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剂局方》的平胃散,本系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的燥湿健脾之剂。可是,在《元亨疗马集·使用歌方》中,却赋予平胃散以“胃寒草少灌安康”的功效。《中国兽医杂志》1979年第3期刊载的《猪胃寒辨证论治规律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亦谓:在经过“进一步试验”与“详尽的观察和统计”之后,更对平胃散治胃寒的功效从理论与实践上予以论证和肯定。然而人们不免要问:为什么中医用以燥湿健脾之平胃散,到了中兽医手里就变成治胃寒的方剂呢?难道是《和剂局方》与《元亨疗马集》刊载的平胃散有什么不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平胃散治胃寒辨》一文(载本刊1980年弟3期)中曾经指出,根据平胃散的药物组成和配伍情况,以及中医的长期临床实践都表明其功用是燥湿运脾,行气散满。而《元亨疗马集》使用歌方中记述的平胃散与中医《和剂局方》平胃散不仅药物组成相同,而且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四味药的用量比例也相同,既然如此,那平胃散在中兽医上也应是燥湿运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杂志》1979年第5期《猪胃寒辨证论治规律初探》一文,从理论与实践上论证和肯定了平胃散治胃寒的功效。《兽医科技杂志 》1980年第1期《正确应用平胃散》及第3期《平胃散治胃寒辨》等文,都又从理论上对平胃散治胃寒的效能提出质疑,指出“平胃散不是治胃寒之剂”、“确为燥湿健脾之方”。 本文不欲对任何观点妄加赞同或反对,因为,个人认为: (一)平胃散治胃寒并不排斥平胃散燥湿健脾乃至理气导滞,正如人参败毒散之益气又解表,八珍汤之气血双补一样,平胃散既可散寒,又可燥湿健脾,亦可理气导滞。不能说人参  相似文献   

4.
平胃散见于兽医典籍《元亨疗马集》,然溯其渊源,乃见于宋朝的《和剂局方》,清朝的《猪经大全》亦有记载,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甚佳。而消食平胃散及其提取液为平胃散加减而来,临床应用较平胃散更为确实。兹就笔者对消食平胃散及其提取液治疗脾虚不磨所作的部分临床观察及实验观察归纳总结于下。  相似文献   

5.
祖国兽医学宝库中对家畜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为了探讨白针及电针关元俞穴组、左关元俞—脾俞穴组、左关元俞—百会穴组以及二苓平胃散提取液对黄牛瘤胃蠕动的影响而开展了本项试验。 二苓平胃散是在平胃散(《元亨疗马集》)的基础上,根据寒湿泄泻的辨证特点而设的,在临证实践中疗效确实,我们已于《猪寒湿泄泻辨证论治规律初探》一文中予以讨论,此  相似文献   

6.
色诊,是中医和中兽医独特的望诊方法之一,也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元亨疗马集·脉色论》亦指出“凡察兽病,先以色脉为主,……。”这些都表明中医和中兽医是十分重视色诊的。但是,中医的察色,是观察人的面部的见色。中兽医的察色,则主要是指口色。正如《元亨疗马集》所说:“口色,验疾之所也。”因此,中医和中兽医的察色,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在青、黄、赤、白、黑五色作为病色问题上,二者就当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7.
二苓平胃散是兽医典籍《元亨疗马集》中的平胃散去生姜、大枣,加茯苓、猪苓而成,是专为寒湿泄泻而设的,经临床观察,疗效较好,其健胃的效应亦佳。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开展了本项试验,现总结于后。 材料及 方 法 (一)实验动物及分组 选择体重1.5~3.5公斤的健康家兔6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只。  相似文献   

8.
我国明代兽医学专著《元亨疗马集》中载有一些土草药,由于年代久远、方言差异、名称不同以及翻印讹误等原因,究指何物已难确定,因而影响一些方剂的实际应用。为此,笔者对其中部分疑难土草药进行了研究,现将考注结果报告如下。 木桹根 《元亨疗马集》经验良方中有“清肺散,治马肺热、喘粗及非时恶喘;木桹根、板蓝根、  相似文献   

9.
《兽医科技杂志》1982年第2期《寒湿困脾与胃寒证不应混同》(以下简称《寒文》)一文,对拙文《平胃散能否治胃寒》(以下简称《平文》)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为澄清是非,明辨真伪,特再申明如下。 (一)究竟如何理解方剂的多功效 什么是方剂的多功效?这要从方剂的分类谈起。《素问·至真要大论》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复方。”后人引申其义,定名为“七方”。事实  相似文献   

10.
黄症是中兽医学中内外科疾病的一大类,常见的有锁口黄、颊黄、鼻黄、耳黄、肚黄、肘黄、膝黄、腕黄、胸黄、脑黄、心黄、颡黄、肠黄等。兽医古籍《元亨疗马集》中就有“三十六肿号疮黄”的记载,说明前人对此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元亨疗马集》中详细阐述了黄症的病因及病理,认为主要由于“牧养太盛,膘肥肉重,多立少骑,谷料热毒积于肠内,败血瘀汗隐注肌肤,……以致气血太盛,热注三焦,致令周身发生痈肿,皆缘久积热毒于内也。”可见,五脏热毒是黄肿发生的很本原因。其病理过程是:“黄者,气之壮也。气壮使血离经络,血离经络溢于肤腠,肤腠郁而血瘀。血瘀者而化为黄水。故回黄也。”通过以上学习可得出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11.
中药“十八反”是中医学上的配伍禁忌。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十八反”尚缺乏严密的科学验证,因此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葱反蜂蜜是“十八反”的配伍禁忌之一,即歌诀中的“蜜蜡莫与葱相见”。在许多经典中医药学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唐代《师皇安骥集》、《元亨疗马集》等都有记载。现今的教科书如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中也指出“葱白不宜与蜂蜜同服”,全国高等农业院  相似文献   

12.
益智散源于《司牧安骥集》,为治马五劳七伤、骑损起卧、头垂于地、鼻冷的有效方剂。尔后,《元亨疗马集》将此加味扩展,治疗马翻胃吐草,沿用至今,作用颇著,用于牛同样病证,仍获良效,实为优秀古方之一。为了给临床用药提供药理依据,我们对此进行了药理机制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元亨疗马集》是祖国兽医学宝库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的一部兽医经典著作。点痛论是《元亨疗马集》中对马骡疾病诊断方面的部分论述。在点痛论中有症状、有病痛部位的论述计42点痛,其中腰肢蹄病29点痛,内科病13点痛。 祖国兽医对肢蹄病的诊断主要是用眼看,观察瘸腿病马的头颈运动、肢的提伸、蹄的负重、腰部姿势等异常表现,对确定肢部,确定患部,确有独特之处。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我  相似文献   

14.
明代杰出的农民科学家喻本元,喻本亨俩兄弟所编著的《元亨疗马集》,即《牛马经》,是我国三百七十多年来流传最广、深受广大民间兽医所珍视而且必须阅读的一部巨著。喻氏兄弟毕生从事兽医实践,广泛发掘、整理我国历代的兽医古籍;到处寻师访友,充分汲取劳动人民的医术经验。他俩以惊人的毅力,经六十多年之久,终于在晚年成书。至清初曾把《元亨疗马集》选入《四库全书》,重点加以珍藏。当时这部著作曾传到国外,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它对祖国和世界的兽医学,旁及农学、医药学、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治则是针对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血瘀及夹瘀病理而引起的各种病证的特异治疗法则,是祖国医学和兽医学临床辨证论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其理论源于几千年前的医学典籍《内经》。其后。由于历代医学家的重视和实践,它的理论方法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兽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和活血化瘀法的运用,亦有着悠久的历史。北魏的《齐民要术》、唐代的《司牧安骥集》、明代的《元亨疗马集》、清代的《活兽慈丹》等历代著作  相似文献   

16.
马价丸     
马价丸是有名的中兽医方剂,具有峻泻通肠作用,适用于马属动物的便秘症(结症)。马、骡结症,病情险恶,时日之内,有生死存亡之变;本方如果运用得当,可挽救危亡,使病马得生。其价值若马,故名马价丸。为便于进一步应用和研究,本文将该方作一简要介绍。 (一)马价丸诸方 近年出版的一些中兽医书籍和教材均引载有古方马价丸,但组方不相同。查几本主要的中兽医古籍,名为马价丸的处方有四个,现集录于下(为叙述方便起见,加编序号): I《安骥集药方》中的马价丸(《元亨疗马集》引载): 猪牙皂角(烧)半两 瞿表一两 牵牛子一两 郁李仁一两 老鼠粪四两 榆白皮二两 续随子四两紫芫花(醋炒)二两  相似文献   

17.
兽医针炙术治疗畜禽疾病,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迅速,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现将最常用的四种传统针治方法,介绍如后。 (一)圆利针治疗 圆利针又名白针,《元亨疗马集》记载“拽皮泄湿气,白针弓子穴”即指此种针法。近年来有些兽医用毫针代替圆利针,但圆利针有进针快、不易弯折、针孔愈合快、适于留针、刺激量大,疗效高等优点,所以仍为多数临床兽医应用。 1.针法:应用圆利针治疗,一般病畜不需特  相似文献   

18.
橘皮散以行气止痛、祛寒活血见长,是《元亨疗马集》中治疗脾胃受寒、冷痛起卧的主要方剂之一,临床报道治疗家畜冷痛、伤水起卧有相当疗效。为了探讨行气方药的作用机理以及冷痛的本质,本文就橘皮散缓解胃肠痉挛进行了研究,现报告于后。 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一)公畜去势术的发展史 公畜去势术可概括地分为有血去势和无血去势两大类,有血去势术在我国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无血去势术发展稍晚,也已有约1400多年历史。据中兽医古籍《元亨疗马集》记载,马的火骟法是黄帝时代(约公元前27~前26世纪)的董仲先发明的。写于公元前770~前222年之间的古籍《周礼》中就有“攻驹”、“攻特”的记载。“攻”,即骟割,“驹”和“特”,分别指2岁和3岁的马驹。这是有关我国有血去势术最早的文字记载。公元六世纪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较详细地记载了公  相似文献   

20.
舌诊与结症     
舌诊属于诊断学中望诊的一部分,是中兽医诊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标志着中兽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现仍是我们诊察疾病和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舌是反映机体内紊乱的良好指标,优于口腔粘膜之其它部分。《元亨疗马集》说:“色脉者,医之准绳也,疾之龟鉴也。”可见前人对舌诊之重视。我们在临床中亦感到:舌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更为方便、可靠。因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明显可见,能较客观地反映病情,对于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