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鸿章外交思想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分析了李鸿章主导外交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也论及其另一侧面和是否代人受过等问题 ,并结合其重大外交实践指出李鸿章是晚清屈辱外交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晚清外交除了屈膝求和、丧权辱国这一主场景之外,还存在一些坚持军事或外交斗争并收回相关权益的案例,即尚争外交。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主流是尚和、中庸,尚争外交风格主要是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外交思想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尚争精神并不必然能保证外交的胜利,其成功取决于国际环境与形势、敌我实力对比和国际规范的效力等要件。据此对晚清外交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理解晚清外交的复杂性,拓宽中国外交思想的研究视野,也有利于为当前中国外交实践提供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维护好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3.
“前原外交”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外相前原诚司在位时期的日本对华外交使得新世纪好不容易处于"暖春"状态的中日关系再次跌入低谷"。前原外交"的背后有复杂的原因,它与前原诚司的政治经历、政治作风、对华政见及个人野望有关,与日本国内政治需要以及民主党外交经验的缺乏有关,与日本民族主义情绪及日本右翼对此的不断鼓吹有关,与鸠山内阁留下的政治外交的"负面遗产"有关,与日本民主党一直所持的对华"军事担忧"有关。"前原外交"使中日关系紧张和消极的同时,还产生了其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归泳涛 《外交评论》2012,29(6):127-140
进入21世纪,动漫不仅成为日本产业振兴政策的重点领域,而且成为日本政府推行大众文化外交的重要工具。促成这一政策动向的除了日本动漫本身的魅力外,还有近年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等在国际关系中的兴起,以及日本在国家形象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当前,日本外务省正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动漫等大众文化外交的战略规划和统筹。同时,日本国内也存在对动漫外交的批评,认为动漫的国策化贬低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容易助长狭隘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冷战后日本联合国外交中的ODA外交。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建立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放在对外政策的重要地位。他分析了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阻力与可行性,认为:中国地缘政治的重点在东方--日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美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的敌人;日本属于“中间地带”,是联合反霸的对象。提出了对日外交策略:新中国建立以后,和平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严厉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同时主张宽容今天的日本;以宽松的民间外交打破中日外交的僵局;面向未来建立正常的中日关系。在毛泽东对日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日于1972年恢复了友好的邦交关系。  相似文献   

7.
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走向了失败.西方列强的干涉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太平天国本来是有机会争取到西方的中立的,然而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以及外交上的种种失策导致西方最终倒向了清政府一边.研究其在外交领域的失策对思考其外交失败的原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给后世以反思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日本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日两国平等交往创造了条件和可能;而为了恢复和发展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廖承志担负了中国政府对日工作的重任。他积极贯彻中国政府和平外交、人民外交的方针,坚持对日关系中“两个区分”(即把帝国主义的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把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和一般官员区别开来)的思想,从日侨回归着手,启动了中日友好关系之门,促成了中日之间《关于黄海、东海渔业协定》的签订,推动了中日民间交往,并为日后中日之间半官半民、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蒋介石作为掌管国民政府党政军大权的核心人物,他的对日外交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日外交决策和军事决策。这期间蒋介石的对日外交思想主要表现为“抵抗中求和平”、“抗战外交”、“和谈外交”,其外交思想反映了他既战既和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0.
对日经济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政治关系持续回暖、经济关系出现波动、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关键阶段、全球经济风险趋于恶化、两国经济发展出现全新局面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对日经济外交步入了全新阶段。当前中国对日经济外交呈现出多层面的新态势,动力更加强劲,目标更加明确,层次更加清晰,机制更加完善,领域空前拓宽。  相似文献   

11.
报纸在近代外交中具有重要作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外交部门的机构设置中凸显了对外报的重视。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清政府也能够将外报作为获取外交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以此作为外交决策的重要参考。对外报的重视与利用体现了这一时期统治阶级外交心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清代财政的货币化程度远远高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建立在银两制基础上的清朝货币财政一方面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另一方面在近代物价上涨和银价急剧下跌过程中却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而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税收一直到清末仍然没有发育起来,地主阶级则是这种财政结构的真正得益者.这反映了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清朝财政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清政府于宣统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户口调查。此次户口调查为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举措,除了要了解全国户口实数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实行预备立宪和地方自治的需要。事实证明这次调查在中国人口调查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晚清外交适逢千古未有之变局,外力冲击日益严重,社会转型日渐剧烈,国人对近代外交的认知日加深化。随着清季社会的变迁,清廷遣使驻外经历了从最初的抵拒,到不断地变通、调适,最终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拟对此做一系统探讨,以见晚清社会变迁于遣使驻外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颁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正式确立了检察制度。为了保证检察厅能公正执法,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年)颁行《法官分发章程》,制定了检察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不再坚持本省本管籍回避之旧制。尽管《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未能以法律的形式正式颁行,但其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诉讼履职过程中的检察官回避制度,比较科学地设置了检察官回避的法定事由。  相似文献   

16.
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的一系列措施,通常被认为具有保守性和欺骗性,并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具体分析,也有其积极意义,即部分限制了皇权,设立咨议局等,改革官制;大大传播了宪政知识,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识分子,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式引入商标保护制度始于清末中英通商行船续订条约的谈判和规定。随后,清政府和英、美、日等国签订了一系列的通商行船续订条约,其中均规定了商标保护条款。尽管它们都是不平等条约,但是有关商标保护条款的订立,给中国人淡漠的商标保护意识以很大的冲击,为近代商标保护和管理、以及随后清末第一部商标法的颁布都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后,"裁减旧营"以强国御侮,成为清廷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光绪帝制定了"裁减绿营七成、勇营三成"的方案,遭到了各直省督抚、将军的消极抵制与公开反对,裁兵计划终被搁置。  相似文献   

19.
晚清社会的剧变与开放,导致民族主义思潮兴盛,也促使一些小说家将视野转向异域历史,创作了一系列演绎外国历史、尤其是表现西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日趋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纠葛在一起,向国人传播了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观念,表达了对社会变革和民主政治的向往,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他们那种借"他国历史"喻"家国现状"的文化情怀与艺术手法,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末兴办女学的潮流中,四川省走在了各省前列,发展规模在全国居第三位.清末四川女学的产生和发展,既是清政府与地方官员推动的结果,也是早期四川近代化和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四川的社会变革,有力地推进了四川妇女的解放和眼界的扩大,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