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走出了一条体制内开启现代化和创建新制度重启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建立新中国,为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民众要求,在现代化目标诉求中从以解决民众温饱为主题的经济指标向以小康为主题的综合指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重新厘定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推进路径,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根据历史经验,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必然要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这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90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随之也影响了整个世界。9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党的90年历史,就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闰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领导和组织这场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从在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局部执政的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重任,党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根据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笔者以为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方历史的编写应注意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玉周 《前线》2013,(9):41-43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蔓延泛滥之势。一些人肆意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否定人民革命斗争,质疑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诋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攻击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其目的是宣扬西方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主张。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这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3,(15):22-22
党的自信源于党92年来不懈的探索奋斗。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许多仁人志士接受过诸多“主义”“思想”,尝试过各种救国救民道路,但都失败了。直到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92年来,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时期,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奋斗和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几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接力探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我们党92年的历史,实质上就是几代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探索史、奋斗史,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自信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重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总结这一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此,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毫不动摇  相似文献   

7.
王长平 《新长征》2009,(10):8-10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揭开序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始开辟,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邓小平理论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8.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以告别革命为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股思潮的主要表现就是歪曲、丑化党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提出"告别革命"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集合。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要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深刻领会党在理论上、实践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化和完善;要从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的把握上来领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8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前赴后继,艰苦创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当中,社会主义中国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内忧外患的风险,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巍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以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而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80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80年来,我们党始终致力于这一结合,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座蕴涵丰富的精神宝库。重视党史学习,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学习党的历史”,这是中央以全会决定的形式第一次郑重提出的。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再次发出了“要认真学习党的历史”的号召,这是党中央依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作出的重要决策,对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2.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入、系统地学习、探讨、研究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法制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大厦的理论基础建国以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体系。第一,对法制与社会政治和革命事业的密切联系作了深入分析。毛泽东认…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4,(15):38-39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切问题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4.
党自成立以来.在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规律的过程中.一直也在探索自身建设的规律。在党建历史上.中共一直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俄(苏)共的建设经验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和借鉴对象。对苏共已有的经验,既有学习.也有效仿,更有反思与创新。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苏共党建经验的学习、特别是借鉴,是其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高度总结了9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大特色”是我党90年来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的结晶,是引领我国未来发展、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记者:李主任,您好!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晚年也犯了重大错误,对此,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石仲泉 《新湘评论》2013,(23):15-18
党的十八大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千辛万苦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开启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相似文献   

18.
80年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央苏区的不断拓展中成立了闽赣省.深入推动轰轰烈烈的中华苏维埃运动和中国革命事业。80年来,闽赣两省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80年后的今天.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福建和江西又一次站在了携手合作、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回顾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所走过的道路.虽然历尽艰难、几经挫折.但仍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夺取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新胜利、新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终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0多年党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就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20.
张晓林 《前线》2012,(12):144-14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这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特别是成功与挫折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集中说明和诠释了这一点。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既是对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精辟总结,又是对当代中国未来走向的鲜明昭示,既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成功经验,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