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制度。行政公益诉讼并非国际通用的专门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概念,我国目前也没有完整的行政公益诉讼体系。  相似文献   

15.
法院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之一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院调解的弊端从本源上是由我国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中的角色分配不当、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没有理顺造成的,对其加以完善应在新的诉讼模式下进行.在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下重构法院调解制度,克服其存在的弊端,充分发挥其作用应成为我们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3,(24):37-3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这为法院推进司法改革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各级人民法院要以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  相似文献   

17.
民事诉讼处分权的扩张、法院自身角色的中立与被动、调解制度的滥用是造成当今虚假诉讼泛滥的主因。在此大环境下,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加强对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具有现实必要性。检察机关案源证据获取难、监督方式单一、监督视野狭窄等问题阻却了检察监督的有效介入。为了构建高效合理的虚假诉讼检察监督路径,有必要强调调查核实权的使用,并采取多样化的监督方式,适当地扩张检察监督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于民商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学说。但在当前注重人权保障、强调程序正义的大背景下,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又显得合情合理。实践中,应细化非法证据的范围,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纳入民事诉讼法典,可在审前阶段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完善当事人收集证据的保障机制,以提升司法权威性,保障民商事诉讼当事人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时虽确立了资本认缴制度,但关于公司对于认缴股东权利的性质及行权模式并未明确。公司对股东认缴出资的债权实质性地构成公司信用的组成部分,且需要在组织法的逻辑下予以规制。现有《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关于股东出资加速的情形过于限缩,且股东出资的期限利益需让位于公司持续经营及公司债权人保护。允许非破产条件下股东加速出资是资本认缴制的应有之义,但应当通过诉讼、执行模式的设计,避免公司可能破产条件下的个别清偿。  相似文献   

20.
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应当主动向人民法院举证或提供证据线索,申请法院调取证据,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负有举证责任,但下列情况例外,原告不需举证或应由被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