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20世纪90年代初,在经历了国内政治风波和国际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在改革开放遭遇种种困惑的重要关头,1992年1~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谈话围绕着姓“资”姓“社”问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经济要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郭凯  沈昕 《世纪风采》2023,(7):20-22
<正>七、1993年理论学习活动:以理论学习推进作风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中国未来的走向备受关注。党内也出现关于姓“资”姓“社”的论争,许多党员、干部感到困惑和迷茫。在这紧要关头,邓小平于1992年春发表南方谈话,深刻解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党中央随即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3.
《求实》1992,(4)
在目前改革开放中,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凡事先问是姓“资”还是姓“社”。我们应如何理解姓“社”姓“资”这个问题呢? 1、找们是要问姓“社”还是姓“资”的。因为在存在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中,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个根本的原则问题。我们只有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的大方向,贯彻执行好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实  相似文献   

4.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高举起解放思想的利剑,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又是通过解放思想、破解了“姓公姓私”的困惑,将改革推向深入;上世纪90年代,我们党再次通过解放思想,化解了“姓资姓社”的误区。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进入新世纪,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以新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观念研究新情况,以新理论回答新问题,以新实践探索新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2月10日,邓小平和杨尚昆视察中国与比利时合资的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在净化车间观看引进设备大束流离子注入机工作时,邓小平向身边人员发问:“你说这台设备是姓“资”呢,还是姓“社”?”身边人员一时答不上来。于是,邓小平深思熟虑地说,这台设备原来是姓“资”的现在是姓“社”的。“社”可以变成为“资”,“资”可以变成为“社”。现在“资”和“社”的争论还没有完,这是个大的原则问题。我就要点“资”,为什么?因为“资”可以转变为“社”。邓小平关于姓“资”姓“社”谈话详情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遇到的是意识形态上的障碍,最根本的是姓“社”还是姓“资”问题。邓小平采取的方针叫“不争论”。日夫科夫曾说过,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改革时,“对于许多人来说,同旧的事物、同被弃置的体制的表现决裂是一场深刻的内心抉择。……有人赞成,有人怀疑,也有人反对”。因此,保加利亚“许多正确的决定都遭到了失败”。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党内就改革的重大步骤达成高度一致,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当时反对农村最早出现的包产到户的人,不在少数。1979年6月18日,万里在出席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对陈云说,安徽一些农村…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的本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理论上长期没有搞清而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困扰我们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纲革领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于,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他还就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  相似文献   

8.
李绍来 《实事求是》2012,(1):109-112
民主有无姓“资”姓“社”之分?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提姓“资”姓“社”?这些问题在近年来引起学界的热烈争论,本文对这些争论进行综述与评析。  相似文献   

9.
《前线》1997,(11)
不要乱扣“私有化”的帽子经济学家杨帆最近在《上海金融报》撰文提出,国企改革必须先摘“私有化”的帽子。他说,我国的渐进式改革一直是绕过国有企业和姓“公”姓“私”的理论争论的。但是国有企业的亏损已成为国家的一个大包袱,使用股份制、破产兼并、产权买卖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国家体改委领导同志最近在谈到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时指出: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上,有五个界限应该划清。如果划清了,我们的思想可以更解放一点,胆子可以更大一点,步子可以更快一点。 这位领导同志提出的五条界限是:一、本来不是姓“社”的,或者是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曾经采用过的一些作法,而我们却往往将共作为社会主义所固有的东西了,如平均主义、“大锅饭”。二、本来并不姓“资”的,却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来批判,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二、本来既不姓“资”又不姓“社”,属于中性的,却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如股份…  相似文献   

11.
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是我们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人民群众深入实践、艰苦创业的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樊篱,摆脱了姓“公”姓“私”的桎梏,经历了由“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嬗变,逐步确立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在,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资本积累,正处于蓄势登高的关键时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民营经济快速…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3,(11):21-21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面对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姓资”和“姓社”之类的争论,邓小平曾果断提出“不争论”,正是担心空谈和争论会使中国错失发展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3.
正确理解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思想方法问题李顺周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因盲目陷入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抽象争论。国企改革稍有突破,就被议论为是搞“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因而使不少人对改革心存疑虑。从思想方法来讲,这往往是由于我们思想停留于...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刮起了一股“淡化主义”、“告别主义”之风,鼓吹什么“不要问姓社与姓资”、“不要管姓公与姓私”;“只要有钱有利,管它什么主义不主义”;“主义不能当饭吃,公有制也不打粮食”;人类走向进步“文明”,“趋同”已不可逆转。一些书刊公然附合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破产论”,以贬低马克思主义为荣,散布种种谬论;或者借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而贬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或者借口发展而实际照抄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理论观点;在学习、宣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中,也出现了片面性、绝对化、实用主义等倾向,甚至把自己的不正确理解当成邓小平的原意或党的十五大精神。在这样的大是  相似文献   

15.
民营经济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进一步发展对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然而,为了使民营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必须对它的身份做一个正确的把握,即它姓“社”不姓“资”,姓“公”不姓“私”。  相似文献   

16.
姓“资”姓“社”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对其如何认识关系着整个改革开放的全局。前一时期,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说“三资”企业是和平演变的温床,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姓“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改革开放以前,差不多二十多年时间里,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所搞的“贫穷的社会主义”,表面上姓“社”,实质上搞得社会主义没有多少吸引力、凝聚力,人们口头上唱“社会主义好”,心里却在嘀咕:“肚子没吃饱”。这样的“社会主义”只能是死路一条。用小平同…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有人觉得已经不是问题,其实不然。至今不少人实际的理解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更明确地解释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这样的理解,不可避免地要纠缠到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争论中去,并且会影响十五大精神的贯彻落实。经济学家董辅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场经济作为经济的运行方式,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是没有社会属性的,而由于一些人理解上  相似文献   

18.
民营经济的蓬勃兴起,是我们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人民群众深入实践、艰苦创业的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樊篱,摆脱了姓“公”姓“私”的桎梏.经历了由“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嬗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目标早已明确,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至今仍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之分,因此没有必要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其理论根据有二:一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因此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二是如果认为市场经济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那就很可能把市场经济中普遍采用的一些经济手段、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谈话围绕着姓“资”姓“社”问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市场经济要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