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得道始自由 ,天放本真是自由 ,人欲自律才自由 ,治世人生有自由 ,通向自由之门 :无为而无不为———组成了庄子的自由思想系统。庄子的自由观对于建设人性化的生存环境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是庄子一生的心志所在。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认真地、完全地把生命作为一个客观对象从整体上加以考察的思想家。他的生命观包括形下生命和形上生命两个维度。安生顺死、常因自然而不益生的自然生命观和以君子之交淡若水、名缰利锁、穷通在时命为内容和特色的虚己以游世的社会生命观构成了庄子的形下生命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为庄子的形上生命观。总之,庄子主要着眼于个体的人类生命,其生命观自始至终都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摅怀。  相似文献   

3.
天人关系作为先秦哲学的重要论题,庄子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站在"道通为一"的立场与"以道观之"的视域,提出了具有三重意蕴的天人观,试图以此解决现实当中广泛存在的天人分化、对立与冲突问题。尽管他的思想包含着某些不足之处,但是其中仍然显示出许多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4.
李典 《湖北社会科学》2022,(10):102-106
《庄子》在养生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养生”是庄子独立的哲学范畴和思想命题,他以“养生”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处事态度,系统地搭建了“养生论”体系。庄子的养生之道在教育方面,体现的是一种“游心而上”的养生教育。从主观上说,庄子的养生教育是“游”,养神而游心,个体与自然的合一,实现个体精神世界的充实与自由;从客观上说,“游心”指的是“物化”和“化”,人善于利用“物”又不受限于“物”,做到“忘己”“适物”。  相似文献   

5.
向雪晴  李晓东 《求索》2014,(10):179-182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武则天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养生家。武则天养生观主要包括动静兼修的健身观、心态平和的养心观、爱好高雅的情趣观和中药护肤美容的养颜观,具有动静结合、性命双修和休闲逸情三个主要特征。武则天动则养身,静则养神,趣则养心的养生方法,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养生内容,也给现代人养生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动静有常,和谐适度;心静神安,心神合一;包容大度,心态平和;爱好广泛,情趣高雅。  相似文献   

6.
靳新来 《思想战线》2003,29(3):79-83
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胡适文学理论的认识和评价存在某些误区。胡适的文学观,无论是其哲学思想基础,还是其方法论,都来源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胡适对文学内容并非没有足够的重视,但基于实用主义哲学效果至上的原则,他选择了语言形式作为文学革命的突破口。将胡适斥为形式主义、改良主义,实际上是把胡适文学理论的优长和特色当作缺点来认识。在某种意义上,胡适的文学理论与其说是建构一种文学体系,不如说是为文学革命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实用主义使胡适文学理论的缺陷与它的优长显得同样醒目和突出。  相似文献   

7.
<正>清末湘军将领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有影响、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曾国藩自幼聪颖好学,16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清苦的读书使他常常感到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道光二十年(1840),曾国藩大病一场,病愈后,他开始对养生之法进行探讨和研究。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谈到,他师法曾文正公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  相似文献   

8.
章炳麟坚持小学家的立场 ,以语言文字为根本 ,效仿诠释经义的方法而从事学术研究 ,由此而构成其语言学文学观。他的所谓“文学”本质论 ,实质上是关于文章本质的理论 ,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与此相联系 ,他的文学特性论只强调文学的语言性而轻视文学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郭长保 《求索》2010,(6):204-206
中国新文学是多元的与开放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文学认识与争论也是正常的。但是相当长时间内,我们却对这些论战过于政治化,影响了我们对"文学是什么"问题的科学客观评价。由于梁实秋独特的文学观念,其文学思想也自然成了论战的焦点,19世纪30年代如此,而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亦然。实际上,如果我们客观理性地分析这种现象,把梁实秋独特的文学思想放在中国近代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恰当的论点应该是:梁实秋的文艺思想虽然与时不入,但正是这种特质才使得它成了对中国近代文学中失去理性与节制的一种纠正与平衡。  相似文献   

10.
伍联群 《求索》2007,(10):180-182
李复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门人,其思想基本上传承了关学的主张,但比张载更具有社会实践精神。李复主张文学是人的精神体现,一切文学都要表现理。其文学主张并未突破宋代理学家的文论范畴,但他的文学观已与宋初道学家的文学观有了一些变化。李复的文学观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韦勒克的文学本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颖君 《思想战线》2001,27(3):78-81
韦勒克力图将文艺社会学、形式派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符号论美学、现象学美学融合起来,把文学外在的社会生活、意识观念方面同作品自身内在方面结合为一个符号和意义多层结构的整体,以克服文学内容与形式二元的对立,但是他并没有把它们真正有机地融合起来,骨子里仍然是形式本体的观念支配着.  相似文献   

12.
张尚仁 《岭南学刊》2010,(2):121-125
庄子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是养生的知识,养生的重点是养神,无为真性则是养神的根本途径。无为对养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无为是大道的本质,而养生必须使人的精神符合大道的本质,符合大道的本质则是人的真性。精神养生要做到保持无为真性,做任何事情都要神情专一。  相似文献   

13.
周军 《前沿》2010,(4):155-158
李邺嗣是清初甬上著名的遗民诗人,诗文创作成就突出;他与黄宗羲亦师亦友,是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李邺嗣重视诗歌的记史功能,认为"先诗后史,诗非无益于史";强调诗人应当明经通史、善学问,带有鲜明的浙东学派的思想痕迹。同时,李邺嗣针对时人创作的弊端,对文学的内容、情感和语言进行了深入辨析,确立了独立的诗文正伪观。梳理李邺嗣的诗文观念,既呈现了清初甬上经史之学与文学相互交融的图景,又展示了这一时期甬上文人创作观念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4.
清代甘肃作家马疏,虽有众多作品传世,却没有写出较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或文章。我们只能从马疏作品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其文学理论。马疏的文学观包括“风骨”、“风雅”,“抒写情性”及追求创新三方面。这种理论既是对清代以前文学主张的继承,也体现了马疏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朴载荣 《传承》2013,(4):132-133
《抱朴子养生论》虽然只有不到一千字的篇幅,但却引起了历代研究葛洪神仙和养生思想的思想家们的关注,这是因为这本书被冠名以《抱朴子》,所以使人们相信它是葛洪所撰的。从此书的整个体系和内容来看,它一味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即主张除去六害、十二少原则、饮食起居、养神、房中术等。这种观点虽然受到葛洪的影响,但更接近于陶弘景《抱朴子养生论》的养生理论。  相似文献   

16.
朱扬宝  朱亚宾 《传承》2013,(6):132-133
《抱朴子养生论》虽然只有不到一千字的篇幅,但却引起了历代研究葛洪神仙和养生思想的思想家们的关注,这是因为这本书被冠名以《抱朴子》,所以使人们相信它是葛洪所撰的。从此书的整个体系和内容来看,它一味强调"养生"的重要性,即主张除去六害、十二少原则、饮食起居、养神、房中术等。这种观点虽然受到葛洪的影响,但更接近于陶弘景《抱朴子养生论》的养生理论。  相似文献   

17.
张志宏 《求索》2010,(12):128-130
文章以《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为切入点,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这一文化现象,进而详尽分析了《庄子》的"隐逸"观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产生的得失影响进行了条列论证,提出"隐逸"思想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才能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东方》2019,(5)
有一种看法认为《庄子》思想中的自我观念,主要涉及情意心性而并不包括形躯肉体。此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养生、保形理论之间的联系。然而严格地说,《庄子》的自我观念原本就包含对于神、形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而正因为这个理解当中蕴藏了神形双修或性命兼养理论的资源,才可能对后世道教长生信仰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代功利文学观的流变及内在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功利文学观,推动着我国文学从古典转向现代。考察这种功利文学观的流变和性质,纵的方面是中国文论实用观念的新发展;横的方面,其又处在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下,特别受到明治维新的影响。所以,功利文学观看似学古的,其实追求的是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和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是在反思当下文艺学危机的基础上出现的两部典型性教材。它们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精华,以开放性的理论视野和面向现实的实践性品格,确立了历史主义文学观。这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有着多方面的启示,但同时因为对西方新潮理论的横向移植及对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现实的片面化理解而陷入了困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