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的很多政治思想和主张是建立于进化论的思想基础上.梁启超进化论的思想,除了从康有为那里采纳了三世大同说这种进化论之外,他还从严复那里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然而,我们从梁启超思想的两种进化论中,发现这两种进化论之间其实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成为一个融贯的思想体系,梁启超必须有一种策略,以将二者融合起来.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并进而为其整个政治思想体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中国古典小说处末技地位,中国近代小说的质变仍要待到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产生以及小说界革命发生后才得以实现.晚清小说的变化虽是各种因素交互着力的结果,但枢纽人物梁启超的出现、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被赋予确是起了关键性作用.梁启超之所以大力鼓吹小说并非有意重构文学格局,而是发现了启蒙大众的有效工具.自此启蒙之志渗透至小说,中国文学的历史也开始逐渐谱写以小说为中心文体的写作体系.  相似文献   

3.
吴爱萍 《长白学刊》2011,(3):126-129
康有为与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住重要政治人物,面对当时中国的现状,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民权主张,力图通过民权的概念激活民众.但是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康有为民权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从而使他以民权变法走向了依靠君权变法:梁启超则从开民智,兴民权着手解决康有为民权学说遭遇的难题,注重思想启蒙,提出了新民的思想,从而推...  相似文献   

4.
出生于广东新会农家的梁启超(1873-1929),十岁应童子试即获神童之名,17岁中举,23岁与老师康有为耸掀公车上书,1898年的百日维新更使他名满天下。不过,据学者统计,他一生政治形象前后凡“十变”,重大政治转变计三次。这在一向尊崇“从一而终”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易胜  黄跃红 《求索》2007,(3):227-229
梁启超是活跃在中国政坛、学界三十余年的一代风云人物,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晚年他摒弃政务,专心向学,著作等身,建树颇丰,成为新旧交替时期学界泰斗和文化重镇。梁启超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经世致用,其治学方法最重科学精神,开启了中国学术史研究之新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梁启超堪当少数几位奠基者之一,又是难得的思想启蒙者,导航人。  相似文献   

6.
《研究与实践》2009,(1):F0002-F0002,F0003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术大师。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一生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梁启超1915年定居天津,在这里策划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梁启超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在其故居和“饮冰室”书斋潜心学术研究、治学、读书,著述颇丰,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纵观梁氏的妇女观,主要集中在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个方面.同时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又存在轻视妇女的言论.总之,梁启超的妇女思想虽然是为了维护和支持本阶级的利益,但比起那些墨守封建伦常之纲本的顽固派,他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故居     
<正>梁启超(1873~1929),宇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其故居和饮冰室书斋位于今河北区民族路44号和46号,是颇具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小洋楼。其故居建于1914年,共两层,有地下室,顶层带阁楼。造型别致典雅。楼下是过厅、小书房、客厅和起居室;楼上是书斋,称饮冰室,并有图书室和浴室。1924年梁启超又在寓所左侧建起一座书斋,遂将饮冰室斋名专用于此楼。  相似文献   

9.
茹婧 《传承》2010,(21):72-73
纵观梁氏的妇女观,主要集中在戒缠足、兴女学、禁早婚、倡女权四个方面,同时因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又存在轻视妇女的言论。总之,梁启超的妇女思想虽然是为了维护和支持本阶级的利益,但比起那些墨守封建伦常之纲本的顽固派,他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对人格平等思想的认识源于他对中国古代“君主责任”之考察,他认为中国古代所谓“天”应是人民,君主和臣民均受制于“天”,君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帝”,无论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民权”应是存在的。但是,他在探究奴隶制社会中的人格不平等问题时,只指出了这种人格不平等是因为奴隶的人格意识没有觉醒,过分强调了实行民权的条件,并未揭示人格不平等的根源在于阶级性,这也是其后来民权思想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出身于半耕半读的封建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什么会走上变法维新的道路.他少年时代的思想有哪些要求改革现实的痕迹.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为了寻求答案,本文试图从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认识、生活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马媛 《传承》2008,(10):106-107
梁启超出身于半耕半读的封建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什么会走上变法维新的道路,他少年时代的思想有哪些要求改革现实的痕迹,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为了寻求答案,本文试图从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认识、生活实践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刘立祥 《湖湘论坛》2008,21(5):51-53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将。他的散文成就为世人称道,但其诗词创作却鲜为人知。其实,梁启超的诗词创作也是富有成果的,其中反映儿女之情和述志抒怀的诗词作品,更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14.
黄跃红  王明德 《求索》2005,(8):188-190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康有为梁启超该何去何从,他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根据国内急遽变化的形势,康、梁立即制定出“和袁,尉革,逼满服汉”的行动方针。这个顺应形势发展的策略转变,符合康、梁一派的实际。然而,在袁氏帝制自为张勋复辟问题上,学生总是比先生变得快,甚至站到了乃师对立面,一个成为“再造共和”之人,一个成为“拉车屁股向后”的好手。本文试图通过对康梁师弟迥然不同的性格分析,来诠释辛亥革命后两人境界有别的政治景遇。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为何不重用梁启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分子堆里,梁启超的才能无人能及。24岁之时,就名满天下。袁世凯对他的才华,都是敬佩有加。“戊戌变法”失败,流亡日本12年之后,梁启超在袁世凯函电不断地催促下,回国就任法务次官。袁世凯在梁启超刚刚踏上中国的土地时,给予梁启超空前的礼遇。给他住贤良寺——贤良寺那是当年曾国藩、李鸿章做封疆大吏入京时住的地方。给予一个手无寸铁只有一支笔的粱启超这样的礼遇,对于善玩政治的袁世凯来讲,肯定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刘曙东 《求索》2005,(4):178-179,177
戊戌维新时期,由于阶级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梁启超的民权思想表现出对传统的离异与回归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梁启超受西方近代民权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传统君权作了深刻的批判,对兴民权极端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提出了兴民权要广开民智,提高国民素质的主张;另一方面他强调现实的民权只能依附于君权,认为在中国要实行民权必须以变君主专制为君民共治为前提,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小说观的形成,尽管是在西方文化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文化刺激下孕育的,但是,其精神实质还是民族传统文化,是传统儒释精神糅合的产物,这种特点既表现在梁启超小说新民的工具理念上,也表现在梁启超对小说阐释的民族言说方式上。  相似文献   

18.
郭刚 《长白学刊》2009,(2):131-134
梁启超的功利观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粱启超既赞赏私益,又看重公益,主张公益与私益相得益彰,把能否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评价统治者的手段;他倡导追求利益合理性时,将利己和利他(“利群”)都放在了社会进化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把利己与利群相兼顾,不偏颇任意一方;他将功利与幸福相联系,认为人类在享受普通快乐之外,更要有精神的“高尚之快乐”。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梁启超的功利观与其国家观、自由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现代理想诞生的年代,当时.许多报刊都传播过"主权在民"的现代国家理念.但民族危急的形势使梁启超接受了以民族国家为目标的国家主义学说.他虽然也谈民主、自由,但出发点是国家,而不是个人权利.<新青年>时期,高一涵、陈独秀等努力传播现代国家观念、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对新文化的建构和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欧游心影录>时期的梁启起主张的"尽性主义"显示出他已经超越了<新民说>时期的国家主义,完全理解并具备了现代的国家理念.  相似文献   

20.
王春霞 《理论月刊》2004,(10):57-59,64
清末十年是梁启超民族思想和民族认同意识快速发展时期:从传统的满汉不分,到建立以汉族为中心单一民族国家的矛盾,再到五族合一的“大民族主义”;其理论支撑,则有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西方的种族竞争说、民主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同时,梁启超的民族认同还与反对辛亥革命带有浓厚的种族色彩的“排满”口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