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1920年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我国的研究人员经历了从主观认识到客观评析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看可以发现,当初论争的双方都是基于自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而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梁启超、张东荪一方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资本主义造成的,进而要求先走资本主义发展实业的道路;陈独秀、李达等认为中国的贫乏是资本主义造成的,因而要求通过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更科学地看待这场论争,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东荪无疑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于其在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中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长期以来被学术界当作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对立面来看待。其实,这是有很大片面性的。本文试图将张东荪这一历史人物放在“五四时期”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察其在社会主义思潮中的种种表现,从而揭示以张东荪为代表的一大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某些社会主义认识观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内部,曾就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原则展开了论争,如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是实行地方分权制还是中央集权制;关于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党派的关系,是坚持完全独立,还是建立革命联合阵线;关于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关系,是否依靠共产国际的援助开展革命,是否完全接受并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领导和指示;共产党员能否到政府中做官、参与议会等等,都产生了争论。通过这些论争,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立,保证了党的纯洁性,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积极的理论成果,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概括20年来十一条主要历史经验后指出:“二十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具有划时代的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长期未能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特别是执政的工人阶级政党,都力…  相似文献   

5.
张东荪是中国现代史上笃信民主主义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民主是一种“文化之全体”,是一种文明形态,而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同一的,理性、自由、平等、人权等概念构成民主主义的基本内容;现代中国需要民主主义,民主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融合的视域,“士”便是实现这种文明融合的主要使者。虽然张东荪所宣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理论,但其中包含许多独到、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了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已经有了一个半个世纪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逐步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7.
确立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直面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它超越了议论、解释的范围,它是做或行动。只有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相互作用和统一的唯一方式,任何离开实践去奢谈理论或光说不做、纸上谈兵的行为.都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丁晋清 《党课》2008,(1):10-18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不同方式的回答。十七大报告的重大历史贡献,就在于它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并依据这些认识,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  相似文献   

9.
思维模式的变革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徐梦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为指导,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历尽艰辛而闻出的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这一...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起了日本的中国学界的极大关注,围绕新中国成立之初过渡时期的论争也随即展开。他们论争的焦点始终是新中国国家权力的性质问题;论争的特点,一是开始时间早,二是从来中断,有时相当激烈,三是理论研究贯穿论争始终。一、论争伴随新中国的诞生开始日本宇都宫大学教授伊藤一彦在帕代中国研究指南》(1990年8月出规一书中记述了论争的起源。他指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权力的性质,最初中国自己说是‘人民民主专政’,即工人和农民的‘联合专政’下的‘人民民主主义即新民主主义’,它与‘无产阶级专政’下…  相似文献   

11.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邓小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堪称一代辩证法大师。邓小平的辩证法,实质上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辩证法,是一种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胡占奎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历史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唯一正确的选择。翻开近代中国的历史,在几次革命高潮中,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外,革命运动的领导者都程度不同地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搬来了进化论、...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伦理思想涵蕴在邓小平理论中,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本文拟从如下三个方面作以分析探讨。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伦理价值取向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讨,于1992年南巡时,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高度的科学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目的和目标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了生产力的地位,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本位文化派与全盘西化派的论战中,张东荪没有偏向于任何一方。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张东荪以独立的反思精神、独特的视角及独到的见解不断地探索如何重建中国的文化,经历了从“破”到“立”再到于“破”与“立”中寻求理性之道路,他的文化思想渐趋成熟,同时他的思想发展也为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东荪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较早最较名的宣传者之一,他因此而受邀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当他发现自己信仰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便又因此而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便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然总体而言,他是中共所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16.
在人们的印象中,张东荪是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五四时期,他挑起了著名的社会主义论战;30年代,他又参与了唯物辩证法论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非难。然而,当新中国成立时,张东荪却又是56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之一。人们不禁要问:他,怎么会与中共走到一起来呢? 实际上,张东荪与中共很早就有密切的联系,他与中国共产党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  相似文献   

17.
自1975至1978短短三年中,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搞“两个凡是”还是遵循实事求是、检验真理是以“凡是”为标准还是以实践为标准的决定中国前途命运,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次原则论争。回顾这段历史,展现这三次原则论争的艰难历程,总结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对加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和邓小平理论的深刻理解,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对世纪,无疑…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通过对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经验系统总结,用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新论述把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境界。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作出科学界定;二是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作出系统阐述。这些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的新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张东荪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宣传者之一,因而受邀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当他发现自己信仰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便又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下,他是中共信赖的朋友。"我始终是一个非党派者"1917年初,张东荪接任《时事新报》主笔,直至1924年春辞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  相似文献   

20.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13,(11):36-41
当社会主义刚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的思潮时,张东荪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宣传者,这使他在五四运动后最早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是,他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又使他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便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上,他是中共所信赖的朋友。最早参与和退出中共上海发起组1917年初,张东荪接任《时事新报》主笔,直至1924年春辞职。经他改版后的《时事新报》,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