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栋 《法学》2014,(12)
自2005年起,党和国家对信访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部署,学术界、实务界也对信访制度改革提出了诸多方案。近10年过去了,这些部署和改革方案并未在实质上推动中国信访制度问题的解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制定统一《信访法》势在必行。统一《信访法》能够克服现有信访改革方案之不足,最大限度地凝聚信访改革共识,将迟滞不前的信访制度改革推向前进;统一《信访法》的制定能够从制度设计的层面落实信访改革的共识,弥补既有信访制度设计之不足,从法律规范层面化解信访制度所引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安排。自1949年以来,中国出现了三次信访高峰,虽然时代不同,主要原因也有变化,但却反映出其中的共同之处和内在关联,那就是现代政治如何平衡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信访高峰凸显了中国法治建设隐含的关键性矛盾:基本权利的实现与实现权利的制度空间狭小、当家作主的权利追求与保护权利的技术贫弱之间的紧张;产权与权利关系模糊又相互拖累之间的紧张;功能不畅与权利救济阻滞的紧张等。由此可见,信访法治化改革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关涉到国家治理体系的生深层次问题与整体结构。从思路上看,改革应着眼于行政、法律、政治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宪政视野下我国信访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制度的兴衰存废对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信访困境实际上是新社会经济转型期民主法治建设落后,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落后,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落后的一种集中体现。本文从宪政角度出发,简要的回顾了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类型,指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内因为人治缺失错位,外因是盲目与缺位,剖析信访制度权利属性和存在价值,重在提出我国信访制度改革之路在宏观上完善宪政体制,在中观上分解信访权,在微观上改革信访制度、建立机构、规范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袁则文 《行政与法》2013,(11):58-63
近年来,由于信访困境的不断凸显,信访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信访制度研究也由此不断走向深入,同时信访制度及其价值在学术界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议和思考.在制度定位和价值取向方面,学界基本认为其经历了一个角色和功能变迁与位移的过程;在信访制度运行现状方面,学界基本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信访制度的运行就整体来讲并不理想;在信访制度的改革取向上争议颇大,形成了诸多观点与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5.
信访制度在历史上既发挥了联系群众的功能,又具有一定的权利救济功能。当前,信访制度仍有继续发挥权利救济功能的必要性。但信访制度行使权利救济功能毕竟与法治理念有所背离。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应强化信访制度的联系群众功能,弱化其权利救济功能。  相似文献   

6.
信访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在我国转型时期,"信访洪峰"的出现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现行的信访制度已经出现了困境,对法治和公民民主权利的维护已显得力不从心。本文从信访制度的功能入手,解读了中国信访制度面临的困境,并寻求其改革出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7.
信访制度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权利的具体形式。面对制度设计及其运作中已存在缺陷的信访制度,必须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桎梏,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新的信访价值理念,扭转已经异化的信访运作机制,实现信访制度在推进法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信访制度,是我国依据自身特殊国情所独有的一项实现权利救济和民意表达的重要制度,国外虽然并无信访制度而言,但也有其类似于信访制度的相关制度,并发挥着同样的作用。本文试从始于瑞典的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等国外相关制度中,取其精华、扬长避短地总结了一些对于改革我国信访制度的启示,期望能使信访制度不断地完善成为司法之外救济基本权利、畅通民意表这的重要补充部分。  相似文献   

9.
胡双 《法制与社会》2011,(21):170-171
信访自古有之,源远流长。信访制度在了解民情、化解矛盾、解除民忧、公民监督和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访制度和信访权利的内涵与外延、结构与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和扩展。本文试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分析信访权利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性质内涵,进而从现代人权理念的角度提出完善信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信访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现在持续的信访“洪峰”让人们对信访制度的改革也越来越关注.这里从转型时期的特点和现实需要认为:信访要不断弱化,但现行还不能完全废止的总方针指导下,信访地位和功能要定位清楚,从党政机关、人大代表和司法机构三位一体,律师等专业人士的介入,社会积极参与,各司其职来解决当前信访困局!  相似文献   

11.
信访工作法制化之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博慧 《河北法学》2011,29(4):198-200
目前我国信访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访量连年攀升,总量居高不下;涉法涉诉信访过多,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司法权威;信访活动组织化趋势明显;"非正常信访"严重扰乱信访秩序。为了完善现存信访制度,要求各部门做到:树立司法的权威;改革信访机构设置;改革信访案件处理方式;完善信访制度的程序设计;将涉法涉诉问题从信访受理范围中剥离出去;完善信访工作中的领导问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信访法治化改革一直被视为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实现行政信访、复议、行政诉讼等 各类救济机制之间协调配合的改革突破口。尤其是近年来,中央围绕信访法治化进程从程序建制、信 息化建设以及清单渠道分流等制度面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然而,这些法治改革举措在自上而下 的政策传导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制度悖论。信访救济的法治化趋势不仅可能会给基层治理模式带来冲 击,更可能形成群众路线与法治主义之间的内嵌冲突,如何处理信访法治主义与群众路线之间的制度 张力,并无损信访制度对于政治合法性的续造功能,将是行政信访法治化改革的棘手议题。另外,从国 家救济体系的角度观察,相比于行政诉讼等传统司法救济模式,对于当事人的渠道选择倾向而言,行 政信访体现出明显的制度竞争优势,从而导致各类救济渠道之间的比例失调,信访法治化改革应当具 备一种国家治理体系构造的整体思维,行政信访的后续改革亟须各类司法救济渠道自身制度能力的 提升配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做深层次的探究,进而从法理上界定信访制度的改革方向。认为我国信访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准确定位,有的放矢;制定专门法律规范受理程序;增强信访机构的权威性;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不同视野对该制度的利弊分析以及阐述几种信访改革大潮中的误区性认识,来为我国信访制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一些完善办法。  相似文献   

15.
信访法治化,已成为我国信访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信访法治化,需要从制度背景的角度分析信访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特点,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力探讨信访法治化的各项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信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迅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权救济方式、起着社会安全阀的作用的信访制度所处的地位及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状中讨论信访制度的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信访制度是我国一项源远流长的社会调控机制,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信访不仅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而且新时期的社会转型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利益纠纷,也要求我们时刻认真对待信访。本文在理顺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现实和法理的角度分析信访制度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只有在法治建设的背景下,通过信访立法等制度保障才能使信访走出困境。同时信访制度的规范化,也必将促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法律性制度.目前学界认为,公民因信访所受有之利益并非源自其应有权利,而是一种非法律上之合法利益,即反射利益.从考察信访制度及其规范目的之历史演变、比较研究世界其他国家类似制度,特别是日本的"苦情处理"制度入手,对信访权的法律属性及其在法秩序体系中的定位从法理学的角度作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信访制度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民意的窗口,是我国一项特殊的民主政治制度,兼有权利救济的功能,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制度,信访制度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许多现实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借鉴欧洲的监察员制度和其他请愿制度,探索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从信访权作为基本人权的地位出发实现信访制度的完善和法制化,这在当今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峰 《法制与社会》2010,(9):175-176
信访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的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政治制度,既有联系群众的功能,又具有一定的权利救济功能,在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政府在进行职能转变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自身行为的服务性。本文认为在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的进程中,应将我国现有的信访制度与服务行政理念切实结合起来,使信访制度的联系群众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