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拉吉夫·甘地执政期间,印度经济开始实行自由化政策,具有自由文化消费特征的中产阶级群体便开始出现。1991年拉奥的经济改革使得自由化政策效果更为显著,印度中产阶级不断壮大。这一时期中产阶级成员构成主要是小工商业者(制造商和贸易商)、中农、企业家阶级、一大部分政府官员、自由职业者、各类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部分政治精英分子。  相似文献   

2.
印度经济是市场经济,但利用经济计划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却是印度独立后历届政府所奉行的方针。印度从1951年开始有计划发展经济以来,已历时40多年,完成了7个五年计划和4个年度计划,并在此期间形成了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计划管理体制。拉奥政府所推行的以自由化和全球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并非要抛弃有计划发展经济的方针,而是要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使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作用。本文拟对此两方面作些探讨。一、印度计划管理体制的形成早在本世纪30年代,国大党在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经济计划思想。1938年成立了全国性的计划委员会,由尼赫鲁出任主席并制订了一个经济计划。此  相似文献   

3.
1991年5月26日,印度南部小镇的一声炸响结束了年轻有为的印度政治家拉吉夫·甘地的生命,从而给尼赫鲁家族对印度40年的统治划上了一个句号。在党派斗争激烈的政治危机中,作为国大党折衷领导人的纳拉辛哈·拉奥继任了印度总理。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新政府打破了尼赫鲁经济发展模式的思想禁锢,抛弃了这一模式束缚手脚的教条,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的改革,外贸体制改革便是自由化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贸体制改革的举措 (一)适应新形势,改变旧观念,培养新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印度独立后所执行的内向型外贸政策,保护主义甚为严重,其目的是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由于国内市场受到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高墙的严格保护,工业生产技术日趋落后,效  相似文献   

4.
说起印度的改革 ,往往是指 1 991后拉奥的改革而把拉吉夫改革作为一个前奏。本文并不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辨析和争论而是实事求是地对他的经济变革思想进行探讨 ,充分地肯定了他在增长和社会公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角色定位、自力更生、进口替代等根本问题上的开拓性见解 ,也分析了制约他思维的一些主客观因素。(一 )经济变革的制度性前提印度在“二五”计划时建立起以计划为导向的混合经济模式。选择混合经济 ,源于尼赫鲁的意识形态 ,他要藉此实现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的目标。不过最终分析起来 ,他的社会主义计划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  相似文献   

5.
1991年上台的拉奥政府开始对印度经济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快了印度经济全球化进程。此后,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使印度经济成为举世瞩目的亮点。但是在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印度经济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南亚是四川的近邻,自古以来,中国和南亚国家都有经贸、文化往来。南亚国家土地辽阔,总面积约416.8万平方公里,为四川的7倍多,人口约11.3亿(1990年),是四川的近10倍。因此,南亚是一个大市场。80年代以来,南亚各国纷纷进行了经济调整与改革,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91年南亚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经济自由化政策,放松对经济的控制。积极引进外资,努力扩大出口,不断取消进口限制。1991年7月印度拉奥政府执政后,宣布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巴基斯坦谢  相似文献   

7.
拉奥政府的经济改革和高达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文富德独立后,为发展民族经济,印度实行了公私混合经济体制,但更强调公营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统治地位;为加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印度又运用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但更强调计划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中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起点相近。中国实行经济改革比印度“小步子改革”早两年,但拉奥政府一年来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使人刮目相看。现仅从农业改革、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等几个方面,将两国的经济改革作一比较。一、农业改革 50年代初,中印农业发展水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等方面极其接近。不同之处是,印度的人均耕地是中国的3倍。1950年至1979年,中国农业产值增长2.26倍.印度增长1.32倍。中国的优势表现在改变封建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9.
1991年6月拉奥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进行经济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措施。是什么因素促使拉奥政府这样迅速地进行大胆的改革呢?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当时印度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特别是外汇储备只剩下10亿美元,仅够两周的进口使用;共欠外债720亿美元,相当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27%;在国际上的信用等级下降。要不是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1年1月中的紧急贷款,印度几乎会出现拒不履行还债义务的事情。第二,在过去40年里,印度的生产主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这导致低效率和低生产率,人们日  相似文献   

10.
进入2 0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实力在一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突显,因此,印度一直奉行的尼赫鲁外交思想已不适用,自1991年拉奥上台以后,印度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推行经济外交,突出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并通过经济手段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就印度实行经济外交的原因、主要措施与实践效果作一个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列宁1902年在《怎么办》一书中曾经说过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革命的运动。”① 这说明了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1905年 ,列宁在《一位法国社会主义者的真实话》一文中再次明确写道 :“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没有历史上世界被压迫阶级和最革命阶级的解放运动。决不能主观地虚构那个理论 ,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综合产生出来的。”② 列宁的结论已为中国的改革和越南的革新实践所证明。确实如此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中国的改革和越南的革新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但是 ,中越社会主义的改革和革新又…  相似文献   

12.
印度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姓是印度教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 ,本文从政治权力在不同种姓间的分配、种姓会议与司法职能的行使和乡村社会基层政治制度三个视角入手 ,探讨了种姓制度政治功能的变迁 ,这种变迁反映了印度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两种趋势 :一是印度社会传统因素的保持与混合 ;二是与传统因素无关的新思想和外来影响的内在化。由是观之 ,在未来的印度社会中 ,种姓制度不可能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 ,其衰落之势是不可避免的 ;但同时也应看到 ;这种衰落不太可能会导致种姓的彻底灭亡 ,经过整合后它仍将构成未来印度教社会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民营经济症结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陈顺 《东北亚论坛》2006,15(2):18-22
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明显处于落后状态。而市场的约束、融资瓶颈的制约、发展环境差、缺少优秀企业家队伍等都是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落后的症结;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发,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吉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全社会应达成共识,积极营造民营经济健康、公平、快速、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使之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植物,是整个“生物金字塔”的基底,是所有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说明当时的植物非常繁盛。朝阳一带是热河生物群的腹地。科学家在这一带发现了难以计数的植物化石,从最低等的藻类植物到高等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特别是最高等的植物——被子植物,其中经过科学家研究命名的有37属56种。  相似文献   

15.
每当约翰·斯特劳斯那首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在我的耳边响起的时候,我就在想: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条河流的幸福能与多瑙河相比,因为它是一条音乐之河。  相似文献   

16.
罗杰 《东南亚纵横》2002,(10):19-25
本文拟从安全角度对东南亚的区域化进行分析 ,探讨东南亚区域化进程中安全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试析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1.20世纪以来 ,特别是冷战后 ,以政治军事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观已经逐渐被以经济安全为主的综合安全观取代 ,“安全”不再仅仅意味着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 ,还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资源等各个领域内“客观不存在威胁、主观不存在恐惧”的和平稳定状态。2.区域主义(theRegionalism)也称为地区主义 ,是二战后出现的一种区域合作理论及其实践的总称 ,是某个特定地…  相似文献   

17.
1970年春 ,我结束了在驻越南大使馆的5年任期回国。4月下旬 ,中越友协正要接待一个越南艺术团访华 ,笔者被借去为这个艺术团当翻译。这个团的名称叫“越南第四区业余艺术团”。所谓第四区 ,是抗法战争时期对越南北方靠近中部的几个省的统称 ,沿用至今 ;所谓业余 ,是说艺术团内没有专业演员 ,所有成员都是抗美战争中的民兵或青年突击队队员。正因为如此 ,他们演出的节目都是反映抗美前线的斗争和生活 ,充满了战斗气息。团内只有两位专业干部 ,一位是团长范庭六 ,他是越南文化部音乐舞蹈司司长 ,另一位是艺术指导、作曲家永安。永安提前…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中日能源:从竞争走向合作--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 ,从俄罗斯远东石油出口管道到中国东海油田开发 ,中日这两个同属于东亚的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 ,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似乎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而其中表现出的超经济性更值得人们关注。为避免恶性竞争给国家间关系及地区合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中日两国有必要以理性和现实的态度 ,以合作代替竞争 ,认真探讨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